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责任观念的异同

2011-04-10 21:04史玉玲
关键词:儒家观念权利

史玉玲

(冀中职业学院,河北 定州073000)

试论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责任观念的异同

史玉玲

(冀中职业学院,河北 定州073000)

在当代思想品德教育中,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美德教育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研究它们在思想教育中的区别和联系,发挥传统美德教育的优势,并且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可以达到互补,使中西方各自吸取对方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优秀成分,克服自己道德教育中不利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弊端,走中西道德教育相融合的道路,正确发挥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美德教育的优势,来共同促进东西方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西方比较;传统道德教育;责任观念;价值异同

中国传统道德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今天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就是从孔夫子算起也有二千五百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西方传统道德也至少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过,良好的教育要顾及灵魂的各部分,并着重于灵魂的较高较优越的部分,这就是道德中的美德。发挥传统美德教育的功能,这是时代对今天中西方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人的个体素质中,不仅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还包括道德素质。而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道德教育应居于首要地位,德行是一个人才必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因此,正确吸收中西方传统道德中的美德,促进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中西方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中西传统道德各有千秋,各有优势,以下笔者从二者的责任观念来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以期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共同服务于中西方教育。

一、中西方传统道德中的责任观念的相同点

中国传统道德偏重于人伦道德,看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西方道德偏重于宗教,看重上帝和神。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影响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正如《庄子》中所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所以看重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但二者都注重于责任观念的培养。中国传统道德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公忠”的标志,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行动指南,这里面都包含着众多的仁人志士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西方道德虽然看重个人主义,但也把个人利益放在从属于公众利益的位置上,把博爱作为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主张爱护公益设施,尊老爱幼,出入循规蹈矩,都体现了西方人的责任观念。

但是,作为社会主要意识形态之一,道德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历史性,而中西方的传统道德,也由于他们各自的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文化背景等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作为中西方传统美德中的责任意识也带有不同的色彩。

二、东西方责任观念的不同

1.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传统道德以人伦为本位,强调以“社会为本”即“社会第一”,当个人和社会发生矛盾时,中国首先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而西方传统道德则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第一”。也就是说,中国人看重个人对家庭家族的责任感,并以此延伸到社会责任和义务。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薄,个人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奋斗去取得,而个体取得发展的空间来自社会,所以他们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力,西方的责任感具有个人主义的特点,它更多的超越家庭面向公众空间。

究其原因,盖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民族,民众聚族而居,人与地且人与家庭、家族生死相依,人与人的情感非常深厚,生死相恋,若没有意外的灾祸,人是不轻易离开家庭和家族。所以说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孕育于农业文化,家庭和家族观念非常牢固,形成了其人伦本位的特性,在家庭和家族之间形成一套固定的责任观念,如“尊己爱人、团结和谐、心诚为本,见利思义、尊尊亲亲“等。西方的个人本位,是因为西方传统道德精神是从商业文化发展而来。西方以工商立国,国家从城市发展过来,民众大多经商,不怕背井离乡去求取财富。这样,西方人对家族团体的依赖也就比较少,因此,小单位的个体家庭成为社会主要组织形式,西方人的家庭组织也就没有中国家庭复杂。西方家庭以夫妇为中心,子女成人后自立门户,父子夫妇各有自己的财产,也所有权分明,子女成人后要靠自己的奋斗去获得财富,以个人所得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个人的道德价值。由此,西方人家庭观念比较淡薄,个人自立精神明显。再加上商业社会人际关系和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的不同,人与人之间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处处以个人为中心,事事为个人利益做打算,因此形成个人本位道德观念。

2.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人服从集体,不管是儒家礼教还是家族观念,都是要求以集体为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受到很大地抑制和约束。儒家传统道德以“义务”观念为重,中国传统道德礼节有十义:父慈、子孝、兄忠、弟友、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就是说,中国古代传统道教育人们首先要记住的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要尽心尽责地去履行义务,而不应该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权利。儒家多言义不言利,而讲利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甚至在生命和责任之间的抉择也倾向于选择责任,从孟子的“舍生而取义”到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包涵着古人强烈的责任感和利他精神,没有考虑自己个人的得失和宠辱。这表明中国古代道德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德性以及对他人的依存性。从孔子开始,中国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人者,仁也”,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规定人,把个人对他人的关爱和义务置于首位,注重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比较强调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联系。

西方传统道德起源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和近代革命反抗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势力时,人的权利观念得到了大力的推崇,强调个人权利,政治权利,其目的在于以人的权利对抗封建专制下的君权、神权和等级特权,代表思想家就是法国17、18世纪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所以,西方比较强调追求私有财产和个人幸福的权利,注重个人权利,以“权利观念”为重,提倡天赋人权思想,这样的思想经历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后,逐渐深入西方民众的道德心理之中,而且,西方道德,是保护个人权利,是典型地利己主义,当然也以不侵犯别人的权利作为行为准则的。

3.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

中国传统道德与“情感”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西方道德则与“理性”相伴随。这样的特点也同样制约着中西方的责任观念。

中国儒家学所的核心是“仁”,即仁爱的情感,这种情感与生俱来,再加上后天的教育,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比如,“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必有之情,“礼”是对别人的应有之感,做到这些,就可以被认为是有道德之人,反之,不忠不孝不礼的人则被认为是无德之人。儒家的责任观念里有很鲜明的“尊尊亲亲”的色彩,就是说,为亲情和个人的责任,往往会忽视法律规则的制约和社会的要求。如荆轲刺秦王,荆轲从自己和太子丹之间的情感和责任出发去刺杀秦王,是不顾社会潮流发展的需要。另外,儒家还有一个原则叫“亲亲相隐”,即家人和亲族违反了国家法律,他们不会去向官府报告,而是帮助他们隐瞒罪责。这个原因应该起自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农业文化,每个个体的人和家庭家族的血缘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充满着情感因素,在责任观念上也是如此。

和中国传统道德相比,西方传统道德重在理性的判断,这个特点也体现在他们的责任观念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追求的是美满的生活,美满的生活应该是理性的的生活,即无过之无不及而恰到好处的生活。康德认为,真正的善行应当来自善良的意志,善良的意志是服从律令的意志。美国人杜威的道德学说认为,人们要遵守道德法律,也要经过自己的反省思考来衡量一切环境的因素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这一反省思考的过程就是理性的过程。西方人理性主义的责任观念同样来自古希腊的商业文明,古希腊的城邦社会生活和面向地中海的商品贸易,练就了古希腊人的理性和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继而凝结为古希腊人的道德哲学思考。作为有理性的独立个体,要参与城邦生活,要参与公共贸易,就必然要遵守契约和律法的规范,在个人的责任方面,西方人主张尊重社会功德,遵守公共契约,自觉的理性的把自己的权利放在不违背公共意志方面。

三、东西方传统责任观念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传统道德教育具有政治性和教育性,也就是道德和教育相结合,共同服务于社会的统治秩序。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传统道德的差异性。其中很多因素在现代教育中产生着消极影响,应该加以扬弃和融汇贯通。那么,东西方责任观念应该怎样实现有机地融合呢?

1.公私要分明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体现在“仁”,“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集中在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但是儒家的爱人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为依据。所以,从本源上看,儒家伦理实属私德,一直到今天,当人们面临着公共生活领域的问题总是倾向于用私德处理,就是责任观念也大多局限在家庭和家族之间,当面临血缘亲族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选择时,大多选择前者,儒家的“亲亲相隐”,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现代教育要求个体在承担责任要区分家庭和国家社会的责任,不能以家庭责任的承担和权力的行使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这点上,西方人的责任观念是很可取的,西方人的个体是完全独立,靠规则和制度法律将他们联结为一个共同的团体。人们有着非常强烈的公众意识和公共意识;电话亭是公共的,电话亭理的号码薄也是公共的;公园是公共的,公园里的设施也是公共的。公共与个人有着严格的界限,公事要公办,个人不能假公济私,也不能损公肥私,更不能将公共物品据为己有。同样,在责任和权力观念上,西方一直在严格恪守公私的界限,不以自已因承担对个体和家庭的责任而妨害社会公众利益。

2.张扬个性,关注整体

强调个体性是西方在责任观念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虽然西方人理性的把个人责任和公众利益进行了有效的区分,但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必然使个性得以张扬,造成对个体独立性的过分强调,再加上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竞争的倍加推崇,从而使西方的个体独立性走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穷途末路。在现代的责任和权利观念里边,青年人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公德心的缺失,个人行为得失去规范和个人主义的抬头已经显而易见,在责任和权利的价值观中,他们只理解了一半,只强调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和义务,而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这应该是西方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弊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是把人放到以家庭为背景的现实社会中去度量,每个人都是家庭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个人的责任和权利观念强调和谐的原则,每个人对家庭和父母都负有鲜明的责任,这样的集体主义责任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情感和理性相结合。

中国传统道德从根本上就是人伦道德,就是把人放到以家庭为背景的现实社会中去量度,从而使其道德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使道德真正成为具有社会性人的道德。由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家庭背景性,这种道德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浓郁的家庭般的情感性,在责任权利观念上也是这样,它体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是一种有血有肉的道德。这样的责任观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从而形成了广泛的民众同质心理。但是,这样的情感性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高科技、民主制度和个性解放,相反,根深蒂固的情感性责任很容易使人们陷入小团体、小圈子的一团和气,而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和谐和秩序。例如,在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后边,都有着一个“贪内助”,他(她)们往往对自己的配偶的腐败行为“亲亲相隐”,不去劝诫,不去举报,甚至帮助腐败分子转移赃款,甚至推波助澜,代为收受贿赂,甚至在事情败露后千方百计的进行遮掩和抵赖。这样的情感感性责任观是对法治社会的危害,这样的行为影响社会的公正和法治的社会的尊严。所以,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要摈弃错误的情感责任观,建立理性的社会责任观。这点,西方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的榜样。在西方,独立性和理性是道德价值的核心内容,这种理性是建立在对人的原子性的思考和类的抽象的基础之上的,在加上基督教对人的超越,所以西方的道德是一种抽象的道德,缺乏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情感性,而具有冷静的理性。在个人享受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时候,也基本上能区分个人和公众之间界限,在张扬个性、呼唤出个性的巨大创造潜力的同时,还能够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律的尊严。在现代责任教育中,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尊严、在遵守法律的积极主动、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等方面,西方人是理性的,主动的,进取的,他们无疑比中国要做的好,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此,作为现代责任观教育,应该把中国的感性和西方理性结合起来,既能让责任观充满亲情,又能理性的分清哪个是个人、局部的利益,哪个是国家社会的责任,做到在维护个人利益,承担个人责任的同时,也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法律的尊严。

总括以上,儒家伦理道德虽然没有有效地促进技物文化地发展,但却有利于社会地和睦;西方道德虽然推动了技物文化的发展,但却使人和社会处在分裂的窘境,着眼于全球性社会的到来和人类的持续性,我们的地球既需要发展,也需要和睦。因此,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未来中西道德文化的取向应当是:中西各自吸取对方道德文化的优秀之处,努力克服自己道德中不利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弊端,走中西道德文化融合的道路。

责任编辑 平乐

猜你喜欢
儒家观念权利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我们的权利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权利套装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