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现代主义的象征诗典范——高尔基《海燕之歌》新论

2011-04-11 03:03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象征主义高尔基暴风雨

张 敏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 150080)

一首现代主义的象征诗典范
——高尔基《海燕之歌》新论

张 敏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 150080)

从世界文学史发展的点位上来看,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是一首现代主义的象征诗歌。诗歌的素材来源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诗歌采用的是现代主义的“整体象征”艺术技法,而不是传统诗歌的“局部象征”艺术技法;诗歌的主题意蕴由读者参与,可以进行缤纷的多元化阐释,而不单单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学评论。《海燕之歌》的文学实践服从于现代主义的象征诗理论,继而决定了它的现代主义文学特质。

高尔基;《海燕之歌》;现代主义;象征诗;整体象征

一、“民主革命运动”——作家所感悟的生活素材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一个在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和无产阶级的科社思想中间徘徊的人道主义者。关于高尔基的思想,列宁对此的评论是“在政治上最没主见而且惯于感情用事”,高尔基则戏称自己是一个“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纵观高尔基的一生,我们可以说,他对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对于革命,是支持和赞同的,但是在革命后再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他更多地表现出了“俄国社会革命党人”的孟尔什维克的“渐进式”思想主张,那就是强调“渐进式”,即经过民主共和的西方政治体制的和谐发展后,再向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模式转变。所以,高尔基的政治思想,同当代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在作家创作《海燕之歌》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思想则以民主思想为主,因为从 1886年起,在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梦想来到喀山及两次徒步漫行在俄国中南部和初起于俄国文坛之时,给他以巨大思想影响的都是资产阶级民粹派革命家。如在喀山,以秘密图书馆的藏书吸引大学生关心祖国前途的“安德烈是民粹派”[1],如使年轻的高尔基从“自杀”走向重生的“罗马斯”也是一个成熟的民粹派,高尔基只是在 1902年后才和工党有了具体接触,在 1905年才结识了列宁,所以,在 1905年前,作家在给沃隆斯基的信中,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思想:“我——一个天性和感情上的民主主义者!”[2]329作家当时的思想如此,作家当时所创作的《海燕之歌》的文学素材也来源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900年前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蔓延到了俄国,工业危机使工人从经济罢工转到政治游行,他们提出了关于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专制”的政治口号,使得工人的游行示威具有了革命性质,工人革命斗争的发展,对农民运动发生了影响,学生的反政府运动更为强烈,此时社会革命的领导者是社会民主党人——民粹派分子和民意党人。由于高尔基在文坛上已经是一位知名作家,1901年 2月 19日,他从故乡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协为纪念农奴解放 40周年而召开的特别会议,并发表了演说。3月 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 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并在一些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写的抗议沙皇政府暴行的公开信上签了名。3月 12日,他回到下诺夫戈罗德之后,就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经历,采用拟人化艺术手法,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其结尾部分,作家选择了当时在俄罗斯文坛上最为流行的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形式来写作,这就是《海燕之歌》。

二、“客观对应物”——整体象征文学技法

《海燕之歌》是一首现代主义的象征诗歌,与传统诗艺不同,它完全遵循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文学表现模式。传统诗艺建立了素材与题材与主题同一的“1—1—1”文学表现模式;象征主义诗艺则建立了素材与题材与主题相异的“1—2—3”文学表现模式。在传统诗歌中,第一个“1”是指使诗人心动从而要加以文学表现的自然与社会生活内容,以及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即“素材”;第二个“1”是指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而呈现在诗歌中的内容,即“题材”;第三个“1”是指该诗歌作品所呈现出的基本思想意蕴,即主题。这三个“1”相同,是说诗人对什么样的自然与社会生活动心,就经过文学加工在作品中把这种内容写出来,读者从此文学内容中所感受到的主题意蕴与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所以,传统诗歌虽然“赋、比、兴”技法丰富多彩,但是其所建立的却是线性的、平面的文学表现模式。而象征主义诗歌不同,它使诗人心动的文学素材是“1”,但表现在诗歌作品中的内容却是“2”,而读者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完全可以背离诗人通过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可以是“3”,所以,象征主义建立的是一种多元、立体的文学表现模式,这是由“象征”这种艺术手段所决定的。

象征主义诗歌运动中所普遍使用的象征技法恰恰就是“整体象征”。“所谓整体象征,就是把象征作为整个作品构思的出发点,确定一个整体象征意象,全篇内容都被包含在这种象征意象之中,全篇内容都具有象征性意义,也就是说,此类作品,不只是在某些地方偶尔运用一下象征手法,而是全篇内容都取材于象征意象,或者是在象征意象的大框架内来取材。”[2]329而在整体的文学创作中偶尔使用一下象征技法,正是“局部象征”艺术,传统诗歌与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技法的不同,正是“整体象征”与“局部象征”的不同。《海燕之歌》采用的就是这种“整体象征艺术”,但对这种“整体象征”的分析,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被忽略,因为在主讲人的文学思维中 ,从来就没有“整体象征”的现代诗与“局部象征”的传统诗的不同概念。

“整体象征”使诗人经历了“生活—观念—意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地说,诗人必须把使其心动的文学素材上升到一种思想观念上的认识,然后寻找一个与该思想观念具有特殊关联的具有质感的象征意象即美国象征主义大家艾略特所说的“客观对应物”[3],诗歌的全部题材必须直接来源于该客观对应物,或者是在该客观对应物的大框架内取材,而不是该客观对应物所昭示的主客观社会生活本身。“言此而意彼”、“声东而击西”,“整体象征”技法建立了生活素材是“1”,而文学题材是“2”的题材与素材不同的新的文学表现模式,《海燕之歌》运用的,正是这种文学表现模式。如第一节所分析,《海燕之歌》的素材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诗人运用的是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模式技巧,表现在诗歌中的题材是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客观对应物”——“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景象”,诗歌的全部内容都来源于这个“暴风雨要来临时的大海中的种种自然场景”,而无涉一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现实生活内容。《海燕之歌》描写了大海上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倾泄时的三幅海上的自然画面,在此背景上,步步深入地刻画了海燕的形象。暴风雨来临之前,“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席卷着乌云”,“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它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又剑一般地直冲向乌云……”与此同时,作者描写出群鸟的丑态图:“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接着,暴风雨临近了:“乌云越来越低,越来越暗,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乌云!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在这种情况下,群鸟早已潜踪匿迹,“只有海燕,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最后是风雷交加,闪电袭击,一幅暴风雨一触即发的景象,在这时,海燕作为“胜利的预言家”,发出了洋溢着战斗豪情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全诗的题材内容全都是暴风雨要来临时大海上的自然景况,没有一点点的“工人罢工、学生示威、警察暴行、作家演说”等 1901年现实革命运动场景,这就是“客观对应物——整体象征”技法的运用。不仅仅是在高尔基的诗作中,不仅仅是在当时的俄国象征诗文坛上,在索洛维约夫、巴尔蒙特、梅列日科夫斯基、索洛古勃的诗歌创作中,运用的是这种“整体象征”的艺术技法,就是在古典主义诗人莱蒙托夫创作的名诗《帆》中,运用的也是这种整体象征技法。

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主题多样性

象征主义诗歌的题材是呈现于诗歌中的“客观对应物”内容,那么对于这个“客观对应物”的阐释就是见仁见智的了。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结构、感受能力、知识水准来阐释这个“客观对应物”,其对这个“客观对应物”所暗示的主题意蕴的阐释,完全可以不符合作者的初衷,查尔斯·查德威克所说的“使读者在自己的心里将这种思想和情感重新创造出来”就是这个含义。所以,现代主义诗歌存在“主题多意性”问题,那么,《海燕之歌》的主题,又存在着怎样的多意性呢?

《春天的旋律》采用的也是象征拟人的手法,描写了 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现状:老麻雀、群雀、乌鸦、公鸽、母鸽、云雀、金翅雀……这些鸟儿,组成了俄国社会的各阶层人士。在这里,老麻雀象征着深谙革命的艰难因而慢慢变节成为了一个自由派分子,他“梦想过宪法”……“但是后来,这一切都过去了”;“她在社会上占有一个美好的地位,每年冬天她都要为那些可怜的寒鸦和老鸽子举行某些‘慈善’活动”,这只母乌鸦是宗教势力的象征;“爱打扮的公鸽”在向母鸽求情,而母鸽是位“夫人”,公鸽和母鸽象征着政府上层势力;而“年轻的公鸽”向夫人禀报金翅雀来了和春天的气息,他是警察势力的代表;云雀则象征着知识分子阶层,他们虽然“忧心忡忡”,但也是热烈渴望和拥抱春天的,而“正在大声地谈论春天,而且胆敢希望整个大自然似乎很快就要苏醒”的金翅雀们,他们象征的就是从六七十年代的老一代革命者中分化出来的“民粹派”和“民意党人”……小说的全篇内容谈论的都是“自由万岁”、“立宪”和“春天”的话题,而无关科社的内容。在小说的结尾,在菩提树上,是一只带有鼓舞力的金翅雀向它的同伴们唱起了《海燕之歌》,所以,在作家高尔基的观念中,他是在借用“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景象”象征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而海燕,就是这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民粹派和民意党人,他们,就是热烈地歌颂春天的金翅雀们。

既然“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景象”是一个象征意象,那么读者根据这一象征意象理解出自己的主题自然是千差万别的了。列宁就是这首现代主义象征诗的一个大读家,他根据自己从事工党活动的社会实践,根据自己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自然就把这个“客观对应物”解释成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一个象征性描写,所以,在 1906年他写就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引用《海燕之歌》的内容:“无产阶级在准备斗争,他们在同心协力、精神焕发地迎接暴风雨的来临。”[4]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也说《海燕之歌》字里行间表现了当时工人阶级亲身经历的一切,渗透着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气息……所以早年的苏联文学评论界评论“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更具体地说,就是列宁;“暴风雨”象征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我国评论界遵从苏联评论界,也持这种看法,如朱维之编的《外国文学史》就评价“海燕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化身,“高尔基通过海燕的形象宣传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这也使得在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年来,对《海燕之歌》的评析从来都是这个范式,但这并无错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现代主义的象征诗歌在理论上承认象征诗读者的个人参与性,承认象征诗主题的多意性,所以,把“暴风雨评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可行的,把“海燕”评析为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驱者也并无错意。

苏联解体后,当下的文学评论界对高尔基的评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评论家认为:“高尔基是天生的尼采信徒,他本身就是尼采‘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的化身,更别说他笔下的主人公了!”[5]十多年来,在俄罗斯的评论界,评论家们一直在争论高尔基的特写、短篇小说和散文诗歌中的尼采哲学的特征问题,最后,在《鹰之歌》和《海燕之歌》这两首现代主义诗歌上,他们把作家笔下翱翔展翅的雄鹰和海燕解释成是“超人的英雄”,但这种英雄不是渴望改造世界、拯救人民的民主主义或科社主义的英雄,而是在与群氓的冲突和对立中显得特别“高大”、“伟岸”和“理想主义”的“英雄”……根据象征主义诗歌的多意化理论,这种阐释也是无碍的。

总之,在世界文学史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如果我们站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的点位上来观察,那么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是一首现代诗,一首象征主义的散文诗典范,它的素材来源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它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整体象征”技法,而不是传统诗歌的“局部象征”技法,诗歌的主题意蕴由读者参与,可以进行缤纷的多元化阐释,而不单单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学评论。因此,打破一成不变的政治文学传统,对《海燕之歌》进行多元化的主题阐释,是我们中学《语文》教科书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

[1] 刘心武.我的大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9.

[2] 陈国屏.写作学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 Elit T S.Obiective Counter in on Hamlet Dissertation Collection on Elizabethan Time[M].London:Faber and Faber Publishing Gyoup,1956:49.

[4] 列宁文集:第 1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3—334.

[5] 谷羽 .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M].王亚民,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1-156.

J4

A

1007-4937(2011)03-0091-03

2011-03-01

张敏 (1965-),女,黑龙江勃利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

王晓春〕

猜你喜欢
象征主义高尔基暴风雨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今夜没有暴风雨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The Storm暴风雨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猛烈的暴风雨
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