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波
(复旦大学《复旦学报》编辑部,上海 200433)
应加强关于中国文学评点的研究*
——以明代《楚辞》评点的研究现状为例谈起
罗剑波
(复旦大学《复旦学报》编辑部,上海 200433)
文学评点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目前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仍多有缺欠。以明代《楚辞》评点的研究为例来看,相关书目著作的介绍中涉及较少,这些书目著作的主要价值停留在了为我们提供相关核查线索和参考信息方面;而《楚辞》评点在当代《楚辞》学科建设中的缺位,则直接导致了它游离于学者视域之外的结果。《楚辞》评点研究的这种滞后局面,亟待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文学评点;明代《楚辞》评点;研究现状
评点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样式,之所以称其独特,主要是因为在内部构成、外部存在以及所具有的功能上,它都有别于其他的文学批评形式。顾名思义,评点由评与点二端构成,就评而言,它可细分为眉评(批)、旁评(批)、夹评(批)、尾评(批)及总评等多项内容;就点来看,它也包括圈、点、截、抹等多种标划符号。“评”与“点”互相配合,并附著于具体的文学作品之上,评点的功能也就随之展开。在这方面,由于功能与侧重点不同,多种品“评”形式的结合,可以构成对对象从具体到宏观全面、严密的批评网络,而“圈点”符号的有效使用,则又能助益于这种批评功能得以进一步彰显。在多种学术因素长期的积累、熏染和影响之下,评点首先发端于诗文批评领域,之后又逐渐向小说、戏曲及其他文体扩延,大致在明代中后期,就迎来了它的兴盛局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评点兴起之后,只要稍微有些名气的作家、在不同时期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有相应的评点本问世,更不要说那些经过长期“筛选”、“沉淀”之后依然能够风行于世的“名家”、“名作”了,对于它们,则往往都是经过了反复品评的过程。因此,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财富的文献资料,亟需得到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而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对于相关评点本的整理和研究,则无疑能大大丰富相关作家、作品、批评史及接受史等研究的理论视域与内涵。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开始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关注,并产生了一些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但总体而言,关于文学评点的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而这一点又较为突出地表现在诗文评点领域。仅就《楚辞》评点来看,目前对其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研究还比较少,期待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就明代《楚辞》评点的研究而言,目前我们能够参考的材料并不多,在这方面主要是历代书目中相关的著录内容。最早对《楚辞》评点本进行介绍的是《四库全书总目》,其中“楚辞类存目”收有沈云翔《楚辞评林》八卷,就所叙录的具体内容来看,四库馆臣对该本多有贬抑之意,如称其“杂采诸家之说,标识简端,冗碎殊甚,盖坊贾射利之本”云云。[1](1978)《楚辞评林》之外,与《楚辞》评点相关者,《总目》还载有陈深辑《诸子品节》五十卷、题归有光辑《诸子汇函》二十六卷、题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二十卷、钟惺编《周文归》二十卷、顾锡畴《秦汉鸿文》二十五卷、冯有翼编《秦汉文抄》十二卷、陈仁锡辑《古文奇赏》二十二卷、倪元璐编《秦汉文尤》十二卷等。①《诸子品节》《、诸子汇函》见《总目》卷一百三十一子部·杂家类存目八《,古文奇赏》见《总目》卷一百九十三集部·总集类存目三.此数本作为明代古文评点选本,皆摘录了部分《楚辞》作品,但因内容庞杂、体例乖违,或是伪托之迹甚明,而为四库馆臣所讥斥。其中语及评点者,亦多含贬抑之意,如于《周文归》所持论最具代表性,“以时文之法评点之”,“明末士习,轻佻放诞,至敢于刊削圣经,亦可谓悍然不顾矣”。就评点发展的轨迹而言,明末这一时段无疑是其繁盛期,但这种“士习”,在四库馆臣看来,由于“轻佻放诞”,终究难登大雅之堂。《总目》对于《楚辞》评点(乃至整个文学评点)的这种批评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对于《楚辞》评点价值的认定和评判。②《四库全书总目》对于明代评点著作多持贬抑态度,在这方面并非仅对《楚辞》评点如此。可参阅吴承学《〈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四库全书总目》之后,有清一代著录《楚辞》评点的书目著作,还有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与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前者仅收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一种[2](P276),后者录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来钦之《楚辞述注》两种[3],观陆、丁二书的著录内容,均是仅叙及基本的版本信息,于评点未作介绍。之后又有孙殿起《贩书偶记》,亦是仅对有关《楚辞》评点本的刊刻者、刊刻时间等信息作了简单记录。③《贩书偶记》共著录陆时雍《楚辞疏》、金兆清《楚辞榷》、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来钦之《楚辞述注》等四种明代《楚辞》评点本。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5页.
与以上诸书相比,《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中国善本书提要》的记载则较为详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收明代《楚辞》评点本有闵齐伋朱墨套印本《楚辞》、《楚辞句解评林》、《七十二家评注楚辞》④此本实为陆时雍之《楚辞疏》,清初坊贾将之改头换面重刊之.、林兆珂《楚辞述注》、陈深批点《楚辞》、《批评楚辞集注》、《七十二家批评楚辞集注》七种,其中对于评点有所介绍。就其持论态度来看,编纂者一方面承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评点多所轻诋,如谓“空言诠释,未必果为骚人之本意”,“以时文开合承接之法,评论古人之文”,“终不脱明人疏陋之习”云云;[4]另一方面,对于相关《楚辞》评点本的价值也给予了肯定,如于《楚辞句解评林》,在对该书体例作了介绍之后,又称:“其用意尤善,治《楚辞》者,实可资为参考”,“然大醇小疵,识者不免。是书之作,亦未必无功于王氏也”。[4]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共载录明代《楚辞》评点本五种,即闵齐伋校刊三色套印本《楚辞》、凌毓柟校刊二色套印本《楚辞》、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楚辞句解评林》与蒋之翘校刊本《楚辞集注》。[5](P489-491)对于以上诸本,作者除介绍基本的版本信息外,还时以按语对有关内容进行说明。如于闵齐伋本,他对文中异色评语的作者进行了推测:“此本无序跋,亦无凡例,其分朱黛之意,盖朱色为冯梦祯《读骚》,黛色则齐伋所辑诸家评语也。”[5](P489)又如于凌毓柟本,他对凌氏特以标显陈深之因也作了解释:“是书采诸家评语甚多,书题下虽标出陈深之名,而卷内实与诸家并列。盖深为凌氏乡人,故特尊之耳。”[5](P489)以上王先生所作论断似均有可商榷之处。经过笔者考核,闵齐伋本所载评点中,朱色大多是孙矿评语,冯梦祯《读楚辞语》仅占其中很小一部分;黛色除闵氏所辑各家评语外,还有转录朱熹《楚辞集注》及闵氏所作校刊之语。关于凌毓柟本,凌氏辑录诸家,但仅题以“陈深批点”,除陈深为凌氏同乡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陈深作为早期著名的《楚辞》评点家,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凌氏以之为标显,应主要是基于对其评点本销路以及问世后所产生影响的考虑。又如于冯本,王先生称其“眉端载各家注解及音义,诸家评语则汇载每篇之后”。冯绍祖辑录诸家评语,共采用了卷首“《楚辞章句》总评”、眉批、旁批和篇末总评等四种评点形式,其中眉批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但由于该本也择取了不少洪兴祖《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中的内容,并以眉批的形式呈现出来,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王先生才作出了以上论断。由此推断,王先生在叙录此本时,应当仅对其中内容作了大致浏览,而并未进行仔细地审察。
此外,又有郑振铎所作相关题跋。郑振铎在对相关《楚辞》版本所作题跋中,有专门言及明代《楚辞》评点本者,如于张凤翼《楚辞合纂》,郑氏称:“此本乃明末坊贾所为。折衷汉、宋王、朱二注,复附以刘辰翁、张凤翼、钟伯敬诸家注评。卷首王世贞《序》,疑亦是窃取之他本者。作为《楚辞》读本之一,固亦未必遂逊陆时雍、蒋之翘也。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过隆福寺修绠堂购得。”①此跋见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张凤翼本《楚辞合纂》,亦收入郑振铎撰、吴晓铃整理《西谛书跋》,见该书第204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按,陆时雍《楚辞疏》、蒋之翘校刊《楚辞集注》为明代《楚辞》评点之精善本,郑先生对于《楚辞合纂》价值的认定虽有待核考,但他强调此三书的“读本”价值,即合注评于一体的评点本在《楚辞》接受、传播史上的独特价值,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②另外,对于来钦之《楚辞述注》,郑振铎也作有跋语,因其中未涉及该本的评点问题,兹不赘引。见《西谛书跋》第204页.
总体而言,由于以上诸书皆非专门之作,对于明代《楚辞》评点本的著录也就不成体系,而随着饶宗颐《楚辞书录》、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的问世,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今核《楚辞书录》,其中辑录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以下明代《楚辞》评点本八种,③以于该书出现先后,它们依次为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凌毓柟校刊朱墨套印本《楚辞》、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蒋之翘评校本《楚辞集注》、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陆时雍《楚辞疏》、金兆清《楚辞榷》与来钦之《楚辞述注》。见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数量上有所增加,但饶书的介绍也多是言及相关的版本信息,于评点少有讨论。真正对明代《楚辞》评点进行介绍的,是姜亮夫先生的《楚辞书目五种》。该书分“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隅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五部分,堪称对前世《楚辞》学进行总结的集大成之作。在“楚辞书目提要”中,姜先生列出“论评”一类,对历代《楚辞》评论著作进行介绍,其中择取了《诸子汇函》、《玉虚子》、《鹿溪子》以下六种明代《楚辞》评点本,④六种以该书所列目录依次为:题归有光辑《诸子汇函》之《玉虚子》《、鹿溪子》;陈深《批点本楚辞集评》;冯绍祖《楚辞句解评林》;来钦之《楚辞述注集评》;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沈云翔《楚辞评林》。见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内容则主要叙及各评点本所收录的评家情况。如以陈深“批点本楚辞集评”为例,对于该本,《楚辞书目五种》云:“《批点本楚辞集评》,明陈深辑。见王逸《章句》一目板本下。按,陈深批点本王逸《章句》,辑历世评《楚辞》者四十五家,即王逸、萧统、沈约、刘勰、钟嵘、刘知几、贾岛、宋祁、洪兴祖、苏轼、苏辙、朱熹、祝尧、严羽、李涂、王应麟、沈括、吕向、姚宽、张锐、洪迈、楼昉、何孟春、刘次庄、冯觐、李梦阳、何景明、陈沂、王鏊、茅坤、杨慎、柯维骥、唐顺之、王世贞、黄省曾、刘凤、汪道昆、王慎中、余有丁、郭正域、吴国伦、张之象、杨起元、王维祯,并深为四十五家。明万历二十八年闵刻,朱墨套印本。”⑤文中“闵刻”应为“凌刻”。姜亮夫先生著录时将此本与万历四十八年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相混。见《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316页.“论评”类外,在“楚辞书目提要”中,还有“辑注”一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辑注”类,该书也收录了相关的明代《楚辞》评点本,其中既包括已在“论评”类中介绍者,同时也包括一些并未出现在“论评”类中者,如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张凤翼《楚辞合纂》、陆时雍《楚辞疏》、《楚辞榷》等。因此,合“论评”、“辑注”两部分来看,该书实际上共著录了十一种明代《楚辞》评点本。
由以上的处理方式来看,姜亮夫先生其实并非在自觉地对《楚辞》评点本进行辑录,这一点从他的相关论述中也能够看得出来,如对于该书的“论评”部分,他有一段总体性的说明文字:“刘安传《骚赋》,班固赞《离骚》,其遗说可考见者,皆评论之词也。自是而刘勰《文心》、知几《史通》,继踵前贤,历世不绝。要而论之,则论人、论世,唐以前为多;论义、论文,明以后为盛。然多单词片语。至近世而总摄全体,贯穿百代者,乃日渐其多。兹之所采,始自《宗骚》。明人八十四家评本,辑千腋以成裘,自为评论之武库。其他各家,不以章句、训诂为事,而义在彰显大义者,亦入焉。近世显达,蜂午旁出,议论益多,为是为非,所在当有,亦一并录焉。至散篇短论之见于文集笔记,及近世论文之属,有不能尽备者,多于论文一类中列其目,以省繁重云尔。”[6](P311)由此可见,所谓《楚辞》之“论评”,在姜亮夫先生看来,实际上也就是指的有关的“评论之词”,如“刘安传《骚赋》”、“班固赞《离骚》”者,皆为此类。而诸如“八十四家评本”等评点本之所以能入此类,也是在于其载录了较多的评论材料,就这些评论材料来看,它们与班固《离骚赞序》之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显然这是将评点与其他评论材料混为一谈的观念,这种认识的直接后果,就是会无意识地将评点本的特殊性抹煞殆尽,这一点表现在《楚辞书目五种》,也就出现了将评点本与其他普通《楚辞》刻本一并叙录的现象。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忽视了评点本的特殊性,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对其的轻视以及相关研究的缺乏,而就《楚辞书目五种》来看,这就极易造成相关叙述中失误的出现。在这方面,如该书“论评”类有《楚辞句解评林》一种,此本实际上是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的后出之本,由于冯绍祖本校刻精审、收罗评点丰富,自问世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坊间射利之本随之而出,《楚辞句解评林》即为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楚辞书目五种》因“评林”之名即取此舍彼,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又如《诸子汇函》,该本亦为书肆陋本,而伪托于归有光名下,其中《玉虚子》、《鹿溪子》所收评点,也多系伪托而成。①罗剑波《:关于〈诸子汇函〉所收〈楚辞〉作品的评点问题》,载《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对此,《楚辞书目五种》非但未予考辨,反而以其为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之先声,②对于《诸子汇函》之《玉虚子》,姜亮夫先生称“:明人辑评之七十二家、八十四家,固已多见于此书。”(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314页。)《玉虚子》与《七十二家评楚辞》单就所载评家来看,其中多有相合者,但就评语的具体内容来看,则不免相去千里.殊不知二本实在相去甚远。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就其根本而言,在于姜亮夫先生未对有关评点本进行仔细地考核之故。
《楚辞书目五种》之后,继之而起的又一部影响较大的《楚辞》书目著作,是崔富章先生的《楚辞书目五种续编》。由于知见广博,该书对于《楚辞》相关版本的梳理更为细致,其中尤其是对于有关刻本在后世所出的评点本也进行了著录,因而对于《楚辞》评点的整理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楚辞书目五种》已著录者,《续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版本,这其中就有不少评点本。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一例,是《续编》关于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的叙录。由于冯绍祖本在后世影响较大,故后出重印、翻刻之本较多,版本情况较为复杂,对此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作为明代较早出现的《楚辞》评点本,冯绍祖本在整个明代《楚辞》评点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续编》中的这些著录内容,对于我们把握冯绍祖本版本流变及其对后世评点本的影响而言,无疑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参考依据;其二,对于有些评点本,《楚辞书目五种》未著录或著录较为简略者,《续编》则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如明末写刻本潘三槐注《屈子》六卷,由于留存较少,姜亮夫先生未得目见,崔富章先生对此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尤其也叙及了该本所收录评家的基本情况。再如张凤翼《楚辞合纂》,姜亮夫先生仅在朱熹《楚辞集注》下列出一目,关于该本的详细内容,我们不得而知。而在《续编》中,崔富章先生对于该本的版本信息、评家选辑以及馆藏收录情况等内容均进行了说明。
综合《楚辞书目五种》、《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二书来看,明代较为重要的《楚辞》评点本都已囊括在内了,这些著录内容也基本勾勒出了明代《楚辞》评点本的大致刊刻情况,沾溉学林,功莫大焉!除此之外,虽然又有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7]、沈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8]、潘啸龙、毛庆《楚辞著作提要》[9]、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编《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10]、沈津《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11]、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12]等也都或多或少地著录了明代的《楚辞》评点本,但大致都不出姜、崔二书之范围。
由于受制于书目著作本身的特点,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于评点本的轻视,以上所论及的这些书目著作,在关于明代《楚辞》评点本的叙录中,其重点都主要放在了基本版本信息的介绍上,对于其中的评点信息则缺乏全面的关注和介绍,由此它们对于明代《楚辞》评点研究的价值,也就主要局限在了为我们提供相关的核查线索和参考信息方面。
除了以上相关书目中的著录内容之外,综观学术界对于明代《楚辞》评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方面是较为薄弱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相关的明代《楚辞》学研究论文中,很少有专门以评点作为研究对象来讨论的。另外在学术界对于《楚辞》学进行总结和历史回顾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也几乎找不到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在这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易重廉《中国楚辞学史》[13]、李中华《楚辞学史》[14]以及徐在日的博士论文《明代〈楚辞〉学史论》[15]。在这三种最应该对《楚辞》评点进行讨论的楚辞学史研究成果中,对此也是基本上未予涉及。其中易、李二书虽然都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中择取了相关材料,但对于该书却没有作专门的讨论;徐在日在其博士论文《明代〈楚辞〉学史论》目录中,虽然专列出“评点派的《楚辞》研究”一节,但在正文中却对此付诸阙如。
再一种情况是,在《楚辞》学界,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对历代《楚辞》评论资料进行汇辑的研究工作,并且出版了相应的专门著作,但他们对于《楚辞》评点也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主要有杨金鼎等编《楚辞评论资料选》[16]、周殿富选编《楚辞论——历代楚辞论评选》[17]和李诚、熊良智主编《楚辞评论集览》[18]等。具体而言,前两书仅对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所收录的诸家品评材料进行了辑引;后者作为近年来出现的规模最大的《楚辞》汇评著作,其中也仅是摘引了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陆时雍《楚辞疏》、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及来钦之《楚辞述注》中的相关序言,对于其中的评语则均未涉及。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学术论文论及到了相关的明代《楚辞》评点本,如赵逵夫《陆时雍与〈楚辞疏〉》[19]、崔富章《陆时雍〈楚辞疏〉引“晁无咎曰”辨证》[20]、吴广平《明代宋玉研究述评》[21]、郭立暄《〈楚辞述注〉与来圣源之世家》[22]等。四文之中,赵文对于陆时雍生平、表字、家世、著述以及《楚辞疏》的版本与主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论;崔文对于《楚辞疏》文首所引用的一则文献进行了考辨;吴文在对明代宋玉研究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对于《诸子汇函》之《鹿溪子》所录评点进行了介绍和摘引;郭文则据《来氏宗谱》对于《楚辞述注》所收来氏评家进行了考证。从评点的角度来看,其中崔文虽然以《楚辞疏》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并未涉及到该书所录评点的相关问题;就吴文而言,由于《诸子汇函》实由伪托而成,对此该文未予考辨,故其中所举例证反而存在着“失真”的问题①就《楚辞》作品而言,吴文共摘引了《鹿溪子·九辩》中的两条评语,分别署于“宋潜溪”与“杨升庵”名下,如“宋潜溪”云“:《九辩》清姿历落,惊才壮逸。似此高品恐不得议其不如屈子也。”“杨升庵”云“:巧笔如画,纤手如丝,意动成文,吁气成彩,烨烨有神。后之名家,能优孟者几人?”但经过考证,此二例均为陈深评语,见陈深辑《屈子·九辩》,载《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倒是赵、郭二文,尽管亦非专门就评点而论,但由于其中讨论了关涉评家的诸多问题,故而对于这两种评点本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台湾学者陈炜舜对于明代《楚辞》评点有较多的讨论。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明代〈楚辞〉学研究》,其中第五章第四节专论“《楚辞》评点之风”,主要将明代《楚辞》评点著作分为“论章析字、兼及考据——陈深”,“师心为宗,师古为剂——冯绍祖”,“以心遇《骚》、不重训诂——冯梦祯”,“归宗《集注》,踵饰增华——蒋之翘附沈云翔、来钦之”,“务博喜全,分流置品——陈仁锡、陈淏子等”五类来讨论,多能给人以启迪。但由于作者并非以此为专攻对象,其着眼点稍显狭窄,对于《楚辞》评点所关涉到的诸多内容均未予讨论,从而仍旧给这一课题留下了较大的讨论空间和余地。
以上就是关于明代《楚辞》评点研究的整体状况,由此来看,这方面是亟待得到加强的。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评点本的轻视,具体就《楚辞》评点而言,尤其是对前世《楚辞》学具有总结性质的《楚辞书目五种》等著作,都没有给予评点以应有的独立地位,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学术界关于《楚辞》评点在《楚辞》学中定位的态度问题。关于当代《楚辞》学科建设的问题,《楚辞》学界曾进行过讨论,在这方面要以周建忠先生的论点最具代表性,周氏在对姜亮夫等人《楚辞》学分类相关论述进行继承、融合的基础上,②除姜氏之外,周建忠在这方面还参考了游国恩、汤漳平、方谷、张来芳、罗漫等人的意见,详细内容见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第32页.主张应将当代《楚辞》学分为九个分支学科:“其中包括三个大型学科:楚辞文献学、楚辞文艺学、楚辞社会学;四个中型学科:楚辞美学、楚辞学史、楚辞比较学、海外楚辞学;两个小型学科:楚辞传播学、楚辞再现学。”[23](34)但是在对每个分支学科进行详细介绍的内容中,我们都看不到关于《楚辞》评点的归属与相关论述。因此,《楚辞》评点在当代《楚辞》学中的缺位,就直接导致了它游离于学者视域之外的结果,而由此相关研究之薄弱也即在情理之中了。
[1]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清人书目题跋丛刊[Z].北京:中华书局,1990.
[3]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钱塘丁氏刻本.
[4]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6.
[5]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 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7] 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M].马茂元.楚辞研究集成[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8] 沈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9] 潘啸龙,毛庆主.楚辞著作提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编.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沈津.中国珍惜古籍善本书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易重廉.中国楚辞学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14]李中华.楚辞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15]徐在日.明代楚辞学史论[D]北京大学,1999.
[16]杨金鼎.楚辞评论资料选[M].马茂元.楚辞研究集成[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17]周殿富.楚辞论——历代楚辞论评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8]李诚,熊良智.楚辞评论集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9]赵逵夫.陆时雍与《楚辞疏》[J].文献,2002,(3):124-140.
[20]崔富章.陆时雍楚辞疏引“晁无咎曰”辨证[J].北方论丛,2004,(1):1-3.
[21]吴广平.明代宋玉研究述评[A],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四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2]郭立暄.楚辞述注与来圣源之世家[J].图书馆杂志,2005,(2):75-79.
[23]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On Promot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L iterary Commentary——A Case Study of Chuci Commentary of M ing Dynasty
LUO Jian-bo
(Fudan University,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Being one of the most unique fo rm s of literary criticism rep lete w 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literary commentary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Take Chuci commentary of M ing Dynasty asan examp le,there are few publications touching upon it and theirmain value only lies in some clues they have p rovided 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rification and reference.And the absence of Chuci commentary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 line of Chuci directly leads to the grave fact that few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field of study.Hence,it is high time that the academic circle put great emphasis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uci commentary.
literary commentary;Chuci commentary of ming dynasty;research on current and p revious studies
I206.2
A
1008—1763(2011)02—0085—05
2010-11-12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推进计划“金苗”项目(EYH6212001);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20090103)
罗剑波(1979—),男,山东郓城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辑,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