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虎
《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研究述评
李小虎
《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其进行文字说解的科学性和广博性使其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而凝塑和反映上古时期丰富音乐文化的音乐文字也同样充盈于其中。从《说文解字》的研究历程入手,总结、分析《说文解字》文字研究目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介入音乐学视域对《说文解字》中音乐文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以期翼引起读者对《说文解字》音乐学文献研究价值的准确认知和评价。
《说文解字》;音乐文字;音乐文化学;音乐学视域
如果说文字是人类文化的“基因”,那么《说文解字》无疑是人类文字史上的一部巨献。它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历来文字学家总是把《说文解字》当作工具用为释读古文字的钥匙,但随着学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及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说文解字》还是一部记录历史文化知识的珍贵典藏,是研究东汉以前我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囊括了诸如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民情风俗等各方面的宝贵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音乐资源,其中关涉音乐的文字数量多且成规模,自然也可独树一帜而成《说文解字》研究庞大谱系中独立的专区。可惜的是先期《说文解字》的研究并未涉及过多音乐文化的内容,在诸多学者改善研究方法后,研究论著中涉及文化的内容逐渐增多,对《说文解字》中音乐文字的研究也就变得势成必然而更加迫切了。有鉴于研究当中的这些变化,本文通过梳理《说文解字》文字说解、部首研究到与历史文化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将《说文解字》中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各种音乐文字其研究作以述评,期望能对今后的《说文解字》研究有所裨益。限于篇幅,难免挂一漏万,尚祈方家斧正。
《说文解字》在汉字文化学的发展脉络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研究价值而毫无疑问地成为文字学研究领域内显赫的专学,但《说文解字》同时又是一部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贵文献,看似小小的文字当中其实隐藏并凝缩着秦汉时代丰富的文化图景,而反映先秦时期礼乐文化的音乐文字也比比皆是。《说文解字》所收录的先秦时期的乐器文字有近五十种之多,其中由金、丝、竹、革四类制作的乐器所演奏的音乐,更是组成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主体,成为世界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先秦时代的音乐,上至宫廷的庄重典雅之乐,下至民间消遣娱乐的瓦缶之乐都能在这些音乐文字的书写中映射出来。所以又可以说是《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和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记录下了我国古代音乐艺术早期的繁荣景象。
《说文解字》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它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显学”和“专学”。根据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 .nj .cnki.net)统计,从1984至2010年关于《说文解字》研究的学术论文近1600篇,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体分析研究现状可发现对《说文解字》文字的研究目前呈现出如下几个研究特点。
1.就字说字,以某一族字来展开论述。如雍淑凤《〈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分析中认为《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可分成具有几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意义相通的字,而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同类的研究成果如蒙燕《试析〈说文解字〉中的“夹”族字》、罗小如《试析〈说文解字〉中的“并”族字》等。
2.六书研究。如冯玉涛《〈说文解字〉省声字分析》,以往的研究大都认为许慎的省声字存在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两类,而这篇文章系统分析了《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经过翔实论证作者认为许慎提出的省声理论是正确的;姚琳琳《〈说文解字〉省声字浅探》一文试图将“省声”这一汉语言文字的历史现象放在汉字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分析,探讨应当如何看待省声字问题。再如胡文华《〈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分析》、汤可敬《〈说文〉‘多形多声’说研究》等文章都在《说文》六书研究中形声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研究。
3.词义研究。冯蒸《〈说文〉同义词研究》一文对说文及段注的同义词进行研究,并提出非同源同义词和同源同义词形成途径的不同观点。余延也认为冯蒸的观点促进了古代汉语词语研究和《说文》词语研究工作的发展,为汉语同义词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宋永培《说文解字与文献词义学》及《〈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等专著被专家认为“成功地再现了《说文》全书贮存的周秦汉语词义系统”,“是创新工作,体大思精”。[2]
4.声韵研究。管燮初《从说文中的谐声字看上古汉语声类》分析了说文所收的全部谐声字,排除谐声通转中的偶然现象,对上古声类做了划分;何琳仪《〈说文〉声韵钩沉》是一篇利用出土文字材料探讨《说文解字》中文字声韵关系的佳作。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是以个体的单字研究为重点,从纯文字学角度详致地展开对个体文字及词义之间的解析和研究,并就文字本身或相关词义传递出来的语言信息进行阐释,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但在文化方面的研究上存在缺撼。
5.部首与历史文化研究。部首研究是研治《说文解字》的根本,也是学习《说文解字》的捷径。除了直接研究部首的专著,如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解字>部首今读本义》,论文如余行达《试谈<说文>五百四十部中列字先后的规律》、汤可敬《部首说略》等外,诸多学者选定《说文解字》中有代表性的部类进行归类、梳理和解析,将其作为透视古代历史文化的荧屏,从诸多方面进行文化哲学意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李阳《<说文解字>“示”部字与古代祭祀风俗》一文,从祭祀这条贯穿我国古代历史始终的一条线索入手,以对我国古代的社会风俗进行了解,该文的研究和解析很大程度上记录并保留了我国古代古人的思维流变以及风俗习惯;再如白振有《〈说文解字〉马部字的文化蕴涵》一文认为马作为当时狩猎战争和运输的工具,与时代气息密切相关,也因此而出现了发达的马文化。相关论文还有王京传,刘以慧《从〈说文解字·玉部〉看汉代对玉的认识》、熊露露《〈说文·水部〉字的文化观照》、李兵宜《〈说文解字〉酉部字和古代酿酒文化》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已经能明显地感受到学界研究对先秦时期文化层面研究内容的重视,以及对《说文解字》反映社会文化景象珍贵史料性价值的认可,但这些研究中仍然缺席对音乐文字及音乐文化的解析和研究。
6.与选题相关的汉字文化学研究。近年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可以说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董来运《汉字的文化解析》、黄德宽等的《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刘志成《文化文字学》等专著都对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与《说文解字》有关的著作有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和《〈说文解字〉中所保存的有关古代社会状况的资料》、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王宁、谢栋元、刘方的《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等。论文如徐仰民《〈说文解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等级与阶级关系》、李清桓《〈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丧葬文化》、赵小刚《〈说文〉反映的上古婚制》。原始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先民无法解释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势必会祈求于上天以得到护佑,各种宗教形式自然就应运而生,“我国的原始宗教崇拜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类型,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颇大”。[3]在《说文解字》中保存有大量先民宗教崇拜的文化信息,从其中有关文字及其说解可以探究我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渊源,印证我国古代宗教崇拜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此外还有王彩琴《〈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黄德宽,常森《〈说文解字〉与儒家传统——文化背景与汉字阐释论例》等文章相继地把《说文解字》的文字研究导入了文化学的研究领域,但对于文化研究的开掘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音乐文化研究身影的缺失。而在古代,不管是上层宫廷礼乐祭祀的歌舞表演,还是民间的弹筝搏髀瓦缶之乐,音乐歌舞都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级别、规模、形式如何,它都是人们生活或大型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记录这些画面的古音乐文字中所蕴藏的正是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在诸多《说文解字》与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有很多涉及音乐文字的相关论著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周清泉《文字考古》就对“乐”“巫”“舞”“缶”等文字有相当精辟的论述,还有王子初《音乐考古》及其他学者的论著都对诸多音乐文字展开分析和论证,再如张仲强的论文《古文字中的音乐信息》等。音乐文字研究落脚点于乐器研究方面的专著有吴钊《中国古代乐器》、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概论》、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等。论文有宋觉之《中国古代乐器的命名》、王德埙《释靸》、唐兰论文集中的《古乐器小记》以及冯洁轩《说“解”》等论述音乐概念的文章都从文字学角度出发,再结合文献、史实等相关内容对诸多与音乐相关的文字做了论述。但以上研究成果只是就个体字所反映出的一些音乐信息做了论述,并零散、片断性地论述了汉字与音乐的关系,这样局部性的研究对于音乐文字的整体品类学研究来说展开分析、论证得还远远够。
事实上,关于《说文解字》音乐文字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已经引起学界专家的关注,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李纯一先生就在《考古学报》上撰文《关于殷钟的研究》对“钟”字予以解读。戴念祖《中国的钟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一文对“钟”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做了相关阐述。再如田倩君1961年发表于《中国文字》的《释鼓》,80年代又相继有王树民《瞽史》、王子初《鼍鼓论》及方建军《考古发现商鼓述略》,这一系列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对音乐文字之“鼓”进行研究。《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中记载的“钟磬”等出土文物在当时考古界引起了轰动,引发了人们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盛况的研究热情,之后常任侠《古磬与古舞》、罗西章《周原出土的西周石磬》、李纯一《考古发现先商磬初研》、范毓周《关于殷墟1973年出土石磬的纹饰》、方建军《商代磬和西周磬》等文章相继地从出土文物出发结合文献及史实对商周时期的“磬”进行了研究。郭沫若先生也曾撰文《释和言》以对先秦礼乐文化中的“和”字进行考证研究。可以说以上专家的研究已经很好地证实了《说文解字》中音乐文字研究方向上的可行性,并为《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研究开辟了良好的开端。
从90年代开始,高西省《青铜钟的形制、用途及其他》、朱文玮,吕琪昌《先秦乐钟之研究》、孙晓辉《风说》、陈荃有《从出土乐器探索商代音乐文化的交流、演变与发展》等论著更是拓宽了《说文解字》中音乐文字的说解,将其与历史、考古、宗教、文化等内容相结合,开创了《说文解字》研究的新局面。
1.对先秦时期从事音乐歌舞活动职业者的研究。
先秦时期的瞽矇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引起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如孙晓晖《先秦盲人乐官制度考》一文认为瞽矇为上古时代的乐官,在西周庞大的音乐机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且颇具神圣性,而且还对瞽矇在先秦时期的音乐贡献作了论述;许兆昌《论先秦时期瞽矇的社会功能及历史地位》详细论述了先秦时期瞽矇的各个社会功能和社会历史地位,最后总结认为瞽矇是上古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创建者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先驱。还有于圣维,南鸿雁《谈瞽说相》、黎国韬《神瞽新说—兼论成相之起源》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先秦时期宫廷音乐家瞽矇的特殊地位、作用和神圣职责予以阐述。胡小满《说“伎”》则对中国古代从事音乐歌舞活动的职业、半职业艺人“伎”做了分析与考证。
2.有关乐器文字的研究。
对“钟”的研究,如陈四海《商代乐器饕餮纹样考略》对钟体之饕餮纹样的详细考述。再如对“鼓”的研究,研究成果有陈国庆《鼍鼓源流考》、朱恒夫《鼓与傩》、乔建中《上古中国鼓》等。冯建志的文章《试论建鼓在汉代乐舞百戏中的作用》根据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 中乐舞百戏的图像,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将建鼓在汉代雅乐、俗乐、俗舞、百戏中起的作用做了详致的论述。“鼓与其他管弦乐器,鼓与舞蹈的组合,成为汉乐舞表演中眩人耳目的乐种,对汉代及后世的音乐风格产生重大的影响。”[4]对“磬“的研究,如王子初《石磬续篇》、高蕾《中国早期石磬述论》和《西周磬研究综论》、张伟《关于殷墟出土磬的几点探讨》等。再如尹萍《曾侯乙墓出土乐器与先秦音乐文化》则从众多的出土乐器及相关文献对先秦时期音乐文化水平的高度发达予以了印证。
3.综合性研究。
在周文的《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乐器文化》这篇文章中,已经分门别类地将《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按八音分类法做了细致的划分,即按“ 金、石、土、革、木、丝、匏、竹”等八类进行归类。其中的“金丝竹革”四类乐器至今仍活跃在当今的乐器舞台上,是民乐中光辉灿烂的精华部分,在国际舞台上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田耕渔《<说文解字>中的古代舞蹈》对有关古代舞蹈的收字作了较详细的考察和归纳,认为这些字反映了中国古代舞蹈较复杂的内容,包括古代社会的劳动生活、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以及古代先民的狩猎生活等诸多方面。黄宇鸿《〈说文解字〉与古代游艺民俗文化》从民间音乐、舞蹈和游戏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说文解字》是古代民俗文化的资料库,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游艺民俗文化事象。除此之外陈四海《三月不知“肉”味新解》和《儒与中国古代音乐》、崔宪《曾侯乙墓钟铭“和”字探微》、项阳《对先秦金石之乐兴衰的现代解读》等成果都集中地对《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展开研究。
此外,还有把《说文解字》音乐文字作为文字或文化研究的一个部分使其出现在研究专著中的。如吉联抗《春秋战国音乐史料》列举了诸多音乐文献是研究此时期音乐盛况的重要史料;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则是将文字放置在殷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对诸多与殷周文明相关的音乐历史文化事件予以解读;还有学者著书对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段的历史、乐器、音乐发展状况、音乐思想等一一作以阐述,其中还附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及乐器图片,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上古时期的音乐盛况。[5]此类的论著还有田静《秦宫廷文化》、高至喜《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等。在这些论著中,研究者大多将音乐文字放置在它们所处的年代进行分析,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再结合礼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论证古文字所承载的音乐信息。可以说这些都是令人非常欣喜的研究进展,只是这样的研究大都占据其研究的局部而终不成体系,不具备专门研究的针对性。事实上,音乐文字用它凝缩式的功能所记录下的正是当时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对它们的研究目前还并没有一个完全集中于礼乐文化背景下系统而又规范梳理的文本。因此独立地、专门地研究《说文解字》的音乐文字就显得非常的迫切和必要。
《说文解字》作为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它研究的内容虽然是文字、声音、训诂,但是透过文字的形音义,我们从中却能了解到先秦古代社会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关礼乐文化的音乐资料也在其中频频出现,《说文解字》以它独特的字书面目印证着先秦至汉代礼乐的繁盛,其文化学意义不言而喻。将《说文解字》中音乐文字进行归纳和整理,研究者要掌握以下研究方法。
首先,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涉及文字学、历史学、音乐学、民俗学、考古学、宗教学等若干学科,是一种具有跨学科研究性质的研究方法。此方法至关重要,研究者不能固步自封,要走学科边缘化的路子,以促进“说文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开创《说文解字》研究的新局面,使其迈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其次,音乐学视域的解读。《说文解字》中音乐文字的研究要以体系为基准,把传承作为古代音乐文化的辐射线,列举《说文解字》中一系列相关音乐文字,从字形分析到文献辅证,借鉴文字学、文献学、图像学和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诸多成果做系统的阐述论证,并从释例研究的切入点实现对《说文解字》之音乐文字及音乐文化视域下的解读。
通过前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说文解字》中音乐文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进展,但是目今的研究中仍然遗留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走向上的开拓和深入。
1.通过网络检索和期刊检索,深入掌握《说文解字》音乐学研究的现状及动态,对《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进行梳理、归纳和数量统计;
2.阐释《说文解字》音乐文字的内涵并总结其特征;
3.对《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进行音乐文化学的延伸解读;
4.对《说文解字》的音乐文献价值形成正确的认定和准确的评价;
5.建立《说文解字》音乐文字整体品类学的研究。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及信息,其中的“音乐文字”可成相对独立的研究专向,对这一专题进行研究和解读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的研究业已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并进展,但这一课题仍然有待深入挖掘的空间和努力研究之必要。
[1]余延.同义词研究的新视角[J].汉字文化,1996(3).
[2]国家教委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100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教授概览[Z].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黄宇鸿.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宗教崇拜[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姚晓琴.鼓在汉代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J].艺术百家,2007(6).
[5]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ClassNo.:J609.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CommentaryonResearchontheMusicalWordsintheBookShuowenjiezi
Li Xiaohu
The book Shuowenjiez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Philology . The book is regarded as an invaluable literature to study the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 ,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lots of the words concerns Chinese music which reflected the music-cultur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for the book Shuowenjiezi, and generalizes the musical characters in this dictionar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make people 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the book accurately , especial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music-culture documentations found in Shuowenjiezi.
Shuowenjiezi; musical words; discipline of musical culture; perspective of the musicology
李小虎,硕士,讲师,甘肃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天水。邮政编码:741000
天水师范学院2010年校列项目“《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研究释例”(编号TSA1034)阶段性成果
1672-6758(2011)11-0148-3
J60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