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
(朝阳县建设局,辽宁 朝阳 122000)
论萧衍对梁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杨 杰
(朝阳县建设局,辽宁 朝阳 122000)
梁武帝萧衍作为一位具有特殊身份的作者,对梁代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他擢赏文士、结交文人、亲自进行诗文创作,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衍;文学创作;影响
梁代文人以文相尚,唯务吟咏。此时文学繁盛正如唐李延寿在《南史·梁本纪下》说的那样:“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为何梁代文学能独标一时,达南朝文学之极致呢?刘师培在《中古文学史讲义》中认为:“齐梁文学之盛,虽承晋宋之绪余,亦由在上者之提倡。”可谓一语中的。梁代历四主,共五十六年,其中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最长(502-549),对梁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
萧衍(464-549),字叔达,兰陵武进人。 “齐永明初为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历王俭东阁祭酒、随王谘义参军。隆昌初为宁朔将军,镇寿春,明帝即位,封建阳县男。历右军司马、淮陵太守,入为博士、太子中庶子,拜辅国将军、雍州刺史。和帝即位,为尚书仆射,进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梁公,加九锡,位相国,进封梁王,以中兴二年受禅。改元七。在位四十八年。太清三年卒,年八十六。谥曰武皇帝,有集三十二卷。”(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一)。萧衍招纳文士,经常会对文士加以擢赏,赐予官禄。
高祖雅好辞赋,时献文于南阙者相望焉,其藻丽可观,或见赏擢。[1]689
(刘)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在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梁武帝甚称赏之。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帝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洛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2]1006
御幸华光殿,诏(到)洽及沆、萧琛、任昉侍宴,赋二十韵诗,以洽辞为工,赐绢二十疋。上谓昉曰:“诸到可谓才子。”昉曰:“臣常窃议,宋得其武,梁得其文。 ”[2]681
上述三则事例就可以看出武帝对待文士的积极态度。张率年十二就能属文,刘孺也是在少年就表现出不凡的文学才华。武帝诏集文人赋诗,张、刘二人的诗文又受到了皇帝的称赞,通过武帝的题戏就足以看到武帝对文辞佳者的喜爱。又因为到洽的文辞华美出众,武帝还特赏其财帛。在雅好文学的君主身边,如果文辞出众,就会有机会因文才而获得赏擢。其实在梁代政治体制中,殿中郎的人选首先看重的是文学才华,梁武帝就此也曾指出:“此曹旧用文学,且居鹪行之首,宜详择其人。”具备文才不仅会被重用,在武帝朝,甚至有人因文才豁免罪过,如:
时高祖着《连珠》,诏群臣继作者数十人,(丘)迟文最美。天监三年,出为永嘉太守,在郡不称职,为有司所纠,高祖爱其才,寝其奏。[1]687
比起张率、刘孺和到洽,丘迟是更幸运的,武帝对他的宽容程度已超出了礼法的范围。丘迟八岁便属文,成年后的文采依然出众,群臣赋诗,迟文最美,武帝爱其文才。丘迟为永嘉太守时,在位不称职,却未遭严惩。文才出众在武帝朝显得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得到奖赏,甚至还可以有立身保命之用。
又如王筠。在王筠的诗中就存有他与萧衍、萧纲父子在中大通三年九月相与唱和的三首作品,翻看这些作品就可以发现,将新主旧臣再次联系到一起的媒介仍旧是文学。这与《梁书·文学传下》所载:“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1]702是可以相互应照的。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因赋得官,而梁武帝朝又有人“多被引进,擢以不次”,可见武帝对于有文才者的喜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程度。梁代的文士有的以文章得赏,如刘苞;有的因一诗而升迁,如刘孝绰;有的甚至因文才而赦免其罪,如丘迟。武帝的这种任用、宠信文士的做法,在《梁书》、《南史》等书中屡见不鲜。
梁武帝以这种态度对待文士,或许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喜好,或许有政治上的考虑,但无论是何种原因,都清楚地表明,在梁武帝朝,帝王、文学、官位三者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无疑会激起其他文人创作的热情。
就在萧衍代齐之前,他便开始广泛结交一些著名的文人。
《梁书·武帝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1]2萧衍与沈约等人共号为“竟陵八友”,常与他们唱和酬答,共讨作诗为文之事,就这样他的周围聚集了很多有文才之士,他们在相互讨论,彼此对话,最终引领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
《南史·到彦之传》载:“(任)昉还为御史中丞,后进皆宗之。时有彭城刘孝绰、刘苞、刘孺、吴郡陆倕、张率、陈郡殷芸、沛国刘显及溉、洽,车轨日至,号曰兰台聚。”
他们聚在一起,不外乎是吟诗赋文,切磋技艺,成员未必固定,也不一定有明确的主旨。但这样的集体活动可以算作早期文学集团的雏形,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萧衍立国后,仍对文学活动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他不仅倡导鼓励文人相互交流,甚至有时还会让他们进行比赛。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1]582
中大通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褚)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1]586
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萧衍也是其中的参与者。有时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有时则是比赛规则的制定者。经过比赛,他会选出较为满意的文章进行奖赏。当然,这些奖励并不局限于口头,而是高官厚禄,不乏其身。同时,萧衍又研讨作诗之法,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武帝经常评论其它人的诗文作品,也阐述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是时高祖制《春景明志诗》五百字,敕在朝之人沈约以下同作,高祖以王僧孺诗为工。[1]471
自高祖即位,引后进文学之士,(刘)苞及从兄孝绰、从弟孺、同郡到溉、溉弟洽、从弟沆、吴郡陆倕、张率并以文藻见知,多预宴坐,虽仕进有前后,其赏赐不殊。[1]687
此种做法会吸引更多的文人加入到文学创作中来,使梁代的文学创作也随之进入了全盛的时期。《南史·文学传序》中亦有记载:“降及梁朝,其流弥甚。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1]1762诗文才学不仅是梁武帝的个人爱好,同样会成为当时文人们的普遍兴趣:
时膏腴贵游,咸以文学相尚,罕以经术为业,惟承独好之,发言吐论,造次儒者。[1]585
梁武帝不仅擢赏文人,结交文士,而且他也亲自参与创作,并将诗文赋予新的娱乐功能。罗宗强先生对梁武帝萧衍的诗作过统计:“萧衍存诗106首,写妇女或男女情怀的53首,讲佛理的8首,其它(包括游仙、宴游、述怀等等)45首。”[3]由此可见,涉及妇女或男女情怀的作品在萧衍的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些涉及妇女或男女情怀的作品中也突显了笔法细腻、文辞轻艳等特点,如《织妇诗》。
送别出南轩,离思沉幽室。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
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愿得一回光,照此忧与疾。
君情倘未忘,妾心长自毕。
梁武帝站在一种特殊的角度去写织妇的内心世界,描写得很细腻。他注意到了女子内心的细微变化,极力地突出妇人对夫君强烈的思念之情。像这种笔触细腻的作品也有不少,如:“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有所思》)、“仿佛洛阳道, 道远难别识”(《临高台》)、“惟言长别矣,不复道相思”(《代苏属国妇诗》)、“共照一光辉,各怀离别思”(《边戍诗》)。 所举四句诗中不仅都有“别”的思绪,而且表现的情感很是纤细。另外,梁武帝的作品中还有不少艳歌。
《欢闻歌二首》:
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持底报郎恩,俱期游梵天。
南有相思木,合影复同心。游女不可求,谁能息空阴。
《团扇歌》: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
《碧玉歌》:
杏梁日始照,蕙席欢未极。碧玉奉金杯,绿酒助花色。
艳歌的创作与武帝的生活环境有关,他生活在宫中的数十年间,视野所及均是宫中的一景一物,除自然景观外,就是照顾其日常起居的宫女们了,就这样宫女成为了梁武帝诗歌中的描写对象,对他们持以观赏的态度进行描摹,并且十分细致。在这描摹的过程中,也显示出武帝的审美取向。由于南朝人胸中多缺少四方之志,加之柔弱的性格特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取向。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与时所见所经历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吟咏模式对其他文人的创作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武帝年间,社会安定,在武帝的提倡下,此时文学具有了繁荣之势。《南史·文学传》:“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于时武帝每所临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之善者,赐以金帛。是以缙绅之士,咸知自励。”[2]1762《南史》中的这段文字,就是对梁代文坛最好的概述。不仅使文学创作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而且使诗文在声韵、辞藻等技巧层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对诗歌形式本身的积累无疑又是有利的,对诗歌技巧的提高也是一个推动。在武帝朝,诗文创作已是人人均想参与的一种活动,甚至有了“闾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先制五言”[4]现象的发生。
萧衍以开国之君的身份提倡文学,积极参与并组织文学活动,他的文学观念总的说来又能兼容并包、堂庑开阔,所以在侯景之乱前的四十多年里,社会崇尚文学蔚然成风,形成了“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局面。
[1](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300.
[4](唐)魏征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544.
I206.2
A
1005-1554(2011)04-0011-02
2011-08-30
杨杰(1985-),女,辽宁朝阳人,朝阳县建设局工程档案室助理馆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