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应该加大精简力度

2011-04-10 21:04:54赵贤德
关键词:方音精简读音

赵贤德 李 琳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213001)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应该加大精简力度

赵贤德 李 琳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213001)

普通话异读词不利于使用和规范,不利于信息处理和走向国际社会。因此,要进一步精简,主要是对文白读造成的异读词精简,对破读造成的异读词精简,对古代文言词语造成的异读词精简,对表音词的异读词精简,对专有名词异读词精简,对方古音口语音等造成异读词精简,而要对轻声儿化异体字造成的异读进行精简。精简的前提是要进一步修订对审音具有指导意义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精简

新世纪审音工作已经启动了,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因为国家1985年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至今已经二十多年来,二十多年的语言实践效果如曹先擢先生所说:“这些异读词的消除,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特别是社会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方便。”①但是这些年来国家的语言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审音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审音工作固然是国家行为,但是也并不妨碍个人的积极参与。本文拟对普通话异读词的精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文读白读造成的异读词要进一步精简

王力先生说:“最使群众不满的就是文白异读……,审音时似乎可以多搞一些‘一律’和‘不取’,少迁就一些文白异读。这些不辨义的异读,不审倒还罢了,审定以后成为规范,对全国学习普通话的人来说,实在太繁琐,也太困难了。文白异读是语言中的客观事实,一时不容易加以改变。但是适当加以精简,还是可能的。假定把‘屏气’读成‘píng气’,把‘差不多’读成‘chā不多’,似乎也未尝不可”②。这是王力先生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主张。可惜到今天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文白异读要解决取舍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标准。通常认为,审音统读的大体原则是:群众读音取向,异读音常用程度,异读音语义方面差异大小以及构词能力的强弱等③。根据这些原则,1985年颁布的《审音表》将586个常用的异读词进行了统读,为语音进一步规范化作出了贡献。

那么对于目前仍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些常用异读词,尤其是《审音表》列举出来的三十多个文白异读词,也完全可以进一步统读(以下分类“统读”不一定正确,但可以抛砖引玉,引发争鸣)。

(一)根据构词能力和群众语言习惯,取文读音作为统读音。如:

露:统读lù; 虹:统读hóng;

蔓:统读 màn; 貉:统读hé

疟:统读nüè; 色:统读sè;

葚:统读shèn; 熟:统读shú;

削:统读xuē; 钥:统读yào;

苔:统读tái; 勒:统读lè;

杉:统读shān; 馏:统读liú;

血:统读xuě; 颈:统读jǐng

薄:在bó、báo之间统读bó,同时保留bò音,如薄(bò)荷,因属辨义异读;

差:在chā、chà、cī三音中统读“chā”,“参差(cēn cī)”读为“参差 (cān chā)”也未尝不可,同时保留“chāi”音,因属辨义异读;

塞:在sāi、sè音之间统读“sè”,同时保留“sài”音,因属辨义异读。

(二)根据构词能力和群众语言习惯,取白读音作为统读音。如:

剥:统读bō; 嚼:统读jiáo;

逮:统读dài; 给:统读gěi;

壳:统读ké; 荨:统读xún;

翘:统读qiào; 螫:统读zhē;

(三)意义有细微区别,语音分歧较大,这样的个别文白异读可以留待以后再以适当的方式解决。如:

澄:(1)chéng(文) (2)dèng(白);

绿:(1)lǜ(白) (2)lù(文);

厦:(1)shà(白) (2)xià(文);

落:(1)luò(文) (2)lào(白) (3)là(白)

以上这些文白异读词是《审音表》明确标明了的,那么还有些类似的没有标明的算不算文白异读,比如:颈(jǐng、gěng)、六(liù、lù)、雀(què、qiǎo、qiāo)、择(zé、zhái)、着(zhuó、zháo、zhāo、zhe)、觉(jué、jiào)、柏 (bái、bó)、迫 (pò、pǎi)、侧 (cè、zè、zhāi)、络(luò、lào)、宿(sù、xiǔ)、克(kè、kēi)等等是否也算文白异读?如果是文白异读,那么为什么不统一审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审音过程中进一步弄清楚的。

二、破读音造成的异读词要进一步精简

沈建民说:“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其破读音的产生是必然的。”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破读音的淘汰也是必然。比如下面这些单音词在古代文言文里都曾有破读音:

闻:《辞源》(修订本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以下同):“闻:无分切,平声”;破读为去声“亡运切”,表名誉、名声。古籍里有:闻人(闻:去声,有名望的人)、闻望(闻:去声,名望)、闻问(闻:去声,好名声)等。《现汉》没有收录去声。今统读wén。

劳:《辞源》:“劳:鲁刀切,平声”;破读为去声“郎到切”,表示慰劳等义。古籍里有:劳民(劳:去声,抚慰人民)、劳军(劳:去声,抚慰军队)、劳农(老:去声,劝勉农耕)。《现汉》没有收录去声音。今统读láo。

除以上几个常见词之外,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大量的破读词也已经单音化了,如下所列举的词在古代都属于破读词,经过几十年的变化,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异读的痕迹了:

裁、操、迟、除、吹、从、帆、防、封、棺、含、呼、煎、

经、离、临、名、凝、评、妻、齐、骑、轻、如、三、烧、

深、施、收、疏、输、思、听、王、先、行、庭、延、援、

衣、遗、迎、缘、张、盐、衷、污、生、宾、高、巾、蹄、

冰、攻、还、尘、缄、冥、平、卑、编、沉、比、广、悔、

恐、女、遣、巧、染、使、首、守、毁、喜、迭、养、引、

远、枕、走、敛、始、粉、乳、贷、借、射、帅……

“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音的发展是趋于简化的。随着语音的简化和趋同,一些异读存在的语音差别也消失了”⑤。所以,破读音逐渐淘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现代汉语汉字单音化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所以,1985年颁布使用的《审音表》规定的“统读词”淘汰了一批破读词,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其实,语音形式和语义之间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从现实的语言实践情况来看,语音发展呈现单音化的趋势⑥。上个世纪60年代吕叔湘先生曾说:“现代的异读是活在人们口头的,尚且有一部分已经在逐渐被淘汰,古代的异读只存在于古书的注释中,自然更不容易维持。还有一说,文言里的字已经全用现代音来读,很多古代不同音的字都已经读成同音,惟独有些造成异读的破读不予通融,是不是也有点儿过于拘泥呢?”⑦

三、古书面语词造成的异读词要进一步精简

易中天先生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讲“汉代风云人物”,节目中两次误读了“力能扛鼎”。一次是易先生说:“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káng)鼎,就是鼎都能扛(káng)起来。”一次是讲“刘邦对手之迷”时,央视开篇的旁白介绍说项羽是“力能扛(káng)鼎的西楚霸王,贵族后代”⑧。

央视误读“力能扛鼎”的“扛(gāng)”音,就是方音和古书面语音混杂造成的误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446页对“扛”的解释是:①<书>用两手举(重物)。②<方>抬东西。

其实,岂止是“力能扛鼎”这样的成语容易误读,还有“西学东渐(jiān)、拾(shè)级而上、虚与委蛇(wēiyí)、箪食(sì)壶浆、呼天抢(qiāng)地”等成语中的古书面文言词语也常常误读。此外,句读(dòu)、禅 (shàn)让、扁 (piān)舟、采 (cài)地、叶(xié)韵、等衰(cuī)等等在阅读中也常常容易误读。

这些异读词大可不必因袭古注,按反切去推断今读。况且古注未必就完全正确和完全合理,其中免不了古今音、南北音杂糅的情况,后人切不可遵循“以古为正”的原则。况且文言词语作为有生命力的词语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就不是古语了,我们何必拘泥于古书的框框给自己给后人学习普通话设置一些羁绊呢?

四、方言词造成的异读词要进一步精简

不可否认,现代汉语里的词语来源于方言,但是普通话是源于方言、高于方言的。因此,在将方言吸收到普通话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况,把一些明显的方言词汇方言语音吸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这样本来可以统读成普通话的单音词被人为地造成了异读词。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方言词汇2374条⑨,其中有79条是标有普通话和方音两种语音形式。如下所示部分条目:

拆:普通话读chāi,P122收录了方音cā,~烂污;

弄:普通话读nòng,P882收录了方音lòng,里~、~堂;

排:普通话读pái,P1018收录了方音pǎi,把这双鞋~一~;

澎:普通话读péng,P1032收录了方音pēng,~了一身水;

菌:普通话读jùn,P752收录方音jùn,~子;

熏:普通话读xūn,P1555收录方音xùn,炉子上安烟筒,就不至于~着了;

蹲,普通话读dūn,P236收录了方音cún,~了腿;

郎,普通话读láng,P814 收录了方音làng,屎壳~;

猫,普通话读 māo,P920收录了方音máo,~腰;

虎,普通话读hǔ,P579收录了方音hù;

雀:普通话读què,P1100收录了方音qiǎo,~盲眼;而 P1098收录了雀子(qiāo·zi),指雀斑;

《现代汉语词典》是普通话学习的词典,不是方言词典。如果确实认为有必要吸收方言词,也应用普通话已有的音来读,或用普通话读音系统加以改造,而不是“有音必录”。因此,方言词造成的异读一般都是可以精简的,也就是可以直接去掉方音,保留普通话读音即可。

五、口语词造成的异读词要进一步精简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大量的口语词,这些口语词的读音和普通话读音混杂在一起,有时让读者无所适从,从而给普通话的推广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让普通话学习者望而却步。如:

脖颈儿:P105注音为bógěngr〈口〉,脖子的后部。而“颈”的普通话读音为jǐng。

夹肢窝:P434 注音为 gāzhīwō〈口〉,腋窝,也作胳肢窝(gāzhīwō)。而“夹”的普通话读音为jiā、jiá。

胳膊腕子:P458Z注音为gēbo wànzi〈口〉手腕子。“胳”另外有方音gé(P461),胳肢gé zhi;还有P434gā音。

待:P259注音为dāi〈口〉,停留。~一会再走。而“待”的普通话读音dài。

矫情:P684注音为jiáo·qing〈口〉,形容强词夺理,无理取闹。这个人太~、犯~。而“矫情”还有书面读音jiǎo qíng。

嚷嚷:P1139注音为rāng·rang〈口〉,喧哗、吵闹:别~~,人家还在休息;声张,这事~~出去,对谁都不好。这个词另有普通话读音rǎng。

磨叨:P967注音为mò·dao〈口〉,翻来覆去地说:说两句就行了,别再~~啦。这个词还有普通话读音mó。

苏新春说,《现代汉语词典》1983版新标的844条口语词在1996年“三版修订本”取消〈口〉标号后,就有41条直接删除,42条改标为〈方〉,其余改为口语后没有作任何标示。这就意味着那些没有作任何标示的口语词直接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了,也意味着口语词与方言词的区分是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这些口语词一旦出现在各种语音考试中,毫无疑问其误读率肯定很高。

六、表音词造成的异读词要进一步精简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表音字,这些表音的字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按照自己的读音习惯选词造词而形成的大量的异读词。这些异读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叹词拟声词形成的异读词,如:

哗:huā,huá;嗒:dā,tà;刺:cī,cì;溅:jiān,jiàn;咳:hāi,kè;咯:gē,kǎ;嗨:hāi,hēi;嚓:chā,cā;喳:zhā,chā;啊:āáǎà;唉:āi,ài;嗳:āi,ǎi,ài;噌:cēng,chēng;呱:guā,guǎ,gū。

(二)连绵词形成的异读词,如:

叨唠dāo(叨光、叨教、叨扰tāo);

参差cēn cī(参加cān,差chā别);

坎坷kě(坷垃,kē);

勾当gòu(勾结gōu);

伎俩liǎng(他俩liǎ);

蛤蜊gé(蛤蟆há);

栅栏zhà(栅极shān)

(三)音译词外来词形成的异读词,如:

哈达hǎ(哈欠hā)

可汗kèhán(可以kě 汗水hàn)

胡同tòng(同志tóng)

一刹那chà(刹车shā)

单于chán(单数dān)

蒙古 měng(蒙住 méng)

派司pā(派遣pài)

这些表音形成的异读在口语中读音极不稳定的,因此很多时候是写无定形(异体字较多),读无定音(异读也很多),释无定义(多数没有定义)。解决的办法就是:一是取消异体字,如一个zhīwú有“支吾、枝梧、枝捂”三种写法,这种情况,其实可以取消两种写法,否则又增加了“捂”的wú音;二是同音代替;三是不标声调;四是精简异读,减少不必要的异读音⑩。

表音词的书写混乱增加了汉语汉字的异读异形,给全国人民学习汉语汉字设置了不少障碍,增添了不少麻烦,因此应该在清理之列。

七、专名造成的异读词要进一步精简

这里的专名主要是指姓氏、人名、地名等。古今中外的姓氏人名地名也是读者最容易误读的,很多时候,读者面对一个陌生的姓氏地名人名的时候无所适从。其中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名从主人”造成的。

(一)“名从主人”的取名原则是很难贯彻到底的

“名从主人”的取名原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权宜之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从主人”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了,有的甚至发展到为姓名打官司的程度。李如龙先生说:“过去常有‘名从主人’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很值得怀疑的。如果要在读音上那么准确地‘名从主人’,许多地名就改不胜改了,‘名从主人’是不能贯彻到底的。”⑪我们很赞同这种说法。

所以各种媒体,特别是一些很有影响的媒体对少数特殊的姓氏地名读音实际上已经按照普通话的语音去实践了。如下面这些语言事实即是:

“任”“令狐”:央视版《笑傲江湖》从头至尾将“任盈盈”、“令狐冲”均发音为“rèn盈盈”、“lìnghú冲”。央视新闻频道2009年1月2日17∶00《我们的2009》,节目主持人说道季羡林、任继愈先生的事迹时,将“任继愈”的“任”发音为“rèn”。而《审音表》审订为rén。

“纪”: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影响之大几乎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知道纪晓岚的“纪”在剧中读jì,因纪晓岚名声太大,屏幕上数百次重复出现,所以这个音已经深入人心。央视一套2009年6月27日《朝闻天下》,中央电视台记者纪元在广东采访报道热带风暴“浪卡”后,主持人说:“谢谢纪(jì)元报道。”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定音为“jǐ”。

(二)与其“名从主人”,不如从众从俗

“名从主人”说的问题既然已经出现,总得要有解决的办法。不然,各种媒体对人名地名的发音与主人的发音不一致总不能算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从俗从众。

其一,按照“形从主人,音随客便”的原则处理容易误读的姓氏地名⑫。当然,也不能完全一刀切。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牵涉到个人感情的读音要慎重;但是对于涉及面小且不牵涉个人感情的特殊读法则不妨加快与普通话语音合流的步伐。

其二,采用“同音替代”或者更换名称的方式进行处理。其实,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地名难写难认,越是到县乡镇村一级,难写难认的地名越多。这些地名也完全可以依照“同音替代”,或更换名称,或用普通话语音代替方言读音的方式进行简化。这是为了交流方便的需要,也是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另外,普通话语音中的轻声音、儿化音、异体字造成的异读音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审订精简的。

总之,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异读词要加大审音审订和精简的力度,有的可以淘汰,有的可以同音代替,有的可以归并,要择善而从之。而且语音一旦审订之后就要遵照执行,而不能各行其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原则,提出方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现在电脑网络如此发达,在全国范围内做个调查也不是完全不能做的事情。

注释

①曹先擢:《说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4期。

②王力:《论审音原则》,《中国语文》1965年第6期。

③王群生:《关于“普通话异读词”的几点思考》,《中州学刊》1998年第4期。

④⑤沈建民:《试论异读—从〈经典释文〉》音切看汉字的异读》,《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⑥张一舟:《从某些多音字的单音化倾向谈起》,《语文建设》1996年第10期。

⑦吕叔湘:《语文常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33-38页。

⑧宋国斌:《“力能扛鼎”怎么读》,《咬文嚼字》2008年第9期。

⑨边小玲:《〈现汉〉收录方言词标准的考察》,《现代语文》2008年第9期。

⑩⑪李如龙:《关于多音字的精简问题》,《文字改革》1984年第2期。

⑫汪化云:《姓氏用字使用中的“音随客便”现象》,《语文建设》2001年第8期。

责任编辑 东园

猜你喜欢
方音精简读音
“那”与“哪”的读音
字词篇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4:00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电子制作(2017年17期)2017-12-18 06:40:47
我是小字典
《乡音正误》所载山西方音研究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3
应用于SAN的自动精简配置架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工程(2014年6期)2014-02-28 01:25:08
乡村变迁与方音变化的性别模式——基于连岛社区的个案研究
歪打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