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雪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 2007级针灸推拿本科 2班,河南郑州 45000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残的最常见原因[1]。现代医学对该病还没有显著的治疗手段,但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显示出了一定优势。本病病程较长,病因病机复杂,特别是在中后期阴损及阳、瘀血阻络阶段,治疗颇为棘手。该文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从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选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56例。治疗组 28例,其中男 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4岁,病程2~3 a;对照组28例,其中男 14例,女 14例,平均年龄 55.7岁,病程2~3 a。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糖水平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均按糖尿病常规治疗并饮食控制,均给予弥可保,500 ug·d-1,分 3次口服[2]。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 60 g、桂枝 15 g、白芍 15 g、丹参 30 g、水蛭12 g、生姜 10 g、大枣 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组均治疗 2个疗程(1个月为1个疗程)。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血糖、尿糖正常)10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血糖、尿糖改善)15例;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血糖、尿糖无改善)3例,总有效率为 89.3%。对照组治愈 6例,好转 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1.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患者,男,56岁,2010年 2月就诊。既往有糖尿病史 8 a,曾长期口服达美康、消渴丸等降糖药物,血糖长期波动在7.8~16.7mmol/L。2 a前出现双下肢麻木、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无肌力改变。近 1个月来,出现多饮、多尿、消瘦,双下肢呈针刺样疼痛,以夜间为甚,舌质黯红,苔薄黄燥,脉细涩。体检发现痛觉减弱,跟腱反射减弱。实验室检查 :血糖13.9 mmol/L,尿糖(+++)。中医诊断:消渴(气阴两虚)、血痹(气虚血瘀)。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同时,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服药 16剂后,多饮多尿症状消失,双下肢疼痛明显减轻,查血糖7.5 mmol/L,尿糖(-)。继服 20剂后,诸症消失。半年后随访,上述症状未再复发。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病久则耗气伤阴,气阴两伤。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无力而成瘀血;阴虚内热,耗津灼液,气血不畅,血脉瘀滞,阻于脉络,肌肤四末失去荣养。在治疗时,中医多强调治本,标本兼施,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法,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该方以黄芪、白芍为君,方中生黄芪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且黄芪生用,更具托毒生肌之效,而黄芪之甘与白芍之酸共奏酸甘化阴之功,切中消渴病阴虚本质,共奏益气养血之功;桂枝为臣药化气通络,直达肢端,使药直达病所;佐以生姜、大枣调和气血阴阳,5药配伍功能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炎、抗病毒、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并能促进溃疡伤口生长及愈合;白芍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桂枝有使皮肤血管扩张,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抗炎、抗过敏等作用[3]。
目前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发病机制为微循环障碍和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及组织缺血缺氧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之一。在临床中为提高疗效,加丹参、水蛭养血活血,运通经络。该研究表明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该病具有良好疗效,提示该方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改善局部血循环来实现的。不仅能够促进溃疡面生长及愈合,还能减轻患者疼痛等不适症状。
[1] 胡绍文,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2] 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许琳琳.黄芪注射液外敷治疗糖尿病5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9):57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