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影响下的高校体育发展的软实力诉求

2011-04-11 04:17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赛事体育

张 浩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体育赛事影响下的高校体育发展的软实力诉求

张 浩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从阐释高校体育软实力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体育赛事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体育赛事也造成了现实中高校体育存在 “重竞技、轻群体”、“重硬件、缺软件”、“体教结合”脱节以及 “黑色行为”等问题。认为 “软实力”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力和真实诉求,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体育赛事;高校体育;软实力

各种类型的校内外体育比赛 (以下称为体育赛事)作为社会上非常普遍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已成为影响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面对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赛事交替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还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提高,给高校体育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难以估量。但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如高校竞技体育不断增强,而学生身体素质却年年下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日趋增多,而 “体教结合”的矛盾却更加突出;学校场地设施等 “硬件”日趋完善,而使用与保护的矛盾却日益增加;学校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却没有相应的总结积累。如此种种,让师生体会不到学校体育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发展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精神力,一种能支撑学校体育永葆活力的核心力。这种核心力就是体育的软实力。

1 高校体育软实力的科学内涵阐释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他指出,“软实力”是相对于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 “硬实力”而言,主要表现在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现今,其概念内涵已延伸和渗透到多个领域,对于高校体育而言,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高校体育软实力指的是一所高校的体育管理理念、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因素的总和。是相对于人力 (师资队伍等)、财力 (经济状况)、物力 (体育资产)等体育硬实力而言的,主要体现在高校管理理念的吸引力、思想方法的引导力、价值观念的感召力、精神文化的感染力等方面。在高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 “硬实力”是高校体育发展必备的外在“形态”,那么 “软实力”就是高校体育发展必须拥有的内在“神态”。因此,高校体育发展要想具有强大的内生力和感召力,不仅要重视外在 “形态”,更要重视内在 “神态”,以及师生 “心态”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和提升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支撑力。

2 体育赛事与高校体育发展的关系

2.1 体育赛事是推动高校体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但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又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同样,虽然高校体育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也决不能忽视外因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各种体育赛事的开展,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外在动力。它不仅能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外在 “硬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推动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水平和竞技体育成绩的不断提高,还能促进学校师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总之,体育赛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体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2.2 体育赛事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比赛就是机遇,比赛就是挑战,比赛能促进提高。高校体育借助参与体育赛事的机会,不但能对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提出挑战,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水平,通过赛练结合,不同程度地促进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对参赛高校来说,应该本着 “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主题,树立“重要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比赛精神,通过比赛展现大学生健康向上、超越自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而对于承办体育赛事的高校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良机,不仅要当好东道主,而且学校体育的思想、内容、方法、手段、师资培养、场地器材设备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都将借助体育赛事的东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1],进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广大师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等都能以此为机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为学校体育的科学发展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

2.3 体育赛事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体育赛事不仅仅是高校大学生之间进行同场竞技的舞台,也是高校之间在教学、科研、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参赛大学生可以通过比赛进行运动技术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从中得到提高与进步,树立以健康快乐、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超越自我为价值标准的体育精神,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练员可以通过比赛检验自己的训练水平,还可以通过比赛进行教练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找出差距和不足,总结经验,为将来的体育训练和教学提供宝贵经验。另外,体育赛事期间所举办的一些座谈会和科学论文报告会等,也有利于增进各高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促进学校体育的快速、全面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2.4 高校体育为体育赛事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多元支持

体育赛事的组织与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体育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而高校是各种资源的集中地,不但拥有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拥有具有相关体育专业知识的学生和教师。高校能为体育赛事的组织提供物力、人力和智力支持,奥运会和亚运会就是很好的例证。可以说,无论哪一级的综合体育赛事都离不开高校和大学生的参与,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高校体育的多元支持。

3 体育赛事影响下高校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3.1 金牌至上—— “重竞技、轻群体”

近年来,在体育赛事的影响下,经教育部批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从1986年的51所增至2006年的235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达721支,这还不包括那些自主招生的高校。高水平队伍的不断增多,意味着高校之间对金牌、奖牌争夺的加剧。因为金牌数、奖牌数以及总分数这三个指标不仅能反映参赛高校的竞技体育实力和综合实力,还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夺取金牌已经成了高校参加体育赛事的最高目的。从而导致一些高校出现 “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也导致了学校在体育经费上的分配极度不均衡,大多体育经费花到了竞技体育竞赛及训练上,而平均到普通大学生身上的体育经费少得可怜,致使大学生体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而呈现弱化状态。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高校竞技成绩普遍突出,而大学生身体素质却在以每年0.8%的速度连续下降[2],肥胖、近视率(86.13%)[3]在明显上升等。

3.2 管理困惑—— “重硬件、缺软件”

在体育赛事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与体育有关的 “硬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可靠的外部条件。但是,一些高校在管理上矛盾重重。从全国来看,虽然一些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日趋完善,但由于使用与保护上的管理矛盾致使使用率较低,总体开放程度较低。据统计,有69.82%的学校采取封闭管理,有20.28%的学校采取开放收费经营[4],有的场馆甚至被长期闲置,广大师生只能在场外望而兴叹。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师生的管理上,一些高校出现重学历、重科研而轻教学,重技术而轻学术,重制度而轻监督等现象,致使高校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违规现象增多等问题的涌现。这都是高校在体育 “管理软件”上的严重缺失,而这种 “管理软件”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

3.3 急功近利—— “体教结合”脱节

清华大学跳水队、射击队,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等通过小学、中学、大学 “一条龙”培养模式出现了夺得世界冠军与冲甲成功的范例,为高校 “体教结合”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激发了很多有实力的大学以 “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信心。但是,从近几年的体育赛事来看,这种模式慢慢开始异化。据统计,有50.2%的高校通过直接引进专业队人才或省体工队退役队员等形式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他们仅仅取得大学学籍,但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习,只是代表大学参加比赛,其资格常常要受到质疑[5]。这样优异成绩取得的背后,反映出的是 “体教结合”中的急功近利。因为这些高水平运动队绕过了中小学这一坚实的基础,造成了 “一条龙”体制的脱节。以第八届全国大运会为例,篮球和排球前四名的队伍都是来自甲A的球队。可以说,这些不和谐的现象给 “体教结合”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严重伤害了以输送人才为己任的中小学课余训练者的积极性[6]。

3.4 利益驱动—— “黑色行为”尚存

高校体育要想在体育赛事的影响下形成良性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进行利益整合。因为利益是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原点。中国自古就有 “利人为义”、“见利思义”和 “存义去利”等优良的功利道德观。这种思想对纠正当今体育赛事中的不正之风十分有利。因为,在 “名利”的驱动下,体育赛事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弄虚作假、冒名顶替、伪造资格、借鸡下蛋、假球、黑哨、比赛暴力和兴奋剂等等。虽然相关体育管理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在不断加大查处和惩治力度,但在体育赛场上,这些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可以说,一些高校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想方设法钻体育赛事的 “法律空子”,致使这些不正之风和不公平竞争的 “黑色行为”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各高校对体育赛事体制本身的认可度,更伤害了那些一直在学校默默奉献的教练员和学生。

4 体育赛事影响下高校体育发展软实力诉求

4.1 体育管理理念

管理学理论指出,管理是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不断提高功效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在体育管理上,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发展是根本,组织是核心,管理是关键。其中,管理的效率是决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就高校体育管理来说,科学管理系统主要由管理主体 (管理者)、管理中介 (体制、法规、工具)和管理客体 (人、财、物)组成[7]。如果想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率,对管理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鉴赏力,使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符合客观与现实要求,并对现实的环境和条件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以指导管理实践。

高校体育发展的管理关键是如何把管理客体的最大、最佳效益发挥出来。这不但要求对管理客体中的资金分配和利用、场地设施的管理和使用、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体育教师的绩效管理等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还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拥有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这首先就要求管理主体应立足现实,从理念和认识上对管理进行转型与创新,制定出符合学校特点和师生需求的相关体制机制。其次要协调好对内和对外发展的关系,对内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要开展的井井有条,积极向上;对外的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要树立形象,体现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第三还要 “以人为本”,重点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体育内涵的延伸,在具体操作中不断满足大学生和学校对体育的多元诉求。

4.2 体育思想方法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快高校体育发展,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即找准思想方法。所谓思想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方式。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里 “器”的重要含义就是思想方法。如今,虽然体育的价值内涵在不断延伸,面对的环境和目标任务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因此,在新时期体育赛事的影响下,高校体育发展必须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构建符合 “健康第一”和 “终身体育”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

解决高校体育发展问题,就必须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而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要求我们要不断转换思路来考虑问题,如果没有思路,那么就没有出路,思路打通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方面要 “立”,就是需要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注重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分析形势,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合自身的行之有效的路子,解决影响与制约本校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 “破”,就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立”、“破”结合才能发挥效果,才能让那些在高校体育发展中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不和谐现象不再发生。

4.3 体育价值观念

目前,体育界对于体育价值观念的概念尚无十分统一的界定。按照张琦、杨文轩等的界定,体育价值观念 (也称体育价值观),是指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体育与主体 (个体、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包括体育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认识,同时,还包括对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特定效应等方面的认识,体育价值观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体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体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8]。在体育实践中,体育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和确立,主体便会按照这一价值观去从事某种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体育活动,因而,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态度、体育情感和体育行为,决定着对体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从高校体育层面看,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确立,对高校体育发展目标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的体育价值观还一直在 “生物体育观”的科学理念下发展。很明显,这种体育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追求。特别是在当今各种体育赛事的影响下,一些新文化、新潮流、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使这些充满激情活力和追求时尚的大学生更愿意追求新的体育价值观[9]。这就要求高校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体育发展上要与时俱进。就像一些大学生所说的,我们运动虽然为终生,但我们也要更轻松;我们运动虽然练身体,但我们更需要练心理;不管体育技术行不行,我们图的是高兴等等。这些透视出了大学生内心对体育的真实诉求。因此,在实践中,应根据体育价值功能的多元化和大学生对体育价值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构建符合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三维体育观”。

4.4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信念、思维、观念、心理和行为态度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是在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特的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同一性和多样性特点,所以,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就是在学校体育领域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其中体育精神是核心。它能体现一所学校体育文化的积淀和风气,反映学校师生集体的体育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它属于学校体育的软环境或软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主要包括学校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风气等。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它就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广大师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并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体育精神文化虽然是潜在的、无形的,但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却是至深的。所以,学校可以没有完善的体育物质文化,但决不能没有体育精神文化,没有精神支撑的体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由于受各种体育赛事的影响,一些高校只注重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完善,甚至采用一些非法手段提高竞技体育成绩,而忽略体育精神文化的构建与整合,致使一些大学生整天沉湎于极度心理空虚和精神文化贫乏的生活中。据调查统计,有61.7%的大学生处在恋爱中且近70%是因为空虚寂寞[10],有12.9%的大学生有网瘾难以自拔[11],甚至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都无所谓,更不用说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了,这也难怪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日益下降。这虽不能都归咎于学校的体育精神的匮乏,但学校在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肤浅和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5 结语

体育赛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不能只强化外在的 “硬实力”,更需要增强深层次的 “软实力”,即高校体育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的外在形态建设而忽视内在精神需求,“形而无神”的发展是粗放的、暂时的,更是空虚的。因为外在形体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只有那些无形的、潜在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精神等非物质的内在价值才是持久的、永恒的。因此,高校只有增强体育“软实力”的建设,才能让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体育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1] 周登嵩,李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79-1683.

[2] 罗加冰.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43-1344.

[3] 苏春娟.1024例在校大学生近视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0):76-77.

[4] 张永保,席玉宝.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4):79-83.

[5] 陈希,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1-4.

[6] 本刊编辑部.由大运会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8):1.

[7] 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8] 陈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3-9.

[9] 周斅激.体育价值观与学校体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36-37

[10] 赵锦权.大学生恋爱问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50-51.

[11] 顾海根.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J].心理科学,2007,30(6):1 482-1 483.

Soft Power Demands of College Sports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porting Events

ZHANG Hao
(P.E.Department,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ctive influence between sports games and college sports.Meanwhile,i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olleges at present,such as the phenomenon that“hard pow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oft power”,“competi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roup”,“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and“black action”.It regards that“soft power”is the core power and real appeal for the college sports development.It shows in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idea,thinking method,sense of value and culture.

sporting events;college sports;soft power

G807.4

A

1008-3596(2011)06-0031-04

2011-06-23

张 浩 (1977-),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赛事体育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