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黎燕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张家港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现象分析和思考
黄黎燕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张家港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2001年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国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此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贸易摩擦也日趋频繁。2010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 831亿美元,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突出特征。持续的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制定对我国持续贸易顺差有效的相应策略。
贸易顺差;贸易平衡;宏观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根据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 727.6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 831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发挥了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但也进一步激化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如何看待目前贸易顺差问题、采取何种措施缓和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矛盾和摩擦是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近年来我国贸易概况
自从1981年以来,我国大部分时期处于贸易顺差的阶段,尤其是1990年后,除了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特别是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外汇体制改革效应充分显现,外贸增长较快,特别是加入WTO后,外商投资大量增加,进出口规模增长迅猛,中方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扩大。2010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 831亿美元,略低于2009年1 960.6亿美元的水平。
2.我国顺差主要来源分析
(1)贸易顺差多集中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2010年我国纺织类、办公机械、计算机三大类产品的顺差三者之和大约是全部贸易顺差的两倍,其中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办公机械及数据处理设备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是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环节的“高科技产品”。
(2)贸易顺差多集中于加工贸易。近年来一般贸易顺差增加很快,2000年以来加工贸易顺差一直是全部顺差的2到3倍,如2004年加工贸易顺差是全部贸易顺差的3.3倍。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为3 229亿美元,扩大了22.2%,相当于当年总体顺差规模的1.76倍。
(3)贸易顺差多集中于美欧地区。美国、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93年开始,中方在中欧、中美贸易中一直是顺差,且顺差数额逐年增加。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 79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 853.4亿美元,增长29.2%。
3.贸易不平衡的内在表现
(1)加工贸易顺差激增。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国家,经过20多年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已经在发展加工贸易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2001至2005年,加工贸易年顺差均增长28%,总额达到4 389亿美元,对同期贸易顺差的贡献率为207%。2010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出口5 316.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2%。
(2)贸易顺差的商品结构高度集中。从商品构成上看,顺差数量巨大的行业特别集中,顺差最多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这些行业创造了绝大多数的贸易顺差,在工业制成品中杂项制品在顺差中的构成最高,其次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和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4.贸易不平衡的外在表现
(1)贸易摩擦加剧,技术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已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最大的受害国。2006年印度正式对原产于中国的丝绸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高达1.8亿美元、涉及企业100余家,是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对我国发起的最大的一起反倾销案件。2010年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起,是2009年的1.6倍,立案数量为近四年来最多,涉案金额亦较大。近年来,技术贸易壁垒问题日益突出,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
(2)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增加。有数据显示,从2005年汇改到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1.21%,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2.21%。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IMF的一份报告称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高盛集团预言,中国可能会考虑让人民币一次性升值至少5%;2010年2月初,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表现极为强硬,迫使中国在压力下改变现有的人民币汇率政策。2010年9月23日,美元兑换人民币突破6.7大关。
(3)外汇占款过大,基础货币投放加快。贸易不平衡导致外汇占款增加较多,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末,我国外汇占款余额达到23万亿元,比上个月增加5 016亿元,环比增加24%。这一数据远高于当月外商直接投资与外贸顺差之和。外汇占款增加了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潜在的压力。
1.储蓄投资缺口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投资率很高,而储蓄率更高。这与中国的传统有关系,中国居民都有储蓄的传统和习惯,养儿防老的习惯在农村广泛存在。近年来,虽然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居民储蓄占国内总储蓄的比重稳步下降,但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却在稳步上升。从宏观经济平衡角度看,对外贸易顺差额等于储蓄与投资之差:出口减去进口等于储蓄减去投资。对外贸易顺差与储蓄投资缺口间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和联动关系,结构性的储蓄投资缺口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很难快速消失。
2.贸易统计存在差异
长期以来,由于运输、保险等方面的因素,各国在贸易统计中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特别是中美贸易统计中关于贸易术语的选择和转口贸易的处理有很大的分歧。据中方统计,在1972年到1992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一直是逆差;而美方的统计为美国在1983年前为顺差,1986年后为逆差,并逐年扩大。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是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之一。
3.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中国获得持续贸易顺差的时期恰恰是国际产品内分工兴起的阶段,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以劳动力优势参与产品中间环节的生产,贸易模式上表现为加工贸易。中国政府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生产网络,加工贸易越多,境内创造的“附加值”越多,创造出来的“顺差”就会越多。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只是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在某些工业制成品领域,已经拉开了距离,显示出我国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4.中国明显的劳动力优势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释放出来流入城市;在城市,因为企业改制等因素而导致部分工人下岗失业,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一现象使得我国劳动力价值普遍偏低。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工人工资增长的幅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就使得这些廉价劳动力聚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品、建筑等出口屡创新高。另外,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上来说,中国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加速了国外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促进了出口的快速发展。
经常项目盈余增加将导致贸易摩擦升级。中国的出口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攻击的目标。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58起337调查,其中有19起调查被诉方涉及中国企业,占调查总数的1/3。
1.调整货币政策、鼓励消费
鉴于目前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应鼓励扩大消费,将贷款基准率和存款准备金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上,但对符合产业导向的贷款,则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倾斜;另外,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是降低高储蓄率的有效途径。2009—2010年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搞活农村流通市场等。
2.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汇率的调整,本币名义汇价的升值,是缩小贸易顺差最直接最明显的措施。2008—2009年,我国汇率制度又重新回到单一盯住美元制度,这说明还无法实现自我意愿的改革。要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逐渐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放宽各种用汇管理,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
3.扩大进口,减少顺差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扩大进口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发展经济中遇到的能源、资源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产品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丰富国内市场,减少顺差,打造和谐外贸发展环境。不仅要从发达国家进口,也要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进口。进口的产品除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紧缺物资外,还可以增加对消费品和奢侈品的进口,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使国内产品质量有效提高。
4.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所谓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演变过程。通过大规模地吸收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型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再通过国内吸收和研发,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使国内整体制造业向世界先进水平推进。当然,国家应鼓励与企业技术改造相关的技术、设备的进口,应给予减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优惠。
5.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2007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发达国家暴露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后危机时代,贸易摩擦呈现出常态化与复杂化。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反摩擦能力,认真学习了解WTO规则和相关的贸易法规,明确自身的义务和权利,分析判断对方的做法是否符合有关的规定,学会利用WTO条款和国际贸易法来保护自身的利益。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与保护,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的环境。
6.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在未对中国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应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续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如我国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业,已具备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能力,政府应在出口退税、金融支持、外汇管理等方面出台政策,给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的企业鼓励和扶持,从而带动中国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
[1]杨胜刚,姚小义.外汇理论与交易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谭雅玲.我国贸易顺差的内部结构效应与外部预期非理错位[J].WTO经济导刊,2007,(3).
[3]萧灼基.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China's Sustained Trade Surplus
HUANG Liyan
(Zhangjiagang College, Jiangsu Radio & TV University, Zhangjiagang, Jiangsu 215600, China)
Since China's formally entering the WTO in 2001, the volume of imports and exports of our country has maintained rapid growth. The role of foreign trad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foreign trade surplus of our country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trade friction has also been more frequent. In 2010, China's trade surplus reached $ 183,100,000,000. It has become a prominent feature in the foreign trade of our country. Sustained trade surplus has cast the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to some extent. Therefor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deal with the sustained trade surplus of our country.
trade surplus; trade balanc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2011-06-17
黄黎燕(1976-),女,江苏张家港人,经济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学研究。
F752
A
1008-469X(2011)05-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