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问题研究
——以华中师大一附中为例

2011-04-10 21:04
关键词:效应德育活动

曾 艳

(华中师大一附中,湖北 武汉430223)

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问题研究
——以华中师大一附中为例

曾 艳

(华中师大一附中,湖北 武汉430223)

本文将华中师大一附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分为以锻炼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访社会各个层面的实践活动、相关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和文化宣传、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五种类型,并对以上六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德育效应分析。文章总结了该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效应作了相关的思考。

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

一、核心概念

1.社会实践活动

“非第一课堂说”。社会实践,就学校而言,它是指相对于理论教学以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或实践环节,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第一课堂以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或环节”。这些界定将教学分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层次有一定的合理性。

“新课程说”。研究者认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者把“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笔者认为社区服务应是社会实践的属概念,不应当是并列的概念关系。

2.德育效应

效应,是指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这里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效应特指学校德育,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德育效果如何的分析。

学校教育活动属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可以运用效应、效果、效率、效益来进行思考和分析。根据现有的资料,德育效应有三种内涵,一德育效应指德育效果,即学校德育是否符合德育目标;二德育效应指德育效率,即学校在德育方面的投入与产出的对应关系;三德育效应指德育效益,即学校德育对更高发展层次教育目标或其他目标的影响作用。

二、华师一附中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分析

1.社会实践活动效应分析的几个基本维度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人体需要而进行系统分级后形成的理论,按金字塔形状分为五层。五个层次是: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道德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映射:一对自己,二对他人,三对于社会,四是价值观念。一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二对他人尊重他人,三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和义务感,遵守“法律”、“制度”等公理;四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2.六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效应

(1)对以锻炼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效应分析

以新生在部队军训为例,实践表明,尽管军训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无穷的,这种教育效果是靠单纯的知识讲授和理念灌输所无法达到的。以高二年级徒步拉练活动为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20年来,华中师大一附中一直坚持组织高二学生进行八小时30余公里徒步拉练活动。这种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对以前军训等活动的道德意志的加强,从而逐渐具备承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

同时在拉练途中,以班级、小组为管理单位,使学生形成团队的意识,体验共同的目标和互助的责任,在经过艰辛的徒步行走,达到目的地后,成功的体验会加深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指导下一次的道德行为。这种互帮互助完成共同目标的体验是成为社会成员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基础。

对以锻炼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效应主要在于在对待自己方面,学会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对自我负责,意志品质的磨练将建立承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行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同时在共同活动中这种互帮互助完成共同目标的体验是成为社会成员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基础。

(2)对走访社会开展调研活动的德育效应分析

以走访农村活动为例,在走访活动之前,制定小组的走访计划、思考调查主题。学生们来到农户自家田地,通过向农户询问,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管理、采摘等方面的知识,结合通过自己的劳动,了解“粒粒皆幸苦”的含义,通过实际的体验形成理性的认识,树立劳动的观念。培养对社会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道和义务感的道德态度。

在农户家进行劳动时,学生分工合作,最终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每个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自己与他人、与整个集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这个环节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他人乃至整个劳动过程,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自觉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进行配合,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与农户进行沟通,结合自身体会,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道德态度和道德能力提升的过程。

走访农村活动结束后,学生形成了多项调查报告,《关于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城郊土地的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郑店农村住房情况调查》、《武汉周边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关于郑店镇黄金村村民经济构成调查》等。

可以体现,一对农民有了深厚的感情。如李饶饶同学:从农民朋友的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最善良、最原始的人性。农民的淳朴、简单、是人心向往之。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如张蔓莎同学:我们青少年要认清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有责任让中国农民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摆脱贫困和愚昧的困恼,过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3)相关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德育效应分析

以每年开展参观监狱,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为例。这堂印象深刻的“法制课”,让同学们更深地认识到法律的威严,知法懂法的重要性,以及自由的可贵,这比课堂上的教学来的更为真切和深刻。

许多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表达内心的震撼。许多老师发现在参观监狱活动后的一段时间,学生行为习惯有一定的提高,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此类型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高墙电网中,服刑人员被剥夺了自由。青年服刑人员通过的自己犯罪道路的回忆、剖析、忏悔,使学生在道德情绪上由对服刑青年的惋惜到认识到道德伦理所作出的要求,从而到在道德意志上由他律不断向自律转化。可以看出这类型对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在道德态度上,养成自觉遵守“法律”、“制度”、“纪律”等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效应较高。

(4)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效应分析

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学校主要安排和周边社区、养老院、残疾儿童福利院等社会性公益德育活动。华师一附中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校内社区服务,主要活动是图书馆整理图书、护墙行动、爱心捐赠等;一是校外社区服务,主要是在附近的社区开展“爱我家园”清洁行动、社区教育帮扶计划等各种宣传活动。以校外社区活动为例,学生们通过服务社区,为社区清洁卫生,整理周边环境、担任文化宣传员,他们的行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赞扬。在为社区居民带来更优质的志愿者服务的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服务社区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学生们对社会需要个人成才和社会与个人奉献等关系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文化宣传、感恩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分析

在学校,学生正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创造、文化普及的重要职责。学生组织、参与的合唱、舞蹈、书画创作等课外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公平竞争的精神,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增强了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合作意识以及遵守集体的行动规范和秩序的品质。

在华中师大一附中,每年举办一次学生艺术节、学生科技节,每月都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学校有20余个学生社团,定期举办有有社团文化节,展示、交流学生在社团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同时,学校现在日益在重视“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内容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学校、教师尽量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努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在压力大的时候及时释放不良的情绪。

我们让学生每周为父母做一件事,给父母过生日,更在父亲节、母亲节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信,许多父母十分认真地回了信,通过这些含蓄的调动、呼唤、引导的方式,孩子和父母之间加强了沟通和理解;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帮助孤寡老人,给福利院孩子送去书本和自己表演的节目,得到老人、孩子们的感谢和喜爱,这些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们不仅进行了“感恩”教育,而且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基本经验

(1)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

华中师大一附中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在调查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心理状况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编写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坚持“小、近、实、序、趣”的原则。“小”就是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抛弃“假大、空”和“成人化”倾向;讲究“近”,就是力图德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能力。坚持“实”,就是要德育内容注意知行统一,注重养成教育,让良好的道德融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良好的品德;实行“序”,指活动的开展要有中心,有顺序,寻求各个阶段阶梯式提高。讲究“趣”,就是要求德育内容生动、活泼,将抽象的道德知识寓于各种游戏、比赛、主题班会之中,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2)依托课题实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德育实践抓创新和发展,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提出新思路,与大专院校的德育研究机构或课题组进行联合,共同开展课题,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提高,推进德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学校以“教育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常规化”的口号为指导,每年承担一批省、市、区级德育方面的课题,2009年《转型时期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实效性研究》、《高中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等一批优秀课题又进入了研究阶段。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和实施。

2.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积极性、主体能动性尚未充分发挥

一是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全。课业压力的影响,加之没有社会实践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或者这种考核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参加活动也是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另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活动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准备不足,容易打退堂鼓,忘记了了解社会、锻炼提高的初衷。

学生对实践活动认识的不足,认识和动员不到位,参与的学生和老师存在应付的心理,就会导致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欠缺参与社会实践各项工作的能力。高中学生一直都生长在校园环境中,与外界接触很少,对社会了解极其不足。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及中国教育大环境的印象,高中学生普遍欠缺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知识,难于适应各种活动。

(2)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实效性考评既是对学生实践德育成果的检验,也是推动对学生德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目前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德育实效性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个性的考量,对不同道德水品的学生产用的同一标准,要求起达到一样的标准是不科学的。考评需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需要对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道德水品提高大的学生进行激励、表彰,而不是仅仅看到所谓的一直“表现好”的学生。

目前,学校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缺乏完整跟踪性的评价,很多有实践欲望的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的支持和鼓励,这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造成他们失去了进行积极探索的热情和动力。

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中,德育的目标和个人成才的要求是内在统一的,其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解放人。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虑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公正、合理地评价和看待学生的提高和发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1.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一是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要进一步明确活动的目的性。通过各种手段,如校报、校园广播、橱窗、海报、演讲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表扬优秀团队和个人,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让全校师生感受、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

二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主体教育”的提出切中了传统品德教育的时弊,它强调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及其人格,充分开发其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内在能力。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并不是不加规范和管理,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引导。要开展好学校的实践活动,除了加强领导,增强计划性外,更需要相关的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的升华并用于指导实践。

2.总结成果,巩固和扩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

社会实践能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学生有没有持续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是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后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于实践成果的巩固、总结。既要有深入实际的实践,还要有理论上的总结,认识上的提高,这样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和效果。在实践基础上,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宣传、展示社会实践成果,举行论文评比、报告会,交流心得体会,推广经验,扩大成效。这里的成果也指一切因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包括与实践对象建立的合作关系、学生思想层面的收获、学生的调研报告、产生的良好的社会影响等。为保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巩固和扩大这些实践成果。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学生在实践中还会接触到社会的落后面、阴暗面,需要作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辨别能力,提高认识水平,消除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寻求成功的方法。

注释

①成有信:《教育学原理》,郑洲:河南教育山版社,1993年。

②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④高顺发:《论制约中学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对策》,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⑤杜时忠:《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2期。

⑥杨志良:《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效应分析》,《绥化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⑦孙超群:《开展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新课程》2005年第4期。

⑧焦英杰:《社会时间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天津教育》2006年第1期 。

⑨王爱华:《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特征与内容探析》,《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第5期。

⑩刘冬梅:《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责任编辑 荣家

猜你喜欢
效应德育活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懒马效应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