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婧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张文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校园网络文化给德育的对象、工作者、内容、方式方法带来挑战的分析,进而寻求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德育;校园网络文化;挑战;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覆盖了全球,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2011年1月 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4.3%。20-29岁网络用户占29.8%,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网名占23.2%。[1]可见,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正如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两面性一样,校园网络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高校要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给德育带来的挑战,以寻求加强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措施。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所谓网络文化,“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全球信息资源创新与共享的文化,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础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2]“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3]据此,“校园网络文化是指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媒体,以校园网为依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和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和”。[4]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关键是了解和把握其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挑战和考验.
1.校园网络文化给德育对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德育对象是德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没有教育对象的参与,德育者提升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水平的任务就无法完成。因而,校园网络文化对德育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教育对象方面:第一,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倾斜。例如: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渗透,面对网上比隐形轰炸机更加可怕的文化霸权,大学生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长期接触网络,很容易被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影响,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使价值观产生倾斜。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铸造。网络交往具有广泛性、间接性、隐蔽性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他们不一定有兴趣与身边的老师、同学交流。但他们却可能以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与他人进行交流。尤其当现实未能使其满足或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时,他们就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寻求慰藉和自我实现的满足。长期下去则可能导致大学生习惯于在网上寻找完美的人格,而不愿面对现实,进而影响到其完美人格的铸造。第三,容易弱化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参考资料铺天盖地。部分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对这些学习资料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然后通过简单的改头换面、略加包装就转换为自己的文章,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2.校园网络文化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作为德育过程中另一个“人”的因素,德育者是德育的主体。没有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在发展过程中就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激励,也就难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校园网络文化对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德育者的素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德育者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多的是促进教育对象发展的帮助者、启发者。因而,在德育过程中,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外,在其知识素质方面,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和鉴别。另一方面,德育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网络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信息海洋,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的知识,这就改变了以往大部分知识要靠老师传授的单一模式,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挑战。
3.校园网络文化给德育内容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德育内容是德育系统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德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使高校德育在内容上,面临更加复杂、艰巨的问题。其副产品如因终日沉迷网络而导致的“网络成瘾”“网络道德缺失”“学术道德失范”等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网络文化具有相对的自由性和独立性,这对于崇尚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是极具有诱惑性的。如果他们难以控制自己欲望,沉溺网络难以自拔就可能造成网络成瘾。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将“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归入正途,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网络文化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也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利用网络偷窃他人邮件、盗取他人QQ号码,,从网上下载论文,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等,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如何加强德育,因势利导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法制观等教育,而且要抓紧进行信息鉴别能力、网络道德、网络行为教育、法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4.校园网络文化给德育方式方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德育方式方法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纽带,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的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方式方法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网络文化出现之前,受教育者通常是处在封闭的环境接受灌输,教育资源主要来自教育者,因而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一的强制灌输教育方式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但在校园网络文化出现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资源庞杂多样、受教育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性、表达形式形象生动等方面的变化使得传统的说教为主的强制灌输方式很难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一张嘴、一张纸、一支笔”的课堂教育方式对学生已经很难有吸引力,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显然,网络文化的发展要求德育方式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符合不断发展着的德育实践的需要。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能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能解决方法的问题,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立足于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德育带来的挑战,以寻求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1.努力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
大学生大部分处于18—22岁的年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差。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网络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其正确分析和辨别信息,提高应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引导为主、教育为辅的方式,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品德形成规律,通过校园网上一些生动的事例和规章制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树立坚固的精神防线。再次,可以通过感官刺激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充分发挥其感官特长,增强大学生的认识和改造事物的能力,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奠定基础。最后,要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说到底,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高校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方式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的热情,激发其创造力。
2.加大对德育者的潜能和素质的开发,建设网络德育队伍。
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艰巨。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批专兼结合、技术过硬、思想政治素质高的德育队伍。第一,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相关的学科知识,真正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多向拓展。第二,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乐教爱教,发扬烛光奉献的精神,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进而自觉抵制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第三,要提高德育工作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单位领导要积极创建条件,建立培训制度,举办网络知识讲座,提供学习、交流、考察等机会,使德育工作者能够把握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加强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要建立激励制度,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德育活动中。高校应鼓励德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学和研究,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使网络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有特色的德育网站,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好其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进而改变以往高校网络德育“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尝试用网络教学方式取代现有的部分“两课”教学方式。从强灌输、被动吸收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思维、自我要求和自觉学习的主动吸收,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增设休闲娱乐频道。学生可以在浏览形势政策和理论教育信息之余,听音乐、看电影,从而增加学生访问网站的兴趣。比如,可以放置一些爱国主义和反映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新优秀影视剧,使学生在观赏的同时,也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的洗礼。第三,开辟校长、书记接待室。请校领导定期走进“聊天室”与同学交谈,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较为真实的信息和思想动态。第四,开展网上调查,以更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思想状况。最后,营建开放自由负责的交流空间,讨论热点话题。这不仅可以掌握大学生对当前热点所持有的态度,还可以使其得到合理的情感宣泄,并及时进行教育。
4.建立良好的网上网外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保证德育的实效性和长期性。
德育工作是一项实际操作性较高的工作,当前只有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所采取有效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网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网外有针对性性的解决问题,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德育最终呈现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由难变易的良性循环态势,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进一步做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才能迎接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对传统德育的挑战。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
[2]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2.
[3]杨亿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3.
[4]王凤娟.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Challenges to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Environment
Zhang Wenj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et has become one of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obtai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task under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paper trie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the goral of moral education,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mor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campus network culture;challenges;countermeasure
G641
A
1672-6758(2011)10-0018-2
张文婧,在读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邮政编码:541006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