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姣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苏轼涉梦诗词探析
刘丽姣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在苏轼2 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苏轼;梦;诗词
梦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它以特有的气息为众多文人所钟爱,像庄子的“梦”、《离骚》中的“梦”,魏晋志人志怪小说中的“梦”、唐代传奇中的“梦”、元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清代《红楼梦》等等。在众多写梦的古代文人中,苏轼算一个大家。在他2 000多首诗中,含“梦”字的有292首,在其356首词中,出现“梦”字的有60首,加起来达352首之多,数量相当可观。那么,苏轼这352首涉梦诗词究竟展现了些什么内容,他又为什么会大量写梦呢?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作一些分析探讨。
通读苏轼这352首涉梦诗词,笔者发现这些诗词所指意思有很多,除了记录他睡中所作之真梦和意有所指的喻梦之外,还有的指地点云梦泽、典故中之梦、一般睡眠,还有记录他人的梦,这些梦大多没什么重要含义,我们暂且不予讨论。在这里我们只采用涉及苏轼所作之真梦和意有所指之喻梦的诗词。傅正谷在其著作《中国梦文学史》的总论中将古代梦文学的表现形式归纳为记梦之作、梦中之作、梦喻之作三类[1],由于记梦之作和梦中之作皆与真实存在过的梦境有关,我们不妨将此两类归入“真梦诗词”,将“梦喻之作”归作“喻梦诗词”,以从内容上来探讨苏轼的这些涉梦诗词。
(一)真梦诗词是作者对自己有过的各种梦境的真实记录
在这些诗词中,作者似乎可以与神相通,与天意会,顿悟天理。如《赠写御容妙善师》有句云“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苏轼认为皇帝的天容玉色无人能画得出,只有在睡梦中因为有神传授才得以拥有此画技,而这画技“觉来信手笔已忘”,一旦醒来便不复存在,因为醒来便不再能与神相会。《山光寺回次芝上人韵》表达了一样的意思,“闹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在黄昏时与朋友游玩饮酒作乐,醉态中能入真境,“发天藏”,顿晓天机,醒来却达不到梦中状态,梦中所得之诗句早已随风飘逝,只闻到风中弥漫的草木香。类似的还有《书林逋诗后》“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苏轼很是欣赏林逋,羡慕他“梅妻鹤子”不慕荣利的恬适生活,甚至觉得林逋生活之处的佣儿贩妇也超凡脱俗不同凡响,赞赏之情如此之深,以致之前虽不相识却能于睡眠中梦见他,还能细致说出林逋外表“瞳子瞭然光可烛”,他认为这是只在与神际会的梦魂中才会有的美事。这也是梦之神秘之处。
真梦诗词还记录了苏轼在梦中可以灵魂出窍,预知某些未来之事。《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今年果起故将军,幽梦清诗信有神。”诗首句的“果”字,说明之前作者肯定说过乔太傅将被启用之类的话,而苏轼之前确实做过一首《铁沟行赠乔太傅》,诗末二联云“老去同君两憔悴,犯夜醉归人不避。明年定起故将军,未肯先诛霸陵尉”,“故此云‘果’,(施注)”[2]2833。现在苏轼 “幽梦清诗” 又一次梦中有诗表示乔太傅将被再起用之意,且于现实中已然应验,故曰“信有神”,冥冥中似乎有神以某种不易觉察的方式告知一般。《杭州故人信至齐安》也显示了梦的此种不可思议,“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王注子仁曰‘先生《答陈师仲书》云:轼于钱塘人,有何恩意,而其人至今见念,轼亦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谓前缘者’”[2]1091。杭州人不忘苏轼,苏轼亦常梦至杭州,昨晚梦境又再次重现,更巧的是,第二天清早便收到来自杭州友人的信和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西庵茶等礼物,苏轼觉得又是“梦魂去”灵魂出窍的结果。在《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振泽,雪浪横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盖实梦也。昨日又梦伯固手持乳香婴儿示予,觉而思之,盖南华赐物也。岂复与伯固相见于此耶?今得来书,知已在南华相待数日矣。感叹不已,故先寄此诗》《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一诗一词中,我们也可看出苏轼认为潜意识的梦中可以预知现实生活中还未发生之事,好像人真的有第六感似的,而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无法用常理解释,但就是知道。这也是梦之神奇之处。
真梦诗词也记录了苏轼在梦中的某些心理感受。《宿九仙山》“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玉室金堂馀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梦至一世外桃源,岩石之间倍感冷气逼人,当此之际被老僧唤起夜半赏月,见到的却是山峰相接之间涌现的“冰轮”,感觉连月亮都是那么的冰冷。这是梦中之冷。《永遇乐(明月如霜)》(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醉落魄(轻云微月)》(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两首词一个“寂寞无人见”一个“觉来幽梦无人说”,可见寂寞之深失落之重。而《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诉说的则是梦中之悲伤与哀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与妻子王弗生死相隔已十年,在梦中妻子生前的一言一行历历在目,仿佛从未离开过。但现实中自己却已是满面灰尘两鬓苍苍的外放之人,与十年前有你相伴的春风得意于京城之岁月里的我已是判若两人,我们纵使再相逢也许你也认不出我来了。梦中面对生前亦妻亦友的深爱之人,也只是相对无言,泪流千行,其间之艰辛与疲惫难以言表。思妻之悲与人生之累,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沧桑!这是梦的自知之处。
另有《石芝并引》诗“空堂明月清且新,幽人睡息来初匀。了然非梦亦非觉,有人夜呼祁孔宾。披衣相従到何许,朱栏碧井开琼户。忽惊石上堆龙蛇,玉芝紫笋生无数。锵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主人相顾一抚掌,满堂坐客皆卢胡。亦知洞府嘲轻脱,终胜嵇康羡王烈。神山一合五百年,风吹石髓坚如铁”(引文为“元丰三年五月十一日癸酉,夜梦游何人家,开堂西门有小园古井,井上皆苍石,石上生紫藤如龙蛇,枝叶如赤箭。主人言,此石芝也。余率尔折食一枝,众皆惊笑,其味如鸡苏而甘,明日作此诗。” )说的则是自己在梦中的一种状态“了然非梦亦非觉”,在这种状态中,苏轼似乎半睡半醒,意识也是半清醒半模糊,在做梦时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然后就觉得梦中一切就像是真实发生过一般。有的时候,梦与人生,假亦真,真亦假,真真假假难以辨清。后面要讨论的喻梦诗词很多也表达出这一感受。这是梦之虚幻性与真实性的结合之处。
真梦诗词(或诗句)有一些是苏轼于梦中创作的,且这类诗词的数量还不少。如《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有如彩樵人,入洞听琴筑。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南园是苏轼与弟弟考完制策之后与父亲苏洵在京师宜秋门内买的住宅,作此诗时,苏辙随父亲居于园内,苏轼在凤翔府任内。苏辙便寄《赋园中所有十首》给苏轼描绘南园内的景观,苏轼收到后就作了这《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实只有10首即前9首和第11首是和苏辙的诗,第10首是苏轼在作完第9首后于睡眠中梦见与其弟游南山,弟弟示之新诗数10首(因为是苏轼所作之梦,诗当然也就是苏轼作的了,只是梦中托由苏辙说出而已),苏轼都非常喜欢,但醒后只记得“蟋蟀悲秋菊”一句,于是作了这第10首诗以发挥此句。类似情形的还有《记梦回文二首并叙》,其叙“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中说明又是因为醒后记得梦中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从而写下2首回文诗。另《十一月九日,夜梦与人论神仙道术,因作一诗八句。既觉,颇记其语,录呈子由弟。后四句不甚明了,今足成之耳》、《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2首单从诗题即可看出也是为了成梦中之句而做诗。当然,也有记得梦中作的整首诗醒后记录下来的,如《金山梦中作》《破琴诗并叙》《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绝,录示民师》《梦中作寄朱行中》。苏轼特意记录了如此多的梦中所作诗与诗句,可见其是很喜欢梦中所作的诗的。也许是梦中诗句本天成,觉得潜意识里作的诗是为神授,这应该算是自然的最高境况了,而苏轼一直崇尚“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3]323(《南行前集序》)的创作理念,非常强调创作之“自然”,故对梦中诗句的喜爱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是梦的创造性。
(二)喻梦诗词在苏轼涉梦诗词中占很大一部分,这部分诗词中的“梦”并非实指,而是以梦为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触,表达他对生命的体验及人生的思考
读这部分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透露出浓烈的“人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苏轼喻梦诗词中的这种如梦意识,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今天的眼光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感到似有还无的古今如梦;一种是以跳出人间的一种开阔眼光看自己和周遭人等的所为,感到恍惚虚无,一切现实的意义都变得微不足道的劳生如梦。而且我们可以说,古今如梦是劳生如梦长度上的延伸。要体会古今如梦,我们先看《永遇乐(明月如霜)》(诗句见上文)。在一个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的夜晚,苏轼醒来行遍小园,看到的是佳人不再、楼门紧锁的燕子楼,不禁觉得从古至今都只是一个梦,这个梦以前不曾醒来,今后仍将继续,中间变化的只是往日的欢声笑语成了今日的忧愁怨恨。再看《念奴娇(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站在历史的江边,曾经有多少豪杰在此谈笑风生,最是那雄姿英发的儒雅周郎,曾是那么的器宇不凡,如今他们都哪去了呢?随滚滚东去长江水逝去的,不仅是昨天,同样还有今天。我们以今视古,他们一个是燕子楼中深情的佳人,一个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的豪俊,然而无论是绝代的爱情还是惊世的功业,都只是烂漫一时,到最后,都不得不被时间的流水静悄悄地带走,而空留给后人想象的碎片。以后视今,一如以今视古:“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并由古今如梦推知到劳生如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东坡从个人体验和历史事件里真切体悟出了“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其一》) 的道理。
第二种劳生如梦更是在诗词中反复出现,表现为两种形式,一为世事如梦,一为时间如梦。在苏轼那里,聚散交游如梦、去来旧游皆梦、旧事成梦过,历历来路是梦、回首西湖是梦,肉身是梦、身世是梦、身外也是梦,万里家山一梦、繁华一梦、万事到头是梦,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如梦间。最明显的是里面虚化了的时间,确切的数字和虚幻的梦相结合,在苏轼眼里便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年是一梦、三年是一梦、五年也是一梦,七年是一梦、十年是一梦、十五年还是一梦,甚至二十三年、四十七年乃至于千岁都是一梦。梦成为一个变化无定的数字,它甚至可以包容所有的岁月——无论今生还是前世(就像传说中壶公那只装满良辰美景和繁华滋味的酒葫芦一般)。可以说苏轼的这种如梦意识,是贯穿了其整个的一生。黄氏《蓼园词评·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沈际飞曰:……东坡升沉去往,一生莫定,故开口说梦。如云‘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今古虚名’,屡读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4]。这种如梦的时间感使苏轼把现实人生放在一个更其宽广更其高远的视界中认识,从而使其心灵更加趋于宁静,以宠辱不惊的心境面对人生沉浮,以返归自然的态度对待现实人生。也正是由于苏轼的人生态度,使其涉梦诗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也让中国历代文人在事业受挫和人生悲困时找到了一个新的归宿和精神家园——梦。
苏轼涉梦诗词的作品数量如此可观,且内容丰富,大大反映了苏轼丰富的心灵世界,折射着他审美的人生观。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为何在诗词创作中对“梦”情有独钟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当时社会风起云涌,为官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惨遭陷害, “乌台诗案”之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落在了自己身上,即使是直言如苏轼者也不能不稍加注意。故苏轼所作诗词,在表达某种特别的观念想法时,也会春秋笔法一把,刻意隐晦其意。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说:“若东坡先生之诗,则援据闳博,指趣深远,渊独不敢为之说。某顷与范公至能会于蜀,因相与论东坡诗,慨然谓予:‘足下当作一书,发明东坡之意,以遗学者。’某谢不能。”[2]2838陆游与范至能论东坡诗,至能建议陆游作书以发明东坡诗中质深意,陆游推迟,认为苏轼诗中有太多由于当时政治环境所迫而没说出来的意思,并举了两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如此则可以看出,苏轼于当时是有很多难言之隐的,但他不吐不快,那么就只能换一种比较委婉虚化的方式,而“梦”以其虚幻性之特色可谓是虚化真实意图的最好手段了。
(二)与其多变的人生经历有关
苏轼一生波澜起伏、坎坷不定,大起大落、变化莫测:他是名震京师的才子,又是被捕入狱的阶下囚。苏轼在乌台诗案之中饱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他经历过带罪任职黄州等地的贫困潦倒生活,也享受了集荣誉于一身的京都大臣的华丽生活。这种种人生中的幸与不幸的亲身体验,再加之苏轼的才力,使苏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起起浮浮如梦般的人生,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如梦。而这一切将会影响到苏轼的各个方面,就更不必说会影响到他的梦,影响到他的涉梦诗词的产生了。事实也是如此,苏轼是一个多梦之人,这一点从他的《东坡志林》等作品可以看出。《东坡志林》中的《梦寐》等篇就记载了苏轼梦中作诗、梦中论文等各种奇梦怪事。可见,梦是很青睐苏轼的,苏轼也喜用梦来表达生活与内心。
(三)与苏轼个人生活感受的敏锐度及其达到的思想高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的一段话:“诗人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而且有着更开阔的灵魂……”[5],而苏轼这样的天才诗人比之一般的诗人,感受力只会来得更为的敏锐、强烈。如上面提到过的《永遇乐(明月如霜)》,水里偶尔的鱼跳、露珠从荷叶落下的声音,这种常人一般不会注意到的声响苏轼却说感受到了,并且还是那么的清晰,甚至连落叶飘零的声音在他听来都是铿锵有力的,此种感受力,无一定的敏锐谁能做到?另外,其自身的思想高度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苏轼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反省自身、探索自我、解读人生、宇宙,又积极修行学道,融会贯通儒释道三教思想,已能站在历史、宇宙的高度来审查自我、审视人生。如此,在时间的洪荒中和宇宙的浩瀚中,个人的存在是多么的渺小与微不足道,匆匆几十年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四)与前人文学创作多涉梦的影响有重要关联
从先秦至魏晋至唐宋,有无数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涉梦文学作品,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千古绝梦,庄子的梦蝶更是引起无数文人的探讨与赞同。此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都有一些写“梦”作品。前人的这种对“梦” 的大量描写势必会对苏轼产生影响。苏轼对自己的创作曾做过明确的说明:“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3]323。可见,贤人君子之遗迹对其的影响。
注释:
本文统计数据诗据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中华书局版《苏轼诗集》(2007年4月第6次印刷)前45卷编年诗确定,词据曾枣庄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苏东坡词全编汇评本》(2007年4月)确定,所引用之诗词也皆出自以上两书。
[1]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6.
[2]苏轼.苏轼诗集:全8册[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苏轼.苏轼文集:全6册 [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曾枣庄.苏东坡词全编汇评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87.
[5]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M]//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3.
(责任编校:潇晓)
ResearchonSushi’sPoemsofDreams
LIULi-jiao
(School of Humanit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mong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poems and three hundreds Sushi’s classical poetries, there are about 352 involving the theme of dreams. These poems are divided into such two types as real dream poems and the poems which he wanted to dream. Some took the record of his real dream, some recorded his vibration in his dream, some recorded the poems which he had written in his dream; metaphoric poems mainly expressed his ideas of life which life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liked a dream, and the latter has two forms :life that world things like dreams and time like dreams. The reason why a large number of Su Shi's poem involved with dreams is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 keen creative sensibility and more involved in the previous dream.
Sushi; dream; poem
2010-12-06.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0B389).
刘丽姣(1983—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I207.22
A
1673-0712(2011)01-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