创新视野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语言特点

2011-04-11 21:0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流行语政治课理论课

连 飞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课堂语言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学生的接受效率。就创新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教学语言应倾向于鼓励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九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因为不同倾向的语言对人的身心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在心智方面,虽然他们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幼稚、敏感,但其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尚欠缺,对老师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因此,面对这样的受教对象,教师必须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课堂教学中、在语言上应有意识地倾向于鼓励性,时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而不要打击、讽刺。因为鼓励性原本就是教师语言的一个显性特征,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语言特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1]一般来说,教师语言最忌“冷”、“硬”、“辣”。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时,一定要注意不用“笨”、“傻”之类的埋怨语言;批评学生的狂傲时,不用“你牛”、“你了不起”之类的冷嘲语言;在批评学生的错误时,不要用“没法治了”、“无可救药”之语断言。因为师生交流本身就是平等、双向互动的,在语言上教师采用询问、商讨的语气,显得和蔼亲切,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另外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把自我判断、自我调整的权力留给学生,而自己只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让学生自纠其过,体味老师的用心,相信老师的真心。这样他们的自信心也会由此得到恢复和提升。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工作中多几分耐心、多几分爱心是必须的,重视教学语言的倾向性也是必要的。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针对性,对学生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相应地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语言,即教师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使用不同的语言,以使得教师的语言有的放矢,取得实效。因为,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从本质上来说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是从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的。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自尊心强和自尊心差的、学习好和学习差的、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骄傲和谦虚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对于生性骄狂、过于轻率者,要用抑制性语言以退之;对于生性迟钝、过于畏缩者,用鼓励性言语以进之,以收到“因人用语”、“因材施教”的理想效果。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文学入者,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在教育实践中意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的关系,为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树立了榜样。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可以借鉴孔门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通过教学语言的转变把这种理想的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使每一位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特长得到承认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引导、发挥和优化,让学生“学而不厌”。但前提是,一方面教师要把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科学地分析其个体差异与可变因素,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总体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通过针对性教学语言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风格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自觉性,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教学语言应具幽默性,以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学科性质的缘故,思政课教学语言一般以规范、严谨为主风格,课堂氛围整体上显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如果教师不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不在语言上给政治课教学加点“味精”提提味,那么课堂教学很可能会变成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学生听起来也枯燥无味,从而对政治课产生反感。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恰当地借他山之石——幽默艺术来提高教学艺术,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也必然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更有效。因为“用幽默方法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为人接受。”[2]不仅如此,教师应自觉践行幽默艺术,还在于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原本就是心理学无意注意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运用。另外,幽默固然是一个人性格和气质的外在表现,但同时也是个人学识丰富与否和语言修养高低的反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多优秀教师都把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看成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目标。因此,要想改变政治课“庄”有余而“谐”不足的现况,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积累幽默素材,培养幽默意识。其次,还要从现实生活中去探寻近时代、贴近课堂的幽默源。此外,还要掌握适当的幽默技巧,例如移植影视、相声、小品、幽默小说等作品中的情节或语言来增色课堂教学。但是,还要注意诙谐幽默的课堂语言决不同于戏剧丑角的插科打诨,或者低级庸俗的东西。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知识较之其他人文学课要严肃得多,教师在使用幽默素材时一定要加以甄别筛选,要出言谨慎,防止负面效应。如果单纯地追求幽默而忽视思想性,良莠不分,就会使政治课“跑味”、“变质”,既无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损教师的威信。

四、教学语言应体现流行性,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如今网络日益成为青年人展示个性、尽情发声的舞台,“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最大群体,在推动网络流行语的更新与发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同时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最为深刻”。[3]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处境尴尬的高校思政课很有必要搭搭网络的顺风车,尝试借力网络流行语言的魅力以摆脱窘境。众所周知,网络流行语一般比较诙谐幽默,有创新,且多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同时,在构词形式和修辞用法上网络流行语也更贴近年轻人的表达习惯,这使他们对网络流行语传播中所特有的意义更加信服,更易于接受。因此,对于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有很强的认同感,颇受他们青睐。如果思政课教师能将大学生自己创作的语言和他们认可的语言模式渗透到自己讲授的内容里,对学生们所关注的事情给于更多的理论引导和解惑,将理论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讲解、传播,这无疑会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欢迎。虽然青年大学生思想开,敢于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因而对某些消极落后的观念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容易被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光鲜外表所吸引,习惯性地去模仿、传播那些格调不高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在把网络流行语搬进课堂时,还必须严把语言关。首先,要对网络语言进行一番精挑细选,不能光专注其流行性而不及其余。网络固然是最受大学生群体追捧的发声渠道,但目前鉴于网络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以及网络道德约束的严重缺失,仍会有一些低级趣味的流行语在网络上闪现,这很容易误导青年大学生,使其理想信念遭受消磨和侵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借用网络流行语时,应对网络上所传播的流行语认真辨别,弄清是非,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其次,所挑选的网络流行语不仅要内容上与思政治课的教学任务相契合,同时还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广泛的代表性,以便使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需要。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4.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74.

[3]卢姗.浅析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44.

猜你喜欢
流行语政治课理论课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