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053)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燕 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053)
脾胃病;祛风药;引药归经
“金元四家”之李东垣最早提出了“风药”一词,并论述了祛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多种功效,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祛风药大多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升浮,根据其作用特点,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常酌加祛风类药物,兹介绍如下。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机。李用粹《证治汇补》指出“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肺、脾在生理上有内在联系,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属土为母,肺属金为子。肺有赖于脾胃之资生,才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同时脾的升清离不开肺的宣发,胃的降浊离不开肺的肃降。临床中慢性便秘、腹泻的发生往往与肺失宣发肃降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如肺失宣肃,则胃气也难和降,腑气不通故大便不下。此时可酌加桔梗、麻黄、细辛等风药开宣肺气,提壶揭盖,则行气通腑之效更佳。肺为诸气之总司,肺气得降,则诸气得调,脾胃才能运化受纳水谷,升清降浊。反之,则阳气不升,清气下陷,泄泻乃作。此时酌加桔梗、杏仁,一升一降开宣肺气,则可使枢机得运、清阳得升而泄泻得止[1]。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机既不可抑郁,又不宜亢旺。若情志抑郁,肝不能遂其条达之性,便可见肝之疏泄不及、气机不得畅达的病变;若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则易肝气亢逆,升发太过而致肝气上逆诸证。前者方选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疏肝解郁,二方均以柴胡为君以疏肝气;后者可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清热,方中加用少量薄荷以透肝气,散肝热。上述三方均为临床中屡试不爽的名方,堪为祛风药长于治疗肝病的佐证。刘草窗所创痛泻要方常用于脾虚肝实、土虚木贼之泄泻,其组方在选用补气健脾、柔肝理气诸药的同时,加入一味防风,也蕴有此义。《医方集解》指出“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防风为风中润剂,可以散风胜湿又无燥烈伤阴之弊;同时防风可土中泻木,既可升举脾阳,亦能疏散肝气,还可助白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使肝气得疏,气机畅达,痛泻自止。
风与肝同性属木,祛风药轻扬升散而顺应肝木之性,易使肝气升发条达;又能引药入肝,使诸药直达病所,更好地发挥疗效。在治疗肝病时,可酌加祛风药。同时疏泄肝木之药多为辛燥走窜之品,如青皮、川楝子、香附等,久用易伤津耗气。而风药禀轻灵之性,在方中味少量轻,故无燥热之弊。
邪热内伏证用清泻之法调治,往往疗效不佳。此时若酌加祛风药或可奏效,尤其适用于五志过极、气郁化火或脾虚阳陷所致的火郁证,临证常见四肢发热如烙、肌肤干燥无汗、口中异味、心中懊不安、头目不清等。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指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素问·调经纶》指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热者寒之”虽为常理,但若运用于此却易致寒遏而使郁火更甚。此时当遵“火郁发之”之旨,畅达气机,益气升阳,解其郁遏,此正是风药轻灵升散之所长。如升阳散火汤中的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火郁汤中的升麻、柴胡、防风、葛根,泻青丸中的防风和羌活,龙胆泻肝丸中的柴胡等。可见治疗此类阴火内伏之证,选用具备“升”、“散”特长的祛风药尤为适宜。正如《脾胃论》所言“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人之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化生,以维持人正常生命活动。脾胃纳运如常,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脾胃气虚,日久可由虚致陷,临证可见脘腹坠胀或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及直肠、子宫脱垂等。治疗当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辅以升举之品,即《内经》之所谓“陷者举之”之意。因祛风药性情升浮,故升阳举陷时多择用之,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中之升麻、柴胡。
泄泻的主要病机脾气虚弱,阳气不升,清浊不分,泄泻乃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对此,李东垣遵“古人皆以升浮药治之”之旨,创制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一系列良方,创立了“升阳除湿”之法。即应用祛风药与健脾药相配,既可升发清阳、畅达气机而使浊阴自化,又能直接胜湿,即所谓“地上淖泽,风之即干”。祛风药轻扬升散,可升举中阳之气,“脾宜升为健”,清气上升而运化乃健;同时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脾胃运化失常则湿浊内生,下注肠腑而发为泄泻,正所谓“无湿不作泻”。风药多燥,既有燥湿之功,又能振奋脾阳,故脾胃健运,升降有序,湿邪不再困脾而泄泻自止。后世李中梓指出“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并将升提列为治泄九法之一。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往往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正如《医医病书》所言“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明·申斗垣更为形象地指出“引者,导引也,引领也。如将之用兵,不识其路,纵兵强将勇,不能取胜”。祛风药在临证中往往借其辛温通达、轻扬上升之性,发挥引药归经的功效。如四逆汤、柴胡疏肝散中之柴胡可引其他药物入肝经;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升麻引清阳之气上升,从而使该方具明显的益气升提之功;逍遥散中柴胡、薄荷亦可引药入肝;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载药上行之佳品,治下痢、里急后重时,常加入桔梗,可引药上行开宣肺气而调气导滞[2]。在治疗脾胃病中病位偏上者,如口疮、口臭等,风药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细辛、白芷等。
祛风药在治疗脾胃病时有着广泛的应用,分别取其宣调肺气、疏肝解郁、升阳散火、升举阳气及引药归经之功,如应用得当,往往事半功倍。
[1]魏雅君.魏雅君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64-65.
[2]颜正华.中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4.
R256.3;R287
A
1002-2619(2011)07-1023-02
燕东(1973—),男,主治医师,硕士。从事慢性胃肠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
201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