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红光(湖南科技学院 法律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劳动法学》教学改革初探
包红光
(湖南科技学院 法律系,湖南 永州 425100)
目前各高校法学院系对劳动法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法学的教学水平普遍较低,法科学生掌握和运用劳动法学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也相当有限,要提升劳动法学教学效果,需对劳动法学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并改革案例教学法。
劳动法学;课程体系;案例教学
随着劳动关系的日益普及和劳动纠纷的日益增多,《劳动法》正在逐步成为民众最为关注的法律之一,劳动法律规范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和探讨,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为例,该法出台前后所引起的讨论就规模空前。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各界包括劳动行政部门、司法界、律师界和用人单位等对劳动法律人才的需求量必将迅猛增长,劳动法学的发展前景相当光明。正是基于此,2007年教育部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新增为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大大提高了劳动法学的学科地位。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目前各高校法学院系对劳动法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劳动法学的教学水平普遍较低,法科学生掌握和运用劳动法学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也相当有限。因此,审视劳动法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其成因,研究其改革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劳动法学》的教学现状堪忧,与其法学专业主干课的地位很不相称,严重制约了《劳动法学》的学科发展和高素质劳动法律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时量偏少。绝大多数法学院系只给劳动法学安排了每周2课时的课时量。对于一门主干课程而言,这是不够的。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劳动法学实际上是由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门课程合二为一的,内容多,体系庞杂,每周2课时的课时量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需求。这一状况直接导致劳动法学的教学过程非常匆忙,很多知识未能涉及,如社会保障法一般只提到社会保险问题,很多知识点未能深入,很多实践环节被迫省略,直接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是很少有专任教师任课。由于劳动法在现有的法学教育体系中占有的份额很小,因而人力资源分配的后果就是一般都是兼任教师,很少有专任教师的职位。据了解,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设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研室并有专任教师,其他院校基本上都是由民商法教研室的教师兼任这门课程。这样,就我国大多数高校法学院系而言,劳动法也好,社会保障法也好,课程体系尚未明确,更谈不上师资队伍与研究梯队的建设。在这里,师资队伍与研究梯队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源与水的关系问题。
三是学生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佳。按照常理,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劳动者,学好劳动法学对其今后的就业实际意义极强,对本门课程应该更为重视才对,但课时量偏少和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任课教师并非专门研究劳动法学,一般都是边学边教,对劳动法学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都相当有限,导致很大一批劳动法教师都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授课没有理论深度,没有实践经验的配套。作为高校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独特的视角,授课效果必然没有感染力可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另外,现行的司法考试中劳动法学所占的比例也相当有限,一般只有5分左右,也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对劳动法学的忽视。
针对以上状况,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继续加强对劳动法学学科的重视,注重培养劳动法学专业人才,尽早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和研究梯队,增加劳动法学的周课时至4课时;另一方面,当务之急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大力开展劳动法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劳动法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研究和实务部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好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劳动法学课程内容很多,体系庞杂,在课时安排有限,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情况下,必须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权威的劳动法学教科书(以王全兴教授的《劳动法》为例)一般由立法简史篇、基础理论篇、劳动关系协调篇、劳动条件基准篇、劳动保障篇和法律救济篇等六大部分组成,共二十个章节,在一学期只有16周,每周只有2课时的情况下,内容就相当之多了,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可以以劳动合同法为蓝本,从劳动关系概述出发,再按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及劳动争议的解决的顺序安排授课内容,在劳动合同的履行部分,可以插入工作时间、工资制度、劳动保护以及社会保险,当然也可以将社会保险单独列为一个章节。如此一来,整个思路就非常清晰,课程内容更为精简,也符合学生认识劳动关系的一般思维过程,实践教学环节也能更好的安排和组织,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当然,以上安排并不是否认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引入学术争鸣,以提高课堂的学术品味,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课程中的历史内容、概述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学,对学生的自学,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来保证自学的效果。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纠纷每年呈上升势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案例远比书上内容要生动得多,也复杂得多,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抽象的法律如何适用于具体的案件裁判,更可以激发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能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大有裨益。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在劳动法学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案例教学,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但总体情况仍不理想,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案例质量较差。当前高校教师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代理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教学过程不合理。很多老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在课堂上引入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因此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教学模式。(3)案例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案例质量较差,案例教学的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认真做好案例收集工作
一个好的案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同时也可以把部分的真实生活带入课堂,令人感悟,发人深省。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慎重,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典型性和可辩性,能有让各个角色充分发挥自己才能、施展才华的空间,避免结论过于简单明确,使模拟程式化而失去辩析性。在2009年劳动法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从2007年全国十大劳动争议案件中,选取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华为员工集体辞职事件”,组织课堂讨论,以便学生正确掌握新法背景下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对自己的案例题库保持定期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应当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那些能体现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最新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增强学生对现实法律运行环境的敏感度和适应性。
(二)改革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现行的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主导,从筛选案例、提出问题到最后分析得到结论,所涉及理论知识的深浅和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完全受控于教师,学生在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教学效果不甚明显。但如果课堂完全由学生主导,难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因此无论是教师完全主导还是学生完全主导都不是理想的案例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折中的方法。具体来说,在课程的前半段,案例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愿意思考、敢于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论证方法比结论本身更重要的观念。在劳动法课程的后半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存在互相冲突、比较复杂的真实案例,交由学生以法庭模拟的方式自行展开辩论。由学生扮演原被告双方的代理律师和法官,亲身体验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要求,再结合老师在辩论结束后的点评与总结,迅速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资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刘瑛.《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3).
[2]方芸.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9,(1).
[3]竹文君.“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问题探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D922.5
A
1673-2219(2011)07-0137-02
2010―12―29
湖南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劳动法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成果。
包红光(1981-),男,湖北荆州人,法学硕士,湖南科技学院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与劳动法。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