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的有声思维管窥其对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单位的影响

2011-04-10 21:04刘农宏尹富林
关键词:受试者译者译文

刘农宏 尹富林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09)

从译者的有声思维管窥其对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单位的影响

刘农宏 尹富林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09)

有声思维记录是西方学者的一种实证性翻译研究,是一种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力图通过这种实证性探究,着重揭示译者大脑的思维认知过程及操作过程。本文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收集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数据,通过对实验对象与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单位等的关联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译者翻译时的大脑思维过程及其对翻译策略与翻译单位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有声思维;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翻译单位

1.引言

翻译活动的过程,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可谓一种思维过程,并且是一种有别于任何其它语言活动的思维过程。然而,翻译的思维过程不是一维的抽象思维,它包含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交错运用。事实上,自从现代语言学兴起以来,语言学家和翻译研究者一直力图通过对翻译过程的探究,彻底揭示译者的思维过程及其对翻译的最终效果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兴趣。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有声思维”数据进行分析,可断定译者的“有声思维”关乎到翻译单位的选择及翻译的策略选择等,并对翻译的整个流程产生影响。

2.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对探究翻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有声思维实验是一种探究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的思维及操作过程的途径,已被西方学者认可并成为探究翻译过程实证方法之一。有声思维的研究方法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步骤、不同翻译单位纬度对翻译过程进行解析,从而获得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从而促进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发展。

3.实验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主要问题,即译者的翻译过程是什么?大概经过哪些阶段?采用哪些翻译技巧?常用的翻译单位是什么?译者在哪些方面比较有创造性?

3.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翻译英语诗歌(英译汉)为例,考察译者在上述研究问题上的表现。诗歌是语言艺术高超的文学形式之一,对其准确翻译需要很高的技巧及相关知识背景。因此,译者在对诗歌进行翻译时,通过对其“有声思维”进行剖析,期待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翻译策略及翻译单位等翻译行为的选择上,所展示出来的较为完整、客观的表现。

3.3 研究方法

3.3.1 受试者

受试者为一名英语专业女研究生,已取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及上海高级口译证书,在国内属于较高水平的年轻译者。

3.3.2 测试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翻译材料是一首诗,题目是“父亲的卧室”,由罗伯特·洛维尔创作。

3.3.3 测试方法

向受试者说明实验过程及实验目的,受试者口述思维活动,保留翻译草稿及译文。

3.3.4 分析方法

转换有声思维录音。从有声思维记录中分析译者的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翻译单位。

4.结果分析

4.1 翻译过程

翻译过程中的转换包括直接的语言过程和深层的思维-心理过程。由于双语转换的思维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其研究的理论目标应该是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建立具有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的翻译模式,提示双语转换的心理机制及思维规律。①

本实验的受试者在翻译这首英文诗时,经历了四个阶段:解读阶段、文本转换阶段、整合译文阶段、译文重构阶段。

第一,解读阶段(初步理解、分析原文),即-边通读一边浏览一下短意群的意思,以对该诗歌形成一个总体判断。是一首诗歌,题目是……先看一下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床?铺开,不懂,先看下面,……好像是日语吧……什么hide,待会查字典……是选,摘选的诗歌。(文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为有声思维转写材料,下同。)这是译者拿到这首诗第一遍通读时所说的比较有标志性的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在该阶段主要是对翻译材料进行总体判断和分析,她首先判断这是一首诗歌,然后边读边看一下诗歌主要讲了什么,遇到不懂的,就先看下面,最终确定是摘选的诗歌。

第二,文本转换阶段(从原文到译文),即逐词逐句翻译,这也是最费力的阶段。下面,接下来是逐字的翻译一下,首先是,主要是讲了描写了这个父亲的卧室的一些布局还有他的周边的东西吧,第一句……把题目也写下:父亲的卧房,应该翻的古文一点就是吾父,咳,还是父亲的,先这样吧。父亲的卧室,……这是床单上的蓝色的线就像钢笔的笔迹一样那么细纤细,那就是,床单的,床单的,蓝色的床单,不不不,床单上,床单上蓝色的针线有如,有如,钢笔,笔,钢笔字迹,一般纤细,纤细……下面是第二句了,第一句那么长。……嗯,这样看一下,明亮的玻璃床边灯,伴有白色的灯罩,罩,伴有白色灯罩,仍然有几寸高的……在扉页上写着……嗯,在暴风雨中,留于一一处开着的舷窗。……不懂唉。

翻译过程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将两种语言的形式实现机械的对等,在这个阶段,译者是将甲语言的一个从句分解成为语义的表达形式,再将这种语义表达形式作为建立乙语言替代甲语言的基础。然而要成为一个完全称职的译者,不但需要谙熟两种语言,还必须洞悉两种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读懂源语字里行间的意思并用符合目的语读者(听众)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此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的文本转换与正确的解读同样重要,在这个阶段受试者需要逐词逐句地对原诗材料进行文本转换。根据以上有声思维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挑战性,受试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谓绞尽脑汁。

第三,整合译文阶段,即动手操作修改和适当调整。再来看一下,……第一句话就是讲他这个父亲的房间里的总体的蓝色的情况,那么就是,在我父亲的房间床单上蓝色的针线有如钢笔字迹一般纤细,窗帘上印着蓝色的小圆点……第二句,……宽木地板有着砂纸般的整洁,接下来……负有白色灯罩的玻璃灯,明亮如昔……这本书橄榄绿色的封皮褶皱不堪,如同犀牛的皮肤似乎受过惩罚一般,这句没有问题。……数年之后同样的笔迹写着,此书曾在中国长江,应用广泛(间隔4秒)然后,It was left under an open porthole in a storm,在暴风雨中留,于一处开着的舷窗之下。Ok,下面就不用翻了吧,from Life Studies Selected Poems。

从上文可以看出,翻译过程往往不是单一的线性过程,即严格地按下一个阶段紧跟前一个阶段进行的过程,而有可能是一种综合过程,译者可从下一个阶段向前一个阶段推进,译者修正、取消前面的决定通常也是符合规范的。“再来看一”说明受试者进入了她的第三阶段,即整合译文阶段。从这个阶段的有声思维材料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受试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译文,虽不断需调整,但较之第二阶段其译文已相对通顺。

第四,译文重构阶段,即通读并整理译文,使之符合目的语习惯,但个别之处仍有改动。然后,嗯我誊写一下,……父亲的卧室,在我父亲的房间,冒号,床单上,蓝色的针线有如钢笔字迹……暴风雨中,……留于一处开着的舷窗之下,那不是,暴风雨中都,书都湿了吗,还留得下来,好啦,ok!受试者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可理解性、文体对等。她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字面意义上的对等,而是深层次的动态对等以及关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在这一阶段,受试者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始终在分析与重构状态中摇摆,与此同时她通读译文并对译文进行了整理。这个阶段可谓整个译文的重构,目的使所译更像诗歌,且能为读者所接受。经过三十分钟的努力,受试者终于完成了翻译和实验,如释重负。

4.2 翻译策略

当代翻译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翻译活动实无一个固定不变的法则,也不存在一种绝对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做出选择和决定的一种取舍过程。其实从翻译标准的遵循到翻译策略的取舍,以及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地位及功能,都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决定相关;与此同时,译者的选择与决定又离不开目标文化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邱懋如指出,“译者可以从下面七个途径加以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建立文化对等”:第一,保留源文的文化色彩,即直译源语的字面意义;第二,移译,即照抄源文;第三,音译;第四,音译加类别词;第五,用目的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第六,解释,即用描写性的表达方式来翻译;第七,译出含义,即把(惯用语中的)隐含的意思翻译出来。②

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一文中,归纳出翻译界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五种“在效果及使用频率上呈等级排列”的文化缺省处理方法:第一,文外作注,即文内直译;第二,文内明示,即文内意译;第三,归化;第四,删除;第五,硬译,即按字面照译原文。③

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法归纳了十一种翻译策略:第一,重复,即照抄原文;第二,转换拼写法;第三,语言(非文化)翻译;第四,文外解释;第五,文内解释;第六,使用同义词;第七,有限世界化;第八,绝对世界化;第九,同化;第十,删除;第十一,自创。④综合上述三位学者的归纳可以看出,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翻译中的策略选择可谓多种多样。

就本次实验来看,受试者有较强的翻译策略运用意识。她注意到诗歌要译得象诗歌,应该翻的古文一点就是吾父,咳,还是父亲的,先这样吧。这个待会再改一下,好像不是太好。不符合诗歌的那种简洁,或者什么要求。但四个字读起来更加有节奏感。从这段有声思维材料可以看出,受试者在翻译时很注重所翻译的文体特色,如她说诗歌要简洁,语言要有节奏感。

下面举例说明“有声思维”所显示的受试者的翻译策略选择:第一,移译。Lacadi,就把这个名字,我就直接把它英文写下来,Lafcadio H-e-a-r-n一撇s。第二,音译。Lafcadio,应该翻译是把人名都翻译成中文,但是这个Hearn's,Lafcadio,Laf把它翻译成中文吧,拉夫卡蒂奥,赫斯。第三,直译以保留源语文化色彩。Glimpses 应该是有那种一瞥,一闪,乍见,匆匆看,略,应该是略见,像翻译书本的名字应该好一点吧。第四,意译。Hide,是躲的意思,这里是名词吧,名词是皮肤,犀牛的皮肤,这本书……橄榄封皮褶皱不堪,如同犀牛的皮肤,犀牛的皮肤,似乎,受过惩罚一般。第五,选择对应词。unfamiliar,陌生好像又太过了,他这里只是强调不熟悉。此书hard usage,hard是艰难,这里应该是(咂了一下嘴)用的很多吧,hard辛苦,坚毅,严酷,猛烈,usage,hard usage 猛烈的使用,不对。强也不是很适合。第六,调整顺序。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多处体现。明亮的玻璃床灯,伴有白色的灯罩,负有白色的灯罩,是不是把顺序变一下,负有白色灯罩的玻璃床灯,明亮如昔,(满意地咂了一下嘴)。第七,替代,即用目的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这本书橄榄绿色的封皮褶皱不堪,如同犀牛的皮肤似乎受过惩罚一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试者有意无意中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其整个策略选择可谓从宏观整体理解入手,再到局部微观,然后再回到宏观整体。在具体的策略选择层面,受试者基本上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但以归化为主。译者将文化背景、潜在读者等诸多因素纳入了翻译过程中的考量。

4.3 翻译单位

在翻译单位的选择上,受试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文本转换阶段,受试者主要以词组等较小的意群为单位进行翻译,如接下来是逐字地翻译一下,blue dots嗯(清了一下嗓子)on the curtains,蓝色的点印在……,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整合译文阶段,受试者的翻译单位往往拓展到分句,甚至整个长句。如第一句话就是讲他这个父亲的房间里的总体的蓝色的情况,那么就是,在我父亲的房间床单上蓝色的针线有如钢笔字迹一般纤细,窗帘上印着蓝色的小圆点……第二句,……宽木地板有着砂纸般的整洁,接下来……负有白色灯罩的玻璃灯,明亮如昔……这本书橄榄绿色的封皮褶皱不堪,如同犀牛的皮肤似乎受过惩罚一般,这句没有问题。……数年之后同样的笔迹写着,此书曾在中国长江,应用广泛(间隔4秒)然后,It was left under an open porthole in a storm,在暴风雨中留于一处开着的舷窗之下。

到了译文重构阶段,为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及文体对应等诸多因素,受试者观照的单位为整个长句,且从全文视阈对译文进行调整。从受试者的有声思维不难看出,其翻译单位先以词组为指向,随着对源语全文理解的加深,翻译单位逐渐扩大,由词组到句子,由句子到篇章,呈现出一个逐步拓展的动态过程。

5.结语

本文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对一首英诗汉译中受试者的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单位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有声思维记录反映了受试者大脑的思维过程、工作状态及各种相关因素对翻译的过程及结果产生的影响。有声思维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译者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取舍,诸如翻译策略、翻译单位、文化关照等,有利于我们从更加全面的视阈来体察和了解翻译实践,促进翻译教学及翻译理论研究向前发展。

有必要指出的是,有声思维记录的个案研究,不可能概括宽泛的研究内容。个案研究设计必须具体、清楚、明确,达到有限的研究目的,归纳出针对本实证研究的结论,印证具体的假设。就每一个案研究而言,其结论有时未必是可以普遍应用的真理。如果能够科学地建立语料库,将各种不同体裁的翻译文本、完全不同的高水平受试者的有声思维材料加以整合研究,必将更有说服力及指导意义。

在译界对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下,有声思维研究是对文本、传记等研究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有声思维研究作为翻译领域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必将有助于为本领域研究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

注释

①肖辉、张柏然:《翻译过程模式论断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11期。

②邱悉如:《文化及其翻译》,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讨会宣读论文,1997。

③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外国语》1997年第6期。

④Aixela,Javier Franco:《翻译中的特别文化现象》,见《翻译 权力 颠覆》,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年,第52-78页。

责任编辑 王公

猜你喜欢
受试者译者译文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