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蓉
(获嘉县人民医院,河南获嘉 4538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又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以致死[2]。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剧烈的疼痛,患肢活动受限、甚至不能活动,致使血液黏度增高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明显增加,积极预防与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自 2007年 2月至 2009年 12月对收治的 53例患者施行髋关节置换术,现将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7年 2月 ~2009年 12月对收治的 53例患者施行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 32例,女21例,年龄 35~73岁,平均年龄 54岁。单侧髋关节置换 50例,双侧髋关节置换 3例,其中股骨颈骨折 36例,股骨头坏死 15例,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强直性脊柱炎。
1.2 方法 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手术的危险因素,做好术前检查,术中操作轻柔、精细,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静脉内膜损伤,注意切口的冲洗和引流,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避免使用止血药,同时做好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
本组通过密切观察病情以及对患者进行体位和饮食指导、药物应用和功能锻炼,无 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痊愈出院。
3.1 心理护理 对高危人群(高龄肥胖患者、伴有糖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宣教,讲述下肢DVT的危害性 ,因年龄越大以及伴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下肢 DVT的风险明显增加[3]。
3.2 一般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以降低血液黏度,禁止吸烟饮酒,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者应先治疗原发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栓脱落。
3.3 密切观察病情 严格床头交接班,及时给予患者指导,若发现患肢肿胀,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局部和远端血管的损伤。
3.4 药物预防 术后 24 h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 000 IU,1次/d,持续10 d,是预防下肢DVT的根本措施。注射部位在脐部下 U状区域轮换注射,避免在一个部位重复注射。注射时轻轻提起皮肤,形成皱褶,垂直进针,注射完毕放松皮肤,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3.5 术后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所以应指导患者主动运动;医生和护士要随时指导患者如何正确进行功能锻炼,并让家属协助,保证下肢的活动,避免因下肢活动减少而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回病房平卧,患肢抬高,呈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指导其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足背屈伸运动等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术后24 h开始双下肢肌肉的舒缩练习,即股四头肌运动,方法是:责任护士教会患者进行双下肢肌肉的主动舒缩活动,如踝关节、趾间关节的屈伸活动,练习的频率为1次/2 h,每次10~15min,双侧交替进行。
术后第 2天拔除引流管后,可由斜坡卧位逐渐坐起 3~4次/d,坐起时练习[3]:①伸髋练习:坐于床边,双手后撑,上身后仰,主动或被动伸直髋、膝关节,3~4次/d,10~20个/次;②曲髋练习:坐于床边,双髋适当外展,双下肢中立位,上身慢慢前倾, 3~4次/d,10~20个/次;③曲髋后旋转练习:坐于床边,双足分开,双膝合拢与分开交替进行,3~4次/d,50个/次。
术后 5 d进行立位练习,①髋关节伸展练习[3]:双上肢用力支撑练习步架上,双下肢稍后移,然后嘱患者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3~4次/d,10~15 min/次;②骨盆左右摇摆练习:扶双拐或练习步架上,上肢负重,同时双下肢伸直,置轻度外展位,站稳后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3~4次/d,10~15 min/次;③曲髋练习:患者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倾,3~4次/d,10~15个/次,通过调整木凳高度增加曲髋角度。
术后8~14 d可开始扶双拐或练习步架下进行负重行走练习,3~4次/d,50~100步/次,以上均需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保护下进行,以不使患者感到疲劳为度。
下肢DVT是骨科大手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预防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点对象,应观察其下肢是否肿胀,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通过细心的护理观察与预防,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1] 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毕牛刚.一次性选择性血管内容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14.
[3] 吕厚山,徐 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2,18(2):55.
[4] 段志泉,张 强.实用血管外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