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上海202150)
标本溶血是临床检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溶血的原因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也有临床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标本溶血后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当时的状况,临床医生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本文介绍溶血的原因、溶血后临床检验结果改变,以及如何减少标本溶血的发生。
1.1 体外原因:①采血器皿不清洁、不干燥,如试管内有水珠,或者有清洁剂残留;②静脉充盈不好,如休克病人静脉塌陷,穿刺困难,抽血量不符合临床要求,反复抽血造成局部血管水肿;③注射器针头型号不对,采血速度慢;④注射器针尖贴到血管壁,采血时产生大量气泡;⑤注射器针头连接不严,采血时有大量空气进入;⑥采血速度过快;⑦血液注入试管时未取下针头,⑧采血后剧烈震荡试管,或者抗凝剂没有混匀;⑨真空管质量不合格,负压过大,血液流出过快,产生气泡[1];⑩输液过程中,从输液管抽血;⑪标本采集后没有立即送检,放置冰箱保存;⑫标本放入水浴箱预温,试管没有帽,开水浴箱时,水浴箱盖上的水滴入到试管内;⑬检验科收到标本后未及时分离血清;⑭干燥管采血分离血清时,血块没有收缩好,用硬物强行剥离血块;⑮离心速度太快。
1.2 体内原因:①新生儿溶血,异型输血所致;②心脏大手术后,如心瓣膜置换术后;③感染性因素: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菌血症;④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2.1 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2.1.1 对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的影响:溶血标本,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清中,红细胞计数随着溶血的程度而减少,红细胞比容(Hct)下降,其减少程度与溶血程度成正比。
2.1.2 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据报道,15例溶血标本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均比目视显微镜计数血小板高,其原因是电阻抗法将红细胞碎片误认为血小板。
2.2 对凝血功能检查的影响:标本溶血后,红细胞内释放出磷脂,后者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过程中是促凝物质,导致二者结果减低。
2.3 对免疫反应结果的影响[2]
2.3.1 对ELISA检测乙肝5项的影响:溶血标本导致ELISA法检测HBsAg产生假阳性结果,与溶血程度相关。其机制是溶血后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释放到血清中,它与辣根过氧化物酶作用类似,产生非特异显色反应。当溶血程度(Hb≥10 g/L)时,有42%标本出现 HBsAg、HB-sAb、HBeA-gA值大于临界值;当溶血(Hb≥5 g/L)原倍HBcAb,100%呈阳性反应。
2.3.2 对HCV抗体的影响:标本溶血后,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可以使标本A值增高,出现假阳性。
2.3.3 对AFP、CEA的影响:化学发光原理是待测物质浓度与光量子数呈线性关系,不受颜色反应的影响。但据报道,中度溶血标本对化学发光法测CEA有影响,重度溶血对AFP、CEA结果均有显著影响,AFP值降低,CEA值升高。
2.4 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2.4.1 对酶类的影响:红细胞内的酶类和红细胞外含量有显著差别,标本溶血后红细胞内的酶类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导致血清中的某些酶结果异常。CK、CKMB、LDH、HBDB、AST,溶血标本结果偏高;而 ALT、ALP、GGT、AMY 无明显差异,但也有报道标本溶血后ALT增高或下降。
2.4.2 对胆红素的影响:胆红素在溶血前后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也有报道溶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溶血前的值升高。
2.4.3 对蛋白质的影响:据报道,总蛋白(TP)在溶血后升高。
2.4.4 对血糖的影响:据报道标本溶血后血糖明显降低,但也有改变不明显的。
2.4.5 对电解质分析的影响:标本溶血后K+、Ca2+增高,Na+、Cl-降低。
2.4.6 对血脂的影响:溶血对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检测结果影响不大。但也有报道,标本溶血后甘油三酯、胆固醇值增高。
2.4.7 对肾功能影响:据报道,标本溶血后肌酐值降低,尿素值变化不明显,但也有报道肌酐、尿酸值溶血后升高,尤其是肌酐显著升高,但也有尿酸减低,肌酐、尿素无明显差异。
3.1 规范采血步骤:首先,选择好采血静脉,避免采用输液、局部烧伤烫伤、冻疮等处的静脉。其次,采血过程严格按照操作常规执行,采血器材符合规定,选择质量合格的负压管,依次按要求扎止血带、消毒、穿刺、松止血带,将血标本注入试管中。有抗凝剂的立即混匀,避免剧烈震荡。采血完毕后立即送往检验科。
3.2 强化检验科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检验科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份标本。掌握好血标本处理方法,充分认识到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只有标本合格,应用完备的检测体系,才能得到真实而准确的检测结果,反映患者的真正病情。因此接到标本后,抗凝标本直接离心,离心速度严格按照检验项目的要求去做。非抗凝标本应放置一段时间,最好放置水浴箱(37℃)预温30 min,待血块收缩后再离心,并及时分离出血清。需要暂时保存的标本离心好盖好帽放(4℃)冰箱保存。
3.3 与临床科室联系,分析查找原因:遇到溶血的情况,积极与临床科室联系,了解在哪个环节上产生的问题,对人为造成的溶血避免再次发生。与临床医生联系,讲明标本溶血影响检验结果,是否重新采血或结果仅供参考。
[1] 张小洁,刘建芝.真空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180.
[2] 沈伽第.溶血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干扰和影响[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17(4):25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