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霞 刘阳阳 赵 雪 李中正 郭 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浅论腧穴敏化
陈静霞 刘阳阳 赵 雪 李中正 郭 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穴,五输;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布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和传导点。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状态下的腧穴状态[1]。病理状态下,脏腑相关腧穴可发生敏化,腧穴敏化的形式主要有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功能改变如腧穴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光敏化等,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穴位局部出现皮肤色泽改变、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皮下硬结等。敏化腧穴伴随着疾病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疾病的消失而消失,或在病变部位附近,或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且对外界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
1.1 腧穴形态敏化 许多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穴位处往往出现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如淤点、白斑等[2];或出现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3]、丘疹、脱屑等;或在穴位皮下出现硬结、条索状反应物等[4],需要用按压、循摄等方法才能触摸到。一般形态学的变化出现较慢,多见于慢性疾患。蔡长荣等[5]对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传统经络诊查,其中41例查出有异常经络反应,如条索状物、结节、硬块等改变,占调查人数的62.1%。以督脉异常率最高,其次分别为肺经、脾经、肾经。
1.2 腧穴痛敏化 腧穴痛敏化,指脏腑或相关部位发生病变时,相应腧穴部位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以一定的力量压迫即可出现疼痛。“阿是穴”或称“压痛点”,即是腧穴痛敏化的一种。唐代《千金要方》卷十九言“吴蜀多行灸法,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按压阿是穴时,患者一般有舒适感或压痛感。采用一定的方法刺激这些腧穴,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马登尚[6]采用针刺阿是穴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确切。邵伟立[7]选取后枕部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部位的压痛点行齐刺法,疼痛牵及头顶、前额者加百会;痛牵耳后者加率谷;牵及眼区加攒竹。与常规针刺组比较,齐刺法治疗枕神经痛效果显著(P<0.05)。
1.3 腧穴热敏化 腧穴热敏化,指疾病状态下,相应腧穴对灸热极为敏感,受到灸热刺激后会产生许多特殊反应,所产生的效应也比较明显。陈日新等[8]在腧穴的热敏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研究表明,发生热敏化的腧穴对灸热反应主要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可产生痠、胀、压、重、痛、麻、冷等其他非热感觉;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田宁[9]在应用热敏灸疗法治疗痛痹过程中发现,患者会出现较为敏感的“透热点”(对热刺激较为敏感的点)。在“透热点”和非透热点上施灸,非透热点出现灼痛,而透热点不但无灼痛,反而感觉舒适,并且热感深透远传。
1.4 腧穴电敏化 腧穴电敏化,主要表现为脏腑发生病变时,穴位皮肤电位或导电量发生增高、降低或左右失衡等变化。根据腧穴特性变化或失衡,即可判定相关脏腑的病变。魏建子等[10]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内关穴的伏安特性可出现左右失衡的现象,健康志愿者却不存在这种现象,但这些症状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得到有效控制后又能缓解甚至完全恢复正常。姚军等[11]以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导电量值作为观察指标,对瘿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认为瘿病患者主要以心、肝二经变动异常最多见,其次也常表现为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大肠经、胃经的异常。
1.5 腧穴光敏化 丁轶文等[12]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内关穴原始的红外辐射光谱之间的差异较正常人的光谱更大(P<0.05)。杨跃平等[13]研究认为,就同一个人而言,穴位处的发光强度高于周围非穴位处的发光强度,某一个固定部位,发光强度相对恒定。健康人体左右体表发光强度对称,而患者则可在左右体表测到一个或几个不对称的发光信息点,并在针刺治疗后向对称明显转化。
2.1 敏化腧穴出现的主要部位 发生敏化的腧穴在体表的分布区域与患病脏腑或部位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阑尾炎发作时,在阑尾穴(足三里直下2寸)常有压痛或痠胀感;软组织病变时,阿是穴往往出现在病变周围;而落枕、颈椎病患者,常可在颈项部触摸到肌肉强硬痉挛、结节及压痛点。按摩或针刺这些部位时患者感觉非常舒适,且治疗效果较好。有时在耳廓部位也可发现与患病脏腑有联系的反应区。
2.2 敏化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 穴位病理反应在体表的分布区域和部位,与患病脏腑之间有一定对应关系。如胃病患者在胃俞穴附近出现的穴位反应远较肝病患者多而且明显,反之肝病患者在阳陵泉穴附近的反应又比胃病患者多;肺及支气管疾病则以肺俞、中府及其各特定穴为主要反应点;心脏病患者则以心经或心俞为主。
2.3 敏化腧穴与脏腑疾病进程的关系 敏化穴的性质、强弱、数量常随病情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病变轻时相应腧穴敏化的程度较轻,发生敏化的穴位数量少,甚至不出现,结节性病理反应质地较软;病变加重时则腧穴敏化的程度较重,出现相应反应的穴位增多,反应结节质地较硬,且反应更为敏感。陈日新等[8]研究发现,健康人群的腧穴热敏化出现率约为5%,而对20余种疾病进行腧穴的艾灸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70%左右。疾病痊愈后,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则下降至10%左右。程斌等[14]通过尾静脉注射依文思蓝(EB)的方法,观察急性胃损伤大鼠体表穴位EB渗出情况,结果表明急性胃黏膜损伤后皮肤的相关部位出现渗出点,这些渗出点和穴位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也与内脏的神经节段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随着疾病的变化其EB渗出点的多少会出现动态变化。
2.4 敏化腧穴与病证虚实的关系 腧穴的敏化现象与疾病虚实关系密切,虚证和实证的不同病情条件下,腧穴部位所发生的敏化反应也不同。有日本学者研究发现,通过腧穴、募穴、原穴等穴位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经络的异常情况。实证情况下,腧穴部位多可出现硬结、压痛、紧张、膨隆等;虚证时,腧穴部位则较多发生软弱、发汗、迟缓、凹陷等现象[15]。王频等[16]将一种自制的能实现耳穴电阻抗动态检测分析的测量系统,应用于临床中风证候客观化研究,其结果表明耳穴交感、肾对中风虚实证候诊断较为敏感,具有显性鉴别中风虚实证候的作用,其次为内分泌,也具有一定的中风虚实证候诊断意义,再次为神门和肾上腺,在中风虚实证候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1 传统中医理论 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腧穴是脏腑病证在经脉上的反应点和治疗点。内脏发生病变时,相应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素问·举痛论》指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即指气血运行流畅,无阻滞现象。不通之处,往往是敏化穴所在。通过针灸治疗,行气行血,起到通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之效果。
3.2 现代神经生物学机制 对于腧穴痛敏化,目前多认为其发生机制与牵涉痛类似。而关于牵涉痛产生的机制,存在以下假说。①集中-易化学说。当内脏发生疾患时,由此传入强烈的冲动,引起脊髓内产生兴奋灶,因此降低了刺激阈,以致由同一皮节传入的正常冲动引起疼痛感觉。即来自内脏的冲动,在脊髓内易化了来自皮肤正常痛觉阈下的冲动,使这种不足以兴奋脊髓丘脑束的躯体性皮肤痛觉冲动,引起疼痛感觉。②汇聚-投射学说。认为内脏痛觉传入与被牵涉皮肤区域的传入,在脊髓内会聚到同一神经元,继而投射到大脑皮层,便产生了错觉。这里首先涉及脊髓丘脑束,由此引起的冲动上达于脑,而根据机体过去的生活经验,此束内的痛觉冲动经常来自皮肤,因此把内脏来的痛觉冲动也理解为来自皮肤。③躯体-交感神经反射学说。认为病变内脏的刺激冲动经过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到达所属脊髓节段的后根节,产生兴奋灶,通过交感传出纤维,随之引起同一节段皮肤过敏牵涉性疼痛,或引起反射性血管运动变化,血管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躯体神经末梢感受器而发生牵涉痛。
对于其他各种敏化形式的产生,还可能与穴位周围所分布的神经血管、细胞、离子等物质有关。当脏腑发生病理改变时,异常感觉在向中枢传导的过程中,经轴突反射传向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被刺激后释放P物质等活性物质。同时,由于肥大细胞与神经末梢之间存在特殊的“突触样”联系,局部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被激活并脱颗粒,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局部组织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液渗出增加,组织中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局部组织中大量酸性物质堆积,氢离子(H+)、钠离子(Na+)、钾离子(K+)及钙离子(Ca2+)等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17],引起疼痛或其他不适反应,甚至导电量的增强。在这种状态下,当一定的刺激(如针刺、艾灸等)施加于相应的腧穴区域时,就会使得局部反应更加敏感,容易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4.1 协助诊断疾病 发生敏化的腧穴,能够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变的性质、部位等,甚至可以提示疾病的转归或预后,因而可起到协助诊断的作用。临床可以依据发生敏化的腧穴或反应点所在部位,及其脏腑络属关系确定病位,结合四诊及现代医学检查,全面分析,做出诊断。张文亮[18]将胃肠钡餐造影患者与正常人经穴压痛检查和自身下肢胆经经穴压痛检查作对照,对经穴压痛诊断与症状轻重之关系做了初步观察,统计结果表明,一般伴有上腹部疼痛者,其穴位压痛出现率增高,压痛穴位增多,程度加重,因而构成疾病诊断机会多,符合率高,三者有平行关系,提示压痛点的出现受到症状轻重的影响。张丹平等[19]对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有关头颈部穴位的电流测定,结果表明颈椎疾病发生后头颈的有关穴位或特定部位的电阻增大,并且病情越重电阻越大,利用双侧风池、哑1~4穴(哑1穴在第2颈椎与第3颈椎之间;哑2穴在第3颈椎与第4颈椎之间;哑3穴在哑2穴旁开0.5寸处;哑4穴在第6颈椎与第7颈椎之间)等穴电流测定诊断颈椎病,从检测结果看,被检测的60例与X线摄片对照相吻合。
4.2 帮助选取穴位 经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穴位的不同功能状态可以反应气血的盛衰虚实,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查穴位的病理反应作为针灸取穴的一种依据,进而利用敏化腧穴对治疗反应敏感这一特点进行更为有效的治疗,正所谓“体表反应点就是最佳治疗点”。
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通过经络的联系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腧穴敏化现象的产生涉及整个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其中间过程较为复杂,目前多数对这方面研究尚处于假说阶段,其根本机制仍不是很清晰。因此,根据穴位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观察和应用相应经脉和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发生的阳性反应,对于针灸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腧穴敏化及其机制的研究,也必将成为针灸研究的重要内容。
[1]陈日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
[2]季永荣,梁仲惠.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耳郭望诊与胃镜检查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5,15(5):41-42.
[3]赵荫生.耳穴辨癌之探讨[J].河南中医,1985,(2):9.
[4]贾超,姜桂美.庄礼兴教授火针治疗软组织损伤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40(8):5-6.
[5]蔡长荣,许广超.66例高血压患者经络诊察的临床分析[J].中国针灸,2009,29(12):977-979.
[6]马登尚.针刺阿是穴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2):26-27.
[7]邵伟立.阿是穴齐刺治疗枕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27-28.
[8]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9]田宁.透热点艾灸治疗痛痹3例报告[J].江西中医药,2004,35(3):54-55.
[10]魏建子,沈雪勇,毛慧娟,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内关穴伏安特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6):23-25.
[11]姚军,王居易,杨会道.中医瘿病经络诊察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10):607-610.
[12]丁轶文,丁光宏,沈雪勇,等.正常与冠心病人体表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征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2):309-312.
[13]杨跃平,李启林.物理学在针灸经穴研究中的应用[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6,13(1):76-78.
[14]程斌,石宏,吉长福,等.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J].针刺研究,2010,35(3):193-197.
[15]丹泽章八,尾崎昭弘.针灸最前线[M].会津若松:医道日本社,1997:91.
[16]王频,杨华元,王忆勤.中风病及其虚实证候的耳穴电阻抗非线性特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6):525-529.
[17]郭义,李桂华,李桂兰,等.脏腑-经穴相关机制的生化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9,26(2):169-171.
[18]张文亮.胃肠常见病经穴压痛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1,10(3):13-15.
[19]张丹平,王兴亭.穴位低电流测定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01,10(4):61-62.
R224;R224.2
A
1002-2619(2011)07-1039-03
△通讯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 300193
陈静霞(1982—),女,学士,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实验针灸学。
20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