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在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应用

2011-04-07 13:46闫琳琳
关键词:连贯目的论原文

闫琳琳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西安 710129)

目的论在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应用

闫琳琳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西安 710129)

德国翻译功能派代表人物之一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广泛应用于实用文体翻译。作为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创新,目的论为实用文体,如旅游宣传资料等的翻译策略研究打开了新视角。该理论注重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目的论三大法则为指导,以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互译为中心,分析其功能及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实现方式,探讨旅游宣传资料的具体翻译策略,以期指导相应的翻译实践,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目的论;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三大法则;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一种创收的重要渠道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发展国际化旅游意义重大,相应的,高质量的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也显得日益重要。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大都是有关文学翻译的,它们追求原文本与目标文本的对等;相比之下,有关实用性文体,如旅游宣传资料等的翻译理论却跟不上实践的需求,翻译质量也参差不齐。由于英汉语间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该类文本为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并不追求译文与原文的一一对等,而注重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阅读需求。因此,问题就由此产生——传统翻译理论不适合指导实用性文本翻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目的论便应时、应需而生,并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之一Hans J.Vermeer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翻译策略必须由翻译目的决定[1]。而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目标语读者特定的文化、知识、期望以及交际要求。可见,目的论内容与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要求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目的论角度探索旅游宣传资料这一实用文体的翻译策略。

一、目的论对旅游指南翻译的启示

(1)翻译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是德国翻译学者Hans J.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在《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作者用希腊语中的单词“Skopos”来指“目的”,指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2]。因此他将该理论命名为“目的论”。翻译目的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和目的为标准,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针对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评价一个译文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正如功能派的另一位代表人Nord所指出的:“篇章被接受与否取决于接受一方的个体对篇章的各种期望,它们由接受者所处的情境、社会背景、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交际需求决定。”[3]换言之,一篇译文是否成功,取决于目标读者是否在所处情景中理解译文[4]。

任何翻译都有其特定的受众。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可能并不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因此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原文的忠实,而是译文预期目的的实现程度。翻译就意味着在目标语环境中为目标语读者创造出符合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符合目标语读者审美习惯的目标文本。旅游宣传资料的目标受众是旅游者,因此译者应把自己放在英语旅游资料阅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信息、吸引和劝说功能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预期的吸引游客的目的。

目的论包括三个法则,分别是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来源于行为理论,指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整个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目的可以随着接受者变化而改变,接受者可看作译文读者。该法则是目的论的最高法则,其他两个法则都服从于它。连贯法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语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该法则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三大法则中目的法则为翻译过程的第一法则,连贯法则次之,忠实法再次之,后两者都要服从于目的法则,并在必要时牺牲之,以保证目的法则得以实现。篇内连贯法则可看作衡量译文是否达到目的或成功的标尺,在译文本身无法说明其目的是否体现的情况下,可借助外国读者考察语内连贯,而借助熟悉中英文的读者考察语际连贯。

(2)旅游宣传资料翻译。旅游宣传资料是典型的召唤型文本,具有两大功能——传递信息和吸引游客。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英汉语读者在阅读、领悟以及对文本的接受度上存在差异。旅游宣传资料同产品广告的功能相似,以吸引、招揽客户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译者必须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领悟能力,尽量使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旅游宣传资料翻译追求的并非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对等,而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的信息、功能对等,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可以看出,目的论内容与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要求不谋而合,二者紧密相连。为实现旅游宣传翻译的“召唤”功能,翻译时必须对原文进行恰当处理,以适应目标语语境。目的论明确表示,“评价译文的参考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在目标语文化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目的论为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二、目的论三大法则对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指导

(1)目的法则。目的法则认为,一篇翻译文本应在其被使用的环境中,完全按使用者的要求发挥作用,也就是“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以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为例,本文认为,该类文本的翻译应推动旅游业发展,即“在被使用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完全按使用者的意愿要求发挥作用”是指翻译行为必须遵从翻译发起人 (比如旅游局)的要求,以迎合游客的审美情趣,最大限度吸引游览者。

英汉语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必须对两种文化都相当熟悉,并保持高度警惕,掌握好译文的分寸,避免出现一些冒犯性的表达,以免违背“吸引游客”这一翻译目的。下面有关“昭陵六骏”的一段文字介绍证明了这一点:

例1:“……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征战时骑过的六匹骏马,在修建昭陵时诏令雕刻的。……其中‘飒露紫’与‘拳毛騧’二匹骏马1914年被美国人毕士博盗走,现存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译文如下:

The six stone horses were sculpted when the Zhaoling Mausoleum was built by the order of Emperor Li Shimin in memory of the six horses which served him in wars.Two of them,known as“Saluzi”and“Quanmaogua”were stolen by an American in 1914.They are now kep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hiladelphia[5].

假想游客恰巧是美国人,当读到如下文字“stolen by an American”时,很有可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再有旅游的兴致。游客可能会认为这些讲解词“污蔑”了其国家形象。这样的译文在目的语读者心中会产生负面影响,不但不能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旅游兴趣。译文再忠实于原文,又有什么用呢?

根据目的法则—— “完全按译文使用者的意愿要求发挥功能”,则以上的翻译无法很好地实现吸引游客的目的。那么如何改进呢?按照目的论要求,可以尝试如下处理:

“……Two of the original stone horses are on display in a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four that are on display in the museum here were damaged during an attempt by a private collector to have them shipped to the United States.This was the period before 1949 when some great art treasures were stolen from China.”

在这段说明中,译者按照目的法则要求,没有指名道姓地说谁“偷”了这两个石刻珍品,但同时也花心思 (下划线部分)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作了交代。这一中立性的译文表达既让外国游客信服,又不触犯其民族感情。由此可见,避免使用敏感性词汇有助于实现目的法则要求。

(2)连贯法则。旅游指南翻译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被游客所理解,这就是连贯法则。该法则要求译文不能含有任何目标语读者,即外国游客感到陌生的表达,译文必须通俗易懂。

外国游客成长的文化环境与中国游客不同,因此,当原语中出现一些文化涵义丰富的词汇及表达时,译者必须使用一些诸如解释之类的翻译技巧,来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意思。

例2:北京的腿,西安的嘴,桂林的山和水。

译文 1:Beijing’s leg,Xi’an’s mouth,and Guilin’s mountain and water.

译文2:In Beijing,there are so many places to see that the tourist guide has to walk a lot;in Xi’an,there are so many histories to tell that he has to talk a lot;in Guilin,he does not have to talk or walk a lot,because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attractive enough for the travelers themselves to see and enjoy[6]3.

译文1对于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毫无意义,没有表达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译文2按照文内连贯法则,对原文进行了解释,向游客传达了这一表达背后的文化知识,使其更易被理解。这样的文本就容易调动游客的旅游兴致,也正好实现旅游指南翻译的目的。因此,充分考虑外国游客这些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对实现文内连贯法则是至关重要的。

(3)忠实法则。按照目的论要求,译者还需要遵守“忠实法则”,译文应与原文保持连贯一致。

例3:该旅馆位于“十里蛙声不断,九溪曲流潺潺”的好地方。

译文:This is a really comfortable hotel endowed with poetic environment[7].

在中国人眼里,“蛙声”和“潺潺溪流”通常暗指令人向往的幽静的田园风光。然而,在外国游客眼里,“croaking of frogs”和“babbling of streams”是噪声。他们会认为在如此不安静的地方叫人如何休息得好?因此,如果译者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图,在翻译时就会省去“croaking of frogs”和“babbling of streams”,以免歪曲原文意思,导致“驱走”而非“吸引”游客,无法实现原文预期功能。

因此,在翻译中,牢记原文作者的意图,才能使译文与其保持“文际连贯”,忠实传达其意义。

三、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

为实现旅游宣传资料的“召唤型”交际功能,成功吸引游客,译者必须采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知识、审美情趣和期望。译文应符合目的语的写作惯例和文体特征。为达到这些要求,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以下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增补法、省略法、解释法、改译法、类比法。

(1)增补法。第一,修辞性增补。英语直观通达,简明客观;而汉语常用四字成语,委婉煽情。因此,英译汉时,译者可以采用修辞性增补的方法,将客观、描述性的英语表达转换成四字汉语成语,以增强目标文本的生动美感和对游客的吸引力。

例4: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the Teton Range is a spectacular sight.Enhanced by glacier,deep canyons,snowfields and lakes,the range shoots up suddenly,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

译文1:洛基山山脉中最年轻的特顿山脉景色壮观,在冰川、深谷、雪地、湖泊的衬托下,它突兀而起,四周悬崖峭壁。

译文2:虽为落基山脉中的小字辈,特顿山脉却气宇不凡,它拔地而起,绝壁凌空,冰川映雪地,高峡出平湖,景色蔚为壮观[8]。

原文本是一篇简洁的描述性文字,旨在传递信息。按照同样的表达模式,译文1对汉语受众来说,读起来相当乏味。相比之下,译文2采用诸如“器宇不凡”、“绝壁凌空”之类的四字词句,以及“映”、“出”等有韵味的汉字,巧妙、有效地迎合了汉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译文2无疑更好地实现了召唤、吸引游客的目的。

第二,解释性增补。该增补法可用于富含文化信息的文本,对原文中包含的特有文化信息背景加以解释,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译文。正如文际连贯法则所述,可达到吸引目的语游客的目的。

例5: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旁证着建筑长城付出了巨大代价——除了钱币,还有众多建筑者的躯体。

译文:The legend that the Great Wall was collapsed by the cry of Lady Mengjiang whose husband d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llis an evidence showing that the price of building this wonder of the world was not only money,but also the lives of numerous constructors[7].

下加画线的增补部分帮助那些不了解中国“孟姜女哭长城”这一故事的外国游客懂得了长城的文化背景,而且该故事增强了长城的传奇色彩,可以更好地调动游客的游览兴致,这正是旅游指南的目的。

(2)省略法。与增补法相反,译者在翻译中有时需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表达,以使所译信息对目标游客来说清楚达意。

例6:在我国最早的典籍中,即有关于这条河的记载。《尚书·禹贡》:“漆沮既从,沣水攸风”,《诗经·大雅》:“沣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沣水在远古就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译文:Records about this river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 which prove that the Feng River has been well-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5].

该例中,对有关河的历史记载典籍的引用无非是为了证明沣河的悠久历史;然而,这些古汉语对汉语读者来说已经相当晦涩了,更不用说不懂汉语的外国游客,将其译出只能是“画蛇添足”。因此,为实现原文本的吸引、召唤功能,这些古汉语应当省去不译,只表达出“沣河历史悠久”这一直白、客观的信息即可。这里,省略法符合了目的法则与文内连贯法则的要求。

(3)解释法。解释法指的是解释原文中一些特定表达的意思,其目的在于使目标文本更生动形象,更易于理解。

例7: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

译文: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leaves.

译文对“端午节 (龙舟节)”和“粽子”进行了解释,弥补了中英文之间的词汇空缺,尤其是对“粽子”的解释非常生动形象。

(4)改译法。汉语中可以出现独立成分,而英语句法紧密连贯;因此,翻译时,译者常常需要重新组织原文本的段落与句子结构,以适应英文写作习惯。

例8: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译文: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s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9].

英文译本打破了原文的句子顺序,重新排列组合后,被改译成两个逻辑清晰、句法紧密的句子。改后的句子省去了诸如“金”、“银”、“紫”等不必要的形容词,只将关键信息压缩成一个清晰、直白、易懂的短语如“Osmanthus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这样的旅游指南文本简明、紧凑,对外国游客来说清楚易懂。

(5)类比法。类比法指的是用目的语中相似的表达式来翻译原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以缩短文化差距,拉近文化距离,增强文化交流。

例9: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心。

译文:Honored as a smaller Mecca,Yinchuan,the ca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central Ningxia Province[10].

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也是世界伊斯兰教教徒的精神中心,将银川类比为麦加,能够使西方游客清楚地意识到银川在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地位。

类比法使翻译清晰易懂,正好符合文际连贯法则要求。通过将目的语读者置身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刻、更全面、更有效地理解异国文化,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 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2nd edition)[M].New York:Rodopi B.V,2005.

[4]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5.

[5]姚宝荣,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98(5):29.

[6]顾维勇.实用文体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85.

[7]林晓琴.功能理论在旅游宣传材料汉英翻译中的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8-139.

[8]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37.

[9]林玉华.从目的论看旅游资料汉译英[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4):41-45.

[10]马玉红.从目的论看旅游资料翻译[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106-109.

Employment of Skopostheori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YAN Lin-lin

(The Humanities and the College of Law,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China)

Skopostheorie is put forward by Vermeer who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and has been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practical translation.As a break with the tranditional idea of equivalence and important theoretical creation of translation,skopostheorie has open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ractical texts,such as tourist materials.It emphasizes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ed texts in the target culture,and strengthens that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raditional strategies.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y and guided by the three rules of skopostheori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analyses their functions and discusses different means of realizing these func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hen the paper explores f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theorie,aiming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t materials translation and promoting the farthe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kopostheorie;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three rules;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9

A

1673-9779(2011)04-0462-05

2011-03-14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计划科项目 (RW200723)。

闫琳琳 (1987-),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E-mail:vanyan643@mail.nwpu.edu.cn

[责任编辑 王晓雪]

猜你喜欢
连贯目的论原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目的论视角下的高校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性翻译策略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