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女性意识的重组与超越浅议
——毕淑敏散文中的女性理想
徐珊珊
毕淑敏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界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及作为一名成功女性的经验,用散文顽强地营造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给读者以“心灵鸡汤”式的滋养。
毕淑敏;散文;女性理想
毕淑敏是新时期以来我国一位重要的女性散文家,她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为中国散文界增添了一缕清新的空气。她的散文世界,虽然没有“胡马北风”式的壮志豪情,更多的却是女性的坚韧与不屈;看不到“小女人散文”里的柔情蜜意,却满溢着女人独有的生活智慧。每当走进毕淑敏的散文世界,不得不由衷地慨叹她作为一名女性,笔下怎能一如既往地闪烁着理性、智慧之光?医生、心理咨询师、作家,三重身份锻就了她如鹰隼般敏锐的视角;而思考,则是她成就智慧的重要因素。在她的笔下,看似平常的生活点滴也可成为一门独特的“毕氏哲学”。
当代作家王蒙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1],这也与毕淑敏的职业经历有关:17岁在西藏阿里地区当兵,由卫生员成长为一名军医。在那片广袤而神奇的高原上,她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当时正值“文革”,西藏让她远离那场政治浩劫,同时也奠定了她日后作品纯净、健康的基础。回到北京后她又学了心理学,成功转型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并写出了不少“心灵处方”式的散文。在她谈到为何弃医从文时,她说“说实话我不喜欢当医生,因为医生看到的永远是愁眉苦脸,每天一开门看到的不是捂着肚子就是一瘸一拐的人,从没有谁快快乐乐地来看病的,我当时想当医生很倒霉。但组织这么分配的只好做下去。而12年后我从西藏回到北京,我在一个铜厂的卫生所继续当医生。我感到人们并不真正了解西藏,那里的一切都太遥远了,可是我真的不甘心让那些我亲眼所见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轻易被山风吹散,我就想一定要记下来。现在看来那种冲动也是一种本能吧。”[2]中国文人自现代起就有着“弃医从文”的传统,鲁迅,郭沫若,冰心……从医所挽救的生命是有限的,从文则可以拯救无限人的精神世界。若说鲁迅先生是医治国民劣根性的圣人,那么毕淑敏则是为当下,尤其是为女性心理开处方的贤者。
翻开“毕氏哲学”,毕淑敏用一贯的女性视角观察社会,审视生活,用女性特有的敏锐与细腻品味情感,并坚持不懈地编织着自己严谨的思维理念。作为女性,要接受社会的挑剔,生活的苛待,《女人什么时候开始享受》就描绘了一幅忧郁而凄凉的女人一生都在热望享受,却屡屡与享受失之交臂的图画。在文章的最后,她大声呼吁:“善良的女人们,请从这一分钟开始,享受生活。”[3]女人是弱者,这样的局面是千百年来封建枷锁留下的阴影,这样的阴影在女性的心中刻下了累累伤痕,甚至许多女性开始自怨自艾,抱怨命运竟然如此不公。这时,毕淑敏跳出来,昂起头,响亮地向所有人宣布——《我很重要》:“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4]梁漱溟先生早就指出,“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5]因此,当“我很重要”这个口号从女性作家笔下喊出的同时,其作为一名女性的自信与自豪可见一斑。事实也是如此,毕淑敏的散文中,到处充盈着成功女性自强、自立、自豪的感情。《我爱我的性别》宛若一声呐喊,惊醒世间的女人,告诉她们,“女性,这一神圣的性别,和男性具有同样的思索与行动的能力。因此,她是平等和光荣的。她所具有繁衍哺育后代的结构和职责,更使她辛劳和伟大。”[6]长久以来,中国的女性意识被其父权机制所遮蔽,女性往往是消极、被动的同义词,而毕淑敏在她的散文中坚持不懈地为女性意识摇旗呐喊:《致不美丽的女孩子》《素面朝天》教女人以自信;《去学女儿拳》《致被强暴的女人》鼓励女人要学会自强;《我所喜爱的女性》《寻觅优秀的女人》则让女人们知道应该怎样去完善自己,从而因为自己是一名女性而自豪。她用散文顽强地营造着自己理想的世界:女性应该走出生存困境,追求人格尊严。如她在《问女应几佳?》中所期待的那样:“给女性以光明,给性别以平等,给社会以公正,给明天以祝福。”[6]
毕淑敏还是有着明确的爱憎与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偶尔,她对现实有些小不满,但她没有把散文当做宣泄情绪的工具,而是积极调动智慧来应对这些不满。在她的文学世界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她用自己的努力去向所有人闪耀着她智慧和道德的光辉,号召人们依靠个人的力量去完善他们各自所生活的世界。在她的“毕氏哲学”里,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潜在主题,那就是“爱、幸福、生活”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毕淑敏生活在平常人中间,她的散文世界所展示的也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7],她的散文多是从生活中信手采撷的一颗颗珍珠,个个光洁饱满,晶莹通透。如《暴雨筛》《平安扣》《女孩,请与我同行》《呵护心灵》……每一颗读来都让人似曾相识,感触良多。
作为女性,婚姻、家庭在生活中所占比重不轻,毕淑敏的散文作品题材大多与之相关。对待婚姻,她在《结婚约等于》里提醒人们:“婚姻并不仅仅是快乐,是节日,是两情相悦,是生死与共。它还是考验,是煎熬,是一种熟悉生活的破坏和一种崭新模式的建立,是包含着智慧勇气人格意志的双方重新组合。”[8]在婚姻生活中,她还看到《婚姻有漏》:“一个有漏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结实的。当所有的情感都漏光的那一天,婚姻就瘪了。”最后她总结道,“婚姻无漏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因为有了爱,才会长出茁壮的忍耐。忍耐磨砺着爱的光洁,使它在坚硬的同时润泽而美丽。”[8]毕淑敏散文之所以能够充满爱,与她的生活经历分不开。她出生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孝顺父母,呵护弟妹,结婚后与丈夫恩爱融洽,在家里备受儿子的爱戴,这样的生活让毕淑敏心中充满爱,在作品中宣扬爱。正如她自己所说:“爱是需要学习,需要钻研,需要切磋,需要反复实践,需要考验,需要总结经验,需要批评帮助,需要阅读,需要讨论,需要提高,需要领悟——总之,需要一切手段的打磨和精耕细作的艺术。”[9]
读她的散文,不用刻意提醒,也能看得出她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所具有的一眼洞穿人们内心的强大能力。在人们的幸福感指数普遍低下的今天,毕淑敏用《提醒幸福》唤醒了一直生活在混沌中的人们:“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因为“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拣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他。”见过幸福却不曾拥有幸福,乃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4]她用《幸福盲》启示大家“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3]毕淑敏用温婉柔和的语言,真切灼烈的感情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女性理想世界的场景——充满爱与幸福的生活。爱,是女人跳动不息的脉搏;幸福,是女人奔腾不止的血液。毕淑敏散文中透露出的女性理想清晰可见:女性本应该在充满着爱与幸福中生活。
在表达方式上,女性擅长的形象思维在毕淑敏散文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利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幻化成具体艺术形象来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以达到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最终目的。例如她说语言“是一种比玉石还要坚硬比煤渣还要普通比豆腐还要软比草莓还要新鲜的材料”[10](《回答海浪》);说结婚“约等于一次必将穿越风暴的航行。当新船驶离港口的时候,两个水手要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光明最昂扬的状态,镇静地眺望远方,携手向前”[8](《结婚约等于》);在鼓励女人要自强时说“强暴是发生于刹那的地震,我们需要久久地修复。但女性生命的绿色,必将覆盖惨淡的废墟。”[6](《致被强暴的女人》)用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比单纯的说理更有效,更容易达到作者与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为了写作,毕淑敏认真地攻读了中文系与心理学,但是医生出身的她在散文语言方面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散文语言像医生开的处方一般干净利落,用平常、质朴的文字向人们传达她的理想。她的散文不同于同时期的很多女性散文家,读舒婷散文可以明显感到舒婷诗人气质对其散文语言的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诗意诗情。而读毕淑敏的散文,听她谆谆善诱,却给人以如话家常的感觉。
毕淑敏是一位高产作家,几乎每年都有大部头作品问世。期待着她继续为女性打造理想世界,为世人建筑“精神的小屋”!
[1]王蒙.作家——医生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序言)[M].四川: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
[2]李冰.毕淑敏:弃医从文写心灵[N].深圳特区报,2009-07-03.
[3]毕淑敏.心灵处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毕淑敏.我很重要——毕淑敏哲理散文精选[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25-41.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259.
[6]毕淑敏.人生真实[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41-257.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60.
[8]毕淑敏.心灵百合[M].求真出版社,2010:140-167.
[9]毕淑敏.爱怕什么[M].黑龙江:华夏出版社,2000:78.
[10]毕淑敏.我的故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82.
Reconstruc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Female Consciousness——the Female Ideal Reflected in BiShumin’s Prose
Xu Shanshan
BiShum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s since the New Period in the literary world in China.Through her rich and successful female writer experience,she is struggling over building her ideal world by writing prose.At the same time,her prose are nurturing many readers in the world.
Bi Shummin;prose;female ideal
I206.7
A
1672-6758( 2011) 10-0115-2
徐珊珊,在读硕士,延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9级,陕西·延安。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邮政编码:716000
Class No.:I206.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