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是……的”句式的历时发展

2011-04-07 14:42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句式用法语义

韩 昱

浅析“是……的”句式的历时发展

韩 昱

“是……的”句式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强调句式,我们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句式的发展。得出此句式在宋金时期就开始出现,到明清时期,“是……的”句式已发展完善,其用法和现代汉语无异。最后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是……的”句式的特征作了概括与总结。

“是……的”;历时发展;三个平面

“是……的”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句式,对此句式的研究一直是语法界的热点。纵观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这一句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是”和“的”词性;对此句式的分类总结;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句式内部比较,即不同用法之间的考察,另一种是把“是……的”句式和“是”字句进行比较;分析有歧义的“是……的”句式。

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是……的”句式的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先是讨论“是”和“的”词性和功能,然后又有对句式的分类考察,后来到全面分析其各种内部现象和外部联系。这些大都是共时平面上的考察。很少有对“是……的”句式进行历时的说明,从而系统地说明此句式的发展演变。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方面资料主要有:张和友《聚焦式“是”字句的句法、语义特点》,龙海平、肖小平《已然义“(是)……的”类句的语法化》,龙海平、王耿《“S(是)会VP的”句式的形成》等少数几篇。

一 “是……的”句式的历时发展

我们所说的“是……的”句式指的是,形式上具有“是……的”(“的”字可在句中),这一形式可以省略,省略后句子依然成立,保持句义基本不变。根据句式体现的时体特征,我们把“是……的”句式分成三类:确认过去;说明现在;预测将来。

另外我们有必要把“是……的”句式和含有“是……的”形式的“是”字句区分开来。有些“是”字句虽然也是“是……的”的形式,但是“的”字与前面的成分联系紧密,它们构成“的”字短语作“是”的宾语。“是……的”形式不能省略,否则句子无法成立,因此这类不是我们探讨的“是……的”句式。

1.唐五代。

结构助词“的”最早写作“底”。“底”字用作结构助词在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与判断词“是”在句中共现也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在《敦煌变文》中发现一例:

(1)莫将浮贿施为,非是菩萨行藏,此是俗门作底。(《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六)》)

“俗门作底”构成“底”字短语,用作“是”的宾语,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判断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字句。

我们考察《祖堂集》“是”和“底”共现的用例发现,几乎都是“如何是……底(+名词)”、“作摩生是……底(+名词)”这两种疑问类型。“底”后也多是紧跟单个名词。这类句子虽然也有“是……底”形式,但句中的“底”字与前面的谓词性成分结合得较为紧密,“底”字结构作“是”的宾语,所以实际上仍是“是”字句。

2.宋金。

宋金时期陈述式的“是”字句慢慢增多起来。如:

(2)又曰:“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扬下屠刀,立地成佛。(《五灯会元卷19·东山觉禅师》)

(3)恻隐之心便是一个生物春底气象。(《河南程氏遗书·卷2下》)

(4)性命孝弟只是一统底事。《河南程氏遗书·卷18》

上述三个语例中有“正是”、“便是”、“只是”这类词语。从整个句子的语感上来看,是有很明显的强调意味。“是……的”句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强调,用来加强语气。但我们说这三个用例也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是……的”句式,原因是这三个例句的强调很明显是由“是”字前面的副词来实现的,并不是因为“是……的”这种形式的存在。所以我们说这三个语例仍属于“是”字句,只不过表判断的语气加重罢了。

我们所定义的“是……的”句式在宋金时期开始出现了,这时的“的”字仍写作“底”。如:

(5)即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五灯会元卷17·黄龙悟新禅师》)

(6)汝划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五灯会元卷17·泐潭文准禅师》)

(7)他是不肯更做小底。(《朱子语类·卷第28》)

(8)孟子是不肯做他底。(《朱子语类·卷第44》)

这四个语例,例5和例6是“是……的”句式确认过去的用法。“参得底禅”不是一个直接的组合,“天下人”和“禅”是不同的东西。[1]这种确认过去的用法是用来说明某一活动的完成。但所要强调的部分并不是活动已经完成本身,“是……的”在句中好像一个“焦点”,用来特别标示出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是在何时、何地、或者在何等方式下完成的。如例5,“某是悟得底”着重说明与动作完成相关的方式。后两个例子是“是……的”句式肯定现在的用法。这类句子强调说话人的主观判断或态度,与活动的完成毫无关系,多用来判定事物的静态性质、事物的惯常状态或人们的常识。

3.元代。

作为结构助词的“的”字从元代开始出现,到元代中叶绝大多数的“的”字以取代了“底”字。元代的“是……的”句式较宋金时期在数量上和用法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表确认过去的“是……的”句式在元代出现了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责任者的用法。如:

(9)子是这三人定的计策臣也参透:是君王传的圣旨,丽后定的见识,贼子施的机彀。(《新编关目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2折)

(10)【末】是谁画的?【旦】是奴家将就描摹的。(《琵琶记》第29出)

一般SVP语序时,VP总是表达新信息的,但这里“的”字后的VP却常常表达旧信息,句中新信息落在“是S”上。如例14“是君王传的圣旨”意在突显“君王”是已然事件的责任者。例15则更能说明这个问题。跨语言的研究表明,动词前主语的位置是事件责任者最合适的位置,所以S一定要居于VP之前,同时用“是”突显出它的责任者身份;而句末位置往往是确定全句语气的最合理位置,所以让“的”居于句尾可以明确的起到对整个命题加以确认的作用。[2]

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时间:

(11)正末云:是天子从小里得来的症候?(《新刊关目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3折)

这个语例是疑问句,前提很明显就是存在听说双方共知的事情“天子已有症候”,说话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与“天子已有症候”的时间,即是否是“从小里得来的”。

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目的:

(12)那里是实买马的?则是胡商量的。(《原本老乞大》23左:02)

肯定现在的用法,主要还是对某一现实事件的肯定。如:

(13)上坟处是有醉的婆娘,也不似你!(《新刊的本薛仁贵衣锦还乡》第3折)

(14)咱这高丽言语,只是高丽田地里行的。(《原本老乞大·02右:06,07》)

(15)只兀的砖头土堆,是他双亲的在此中埋。(《元本琵琶记校注》第37出)

4.明代。

“是……的”句式真正大量的使用是从明代开始的。

第二类确认过去的用法除了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责任者、时间、目的外,又出现了强调处所、原因这两种类型。如:

(16)只在本处,离地只有三四十丈,云雨气味,是左近水泊中摄将来的。(《水浒传》第52回)

(17)那老者笑道:“这马是那里偷来的?”(《西游记》第15回)

(18)是我走的慌了,脚后跟只打着脑杓子。(《水浒传》第32回)

(19)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西游记》第14回)

上述四个语例,前两例是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发生的处所,后两例强调的是原因。

我们在《西游记》中发现了一例较特殊的例子:

(20)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的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的老孙。(《西游记》第19回)

这个语例是近代汉语里特有的。张伯江、方梅认为“是……的”结构用来标定对比焦点成分,“但这种格式不能用作标示动词后成分”。[3]也就是说“是……的”结构不能用来强调受事宾语。上述例子我们常说成“他说野猪挑担子,骂的是八戒;多年老石猴,骂的是老孙。”或者说成“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八戒的;多年老石猴,是骂老孙的”这两种形式。总之,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句,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已经找不到这样的说法了。

肯定现在的用法不仅强调某一现实事件,如:

(21)唐兀是有城池的,百姓不能移动。(《元朝秘史》卷14)

(22)谁是识我们的!(《水浒传》第15回)

还出现了对非现实事件肯定的用法,这类句子是说话人根据目前状态对未来状况作出肯定的推测,表明说话人对所叙述事情的肯定态度。如:

(23)就是十万里路,我的头也是疼的。(《西游记》第27回)

5.清代。

“是……的”句式发展到清代已经很完善了,其用法和功能都与现代汉语中没有什么差别。肯定现在和预测将来的用法没什么大的发展。确认过去的用法用于以下七种情况:a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责任者。b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时间。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处所。d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方式。e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原因。f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目的。g强调已发生事件或活动的条件。

二 “是……的”句式三个平面的特征

1.句法特征。

通过对“是……的”句式历时的描述和分类的考察,可以看到第一类确认过去的用法。“是……的”中间主要是谓词性结构,绝对不允许出现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以及副词、助动词等。这类句子“是”字可以省略,但“的”字不可。倪兰在《“是……的”结构话语功能》里认为原因是“人的整体认知能力使听话者根据“的”的确认作用自动地补出焦点标记“是”,而“的”所传达的“已然”意义却是“是”不能包含的”。

第二类肯定现在的用法。“是……的”中间主要是谓词性结构外,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也可以有少量的助词和某些副词。是”和“的”可同时去掉,句义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句子语气变弱,是一般的陈述而已。

第三类预测将来的用法。这是一种根据现实事件对未然事件的推论,表示在将来某一时刻,可能或必然要完成的行为。这类句子中常常出现能愿动词“会、可以、要、能”等,能愿动词表示对这种可能性判断。这类句子“是”、“的”可同时去掉,或者只去掉“是”,句子依然成立。

2.语义特征。

“是……的”句式的主要语义特征是“强调、肯定、确认”。首先语义强度在这三类用法中是不同的:无论是确认过去还是肯定现在,这两类用法是基于现实事件的强调;对将来的预测则是基于非现实事件上的,它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推测,语义强度相对弱些。另外,对过去的确认,因为动作已经完成,所以在时体特征上为“过去时、完成体”;肯定现在的用法则表现为“现在时、现实体”;同理,我们以虚拟的认识为基础时,虽然时间并没有发生,但我们已经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肯定的预测,所以对将来的推测则表现出“将来时、完成体”。

3.语用特征。

通过以上我们对“是……的”句式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此句式的使用条件是:

(1)对事物的静态性质,事物的惯常状态或人们的常识进行判定时,为了强调说明,必须用“是……的”的形式来加重语气,否则句子只是一般的陈述,不能达到引起听话人的注意的目的。

(2)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并且这一事实已成为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已知信息),当我们想用于强调(或突出)动作完成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条件等语义范畴时,必须用此句式。需要说明的是“已经发生或完成”可以是真正已经现实的,也可以说话人主观认为已经实现的。

(3)表示一种虚拟语气,但同时也是一种可能态,是一种根据现实事件对未然事件的推论,表示在将来某一时刻,可能或必然要完成的行为。这类句子中常常出现能愿动词“会、可以、要、能”等,对虚拟事实的估计和推测时,“是……的”结构就突显了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

三 总结

“是……的”句式是我们话语交际中使用很普遍的句式,也是看似简单实则有许多疑问的一种句式。本文梳理了“是……的”句式历时发展,对这一句式的三种用法作了三个平面的简单分析。但对此句式形成的原因及其内部的发展演变还没有作深刻研究,这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考察。

注释

[1]刘敏芝认为这种“底”的性质和结构助词“底”的性质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底”使句子的构造也发生了变化。太田辰夫1987认为这是“同动词句的非逻辑的表达

[2]李纳、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3]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J].中国语文,1995(4).

[2]李纳,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J].中国语文,1998(2).

[3]刘敏芝.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研究[M].语文出版社,2008.

[4]吕必松.关于“是……的”结构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4).

[5]木村英树.“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字的功能扩展[J].中国语文,2003(4).

[6]倪兰.“是……的”的结构话语功能[J].语文学刊,2002(3).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商务印书馆,1985.

[8]王光金.过去完成体标记“的”在对话体中的使用条件[J].语言研究,2003(12).

[9]熊仲儒.“是……的”的构件分析[J].中国语文,2007(4)

[10]赵克诚.近代汉语语法[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

[11]赵淑华.关于“是……的”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1).

[12]张和友.聚焦式“是”字句的句法、语义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13]祝东平.“的”用于已然动作的条件[J].汉语学习,2007(4).

On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rase“Shi……De”

Han Yu

The Chinese phraes“shi……de”can be often found in an emphatic sentence.We review this sentence from the view of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its uses.The Sentence emerged in the Song and Jin Dynasties,and had not developed completely until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when its usage was found to be the same as the modern Chinese.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entence from its syntax,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dimension.

Chinese phrase“shi……de”;diachronic development;three dimension

H14

A

1672-6758(2011)10-0122-3

韩昱,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研究方向:近代汉语。邮政编码:730070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学术科研资助金资助课题项目《“是……的”句式的历时研究”》的课题文章

Class No.:H1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句式用法语义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语言与语义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特殊句式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撞车”、“撞衫”及其流行中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