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婉
我国竞技运动员社会流动分析
李小婉
采用文献资料法,联系社会化,主要阐述社会流动的基本理论和运动员的流动趋势。分析运动员在社会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资本等因素对运动员社会流动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特别是运动员向下流动的现象作了详细描述,最后针对运动员流动困境提出解决建议。
竞技运动员;社会流动;流动困境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以及时代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演替和变迁,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效用日益增强,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都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龙头”的竞技体育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以后,我国竞技体育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迈向更高的层次。作为竞技体育领域的实践者和创造者,竞技体育运动员 (以下简称“运动员”)作为此场域的主体之一,起着决定的作用。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和奋不顾身的拼搏为国家、地区或者组织单位赢得了名誉,也为自己带来了财富和声望。但是,身体的“时间效用”不可避免,身体的“技术水平”不可永葆,他们也有退役的时刻。那么作为特殊的一员,运动员退役后,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归于何处,往往成为目前学界和社会讨论的话题。
其中,部分运动员通过参与竞技体育实现了身份转变与职业转型 ,实现了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迈向更高的社会阶层,实现了垂直的社会流动,如邓亚萍、李宁等,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完成了从专业运动员到政府官员或企业名流的转变。但也有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在身份转变和职业转型方面遭遇困境,如邹春兰、艾冬梅等。从天之骄子到弱势群体的转变,从冠军辉煌到街头落迫的反差,从举国敬羡到万人哀怜的失落在我国并非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程度轻重与否的普遍现象。由于运动员的社会化过程和普通社会成员存在差异,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亦普遍稀缺,退役后运动员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往往不能有效的融入社会生活,受到排斥进而被边缘化。因此,如何在终极目标上缓解运动员社会流动的困境,不仅仅只关系到让运动员这个群体获得体面的生活,还关系到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维护。
1.1 社会流动的概念框架
社会流动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至另一个社会阶层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运动形式[1]。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将会发生观念转变、身份重构等社会化过程。
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体育建构的场域或者微观社会单元具有整体社会系统的特征和属性。因此,社会流动同样客观存在于体育场域当中。体育和社会分层交互相应,共同促成体育社会流动的发生。于是,体育社会流动指的便是处于体育场域的盛会成员之社会地位、地域、组织关系韵转变过程,它具有社会流动的普遍属性,亦具有独立场域的过程个性。体育社会的流动对象是人,是指体育人才的流动,体育人才包括运动人才和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人才,如竞技运动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育人员,经纪人等等[2]。本文的研究对象则为竞技运动员。
1.2 体育社会流动的致因
关于体育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即运动员员的奋斗目标 (微观层次)、体育场域的内在需求 (中观层次)、社会空间的弥散特征 (宏观层次)。
微观层面—运动员的主体奋斗目标:体育场域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子系统;在这个场域当中,决定地位等级、荣誉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竞技水平;对于每个成员来说,只要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奋斗,均有平等的机会通过竞争去提高自己的竞技成绩获得相应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重塑自己的身份便实现身份的转型和社会阶层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产生不断努力奋斗的动机和行为。
中观层面—体育场域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是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竞技运动竞争激烈必须不断培养人才,淘汰人才。另一方面体育社会需要交流,如技术的交流,理论的交流等,通过流动可以防止体系僵化、封闭。有利于发展。再是体育资源的利用,如退役运动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培养可以从事训练教学和科研工作等。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原因造成的流动越来越多,特别是对非自然流动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其他政治、文化、环境、个人的情感、自身素质和价值取向等也是产生流动的重要因素
宏观层面—社会空间的弥散特征:体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它社会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张力塑造了一个弥散的空间;该空间的弥散性和自由性往往为体育社会流动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比如说,在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当中,运动员的流动往往不易产生;另外,在某种社会心理的普遍作用之下,运动员或许会因为某种偏见受到排斥而被边缘化,进而产生一致的社会流动趋势,遭遇共同的命运。
2.1 竞技运动员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优势项目地区流向非优势项目地区;人才流动大多为短期,而非永久性;流动的范围表现为从区域性拓展向全国性;流动过程体现出计划和市场的双重调节[3]。
在一个由封闭半封闭逐步走向自由开放的现代社会环境里,尽管在社会阶层垂直流动过程中,向下流动不如向上流动那样普遍,但在体育场域当中,仍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尤其在竞技体育领域,虽然有很多运动员通过参与竞技体育所获得各种资本和机会实现了阶层之间的向上流动,但向下流动的现象仍然较多地存在。近年来运动员在退役后就业艰难、生活困苦、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状况不时见诸报端。对于此种现象,应当赋予何种解释,予以怎样解决,不仅关系到曾经为国家和社会的体育事业付出的运动员的个人生活,也关系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它不仅是一个道义或者价值问题,也是一个基于现实的政策取向问题。
案例 1:邹春兰,吉林人,16岁进入吉林省体工队女子体重队,17岁获得全国女子举重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22岁由于伤病退役,退役后很快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在一家大众浴池靠搓澡谋生,每月收入不足 500元;
案例 2:才力,辽宁人,1990年北京亚运会冠军,曾打破亚洲纪录,被誉为“亚洲第一力士”退役后生活贫寒,于 2003去世。
2.2 竞技运动员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竞技运动员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在此,笔者将其分为成绩资本、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这三者相互融合,协同作用,社会适应强的多实现了向上流动,而社会适应相对较弱的则多会向下流动。
2.2.1 成绩资本
是否拥有成绩资本决定着非运动员能否完成向运动员的跨越,在没有成绩资本时,运动员的经历和能力本身并不能导致他们的地位差别;但一旦有了成绩的作用,某些运动员取得了运动成绩,地位差别就出现了,一些人成了优秀运动员,另一些人仍是普通运动员或退出运动员行列。这些充分说明,成绩资本是运动员之所以成为运动员的决定因素。同时,成绩资本的数量与层次决定着普通运动员成为何种等级的优秀运动员,关系着寻找到何种新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绩资本是影响运动员地位获得的第一要素[4]。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社会流动是自由的。一个人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居住地点、职业和社会地位[5];另一方面,由于“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向上流动机会需要自身去争取,而不是“继承”、“世袭”,这可以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促使人们奋发向上。
而一些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获得的成绩并不理想,导致他们难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和令人满意的退役安置。在竞技体育领域,运动员的各种切身利益大都与其取得的比赛成绩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比赛成绩决定着运动员在役时的收入水平,也决定着运动员退役后的各种待遇,比如运动员能否免试上大学、退役后工作安置的好坏、经济补偿的多少都与比赛成绩直接挂钩。然而,“底端大、塔尖小”的“金字塔型”训练制度注定了竞技赛场上的成功者只是少数,多数人在退役时未能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2.2.2 社会资本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谋求职业、获取优势社会地位和最大社会利益的有力路径。一个人从一出生就通过各种社会交往与接触,构筑起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运动员由于从小开始就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缺少一般人所拥有的“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熟人关系”,这使得运动员在退役后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时除了依赖原单位的帮助,较少有其它社会关系可以利用。
2.2.3 其它资本
家庭背景:社会学研究显示,家庭背景是影响社会成员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6]。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影响着子女的社会流动,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地位高的家庭有利于子女实现向上流动。200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高收入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比例高达 77.8%,中等收入家庭为 74.6%.低收入家庭也达 69.87;我国有很多运动员出身于农村贫困家庭,父母文化素质和职业地位偏低。
个人综合素质:我国运动员的个人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在家庭不支持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原因的调查中,64.3%的家庭怕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文化素质偏低是我国运动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现行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模式下,运动员从小进入专业运动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比例与普通成员明显减少。造成了运动员学历水平低,入学文化程度不高;学习时间短、学习效果差等问题。而且在“成绩第一”的宗旨下运动员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训练中,教练员也并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运动员“有文凭无文化”的现象并不少见。
身体健康状况:运动员由于职业社会化的需要,打乱了运动员生长发育规律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给运动员生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运动项目及训练的要求对运动员身体发育和体型造成的伤害,尤其是重竞技项目会导致体重过度超重,身体形态严重不对称等;二是运动伤病问题。运动员伤病比较普遍,运动员伤病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比较难以克服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竞赛成绩的重要因素。运动员伤病缠身,健康状况不佳,导致他们过早退役,再就业困难[7]。
3.1 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运行机制
人才流动有他自身的规律,如,经济驱动、结合应变,自由需要、选择流动的方法和方式等等,流动必须遵循其客观规律,按自身规律发展。目前我国体育发展处于转型期,人才流动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往由政府体育部门控制过多的现状。置人才流动于市场,体育主管部门只实行宏观调控,具体操作由俱乐部,体育经济实体组织、体育协会、经纪人等进行。建立体育人才市场体系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实行宏观调控交流方式和市场交流方式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3.2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以国家政策为主体的关心和帮助社会成员的制度和措施。运动员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以失业保险为主体的运动员退役安置系统。纵观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机制,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发时期,普及程度低,保障范围窄,只有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优惠保障政策措施,而处在竞技体育金字塔底层的广大运动员的一些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这些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和经济保障问题。因此就要建立以失业保险为主体的运动员退役安置系统。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给了运动员一个稳定的生活出路,至少是在生存需要层次上有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二是完善运动员伤残医疗保险。运动伤病是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必须建立与此相联系的支持运动员的医疗保险系统,使运动员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支持。多年来,我国各项目现役优秀运动员的医疗、伤残保障都是由国家统包统揽。优秀运动员享受公费医疗待遇,所需经费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优秀运动员几乎是免费看病、吃药、打针、住院。但是当运动运动员退役以后,国家却不再为他们提供免费就诊的机会,所有的费用都必须自己掏。这样就使得退役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找到工作的退役运动员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前最迫切的就是完善运动员伤残医疗保险,使保险范围扩大到退役运动员。
3.3 扩大参与并促进运动员的社会同化
专业队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过早的离开了家庭和学校,生活的空间只是运动队这一特定场所,对运动成绩的过分追求使得他们在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展不完善,而且封闭的环境也不利于运动员接受新鲜的信息和技术,容易导致运动员向下流动。所以说在加大体育内部流动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大与体育社会外界的交流,不断吸收外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加快体育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应该将专业训练与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多方开辟退役运动员就业门路。用其所长是退役运动员重新就业的最好出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而人才市场的信息表明,目前一些适合全民健身的项目普遍缺少具有相当专业技能的基层辅导员,如果这些项目的退役专业运动员能充实到基层的辅导、推广工作中,既对提高全民健身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又有效解决了退役运动员的出路。国家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引导,对退役运动员开办的辅导班、健身俱乐部,实施减、免税政策等等,尽最大可能扶持退役运动员第二次创业。
[1]张三梅.从社会流动视角看中国女性的竞技体育参与[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5):20-23.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董进霞.我国社会变迁与运动员的地域流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8):33-35.
[4]钟秉枢.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J].体育科学,1998,18(3):45-49.
[5]杨兴林.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流动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探讨,2004,19(4):32-34.
[6]董进霞.家庭、性别和竞技体育参与的相互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12.
[7]何文尧.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2):27-29.
Analysis of Chinese Athletes’Social Mobility
LI Xiaowan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237)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integrated the socialization,mainly discussed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social mobility and flowing trend of athlet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thletes’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on athletes’social impact of flow fields of re-search;especially athlete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downward flow.In the end we gave suggestions to the final flow problems for the athletes.
athlete;social mobility;flow problem
G80205
A
1003-983X(2011)01-0039-03
2010-10-29
李小婉 (1987-),女,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