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著述考释

2011-04-07 01:07范志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演义

范志强

(浙江万里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

蔡东藩著述考释

范志强

(浙江万里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

蔡东藩作为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历史演义小说家,除了一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外,还有三类著作不为人熟知,它们是《中等新论说文范》等7部教育著作、《清代史论》等历史著述和短篇小说集《客中消遣录》及其它著述多种。

蔡东藩;著述;考释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著作署名亦作东帆或东颿,浙江萧山临浦镇(旧属山阴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演义小说家和通俗历史学家。他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史上‘正史演义’创作的集大成者”[1]。

由于蔡东藩命运多舛,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并在较长时间内不为研究界所关注,因此,除了一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外,其他著述一直被人们所忽略,以至于蔡东藩一生著作数量、书目名称等都没有具体而准确的记载,致使学术界关于蔡东藩的生平思想研究受到较大影响。

鉴于此,本文将就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外的著述加以介绍、考释,以为研究者提供较为准确和全面的研究资料。

一 蔡东藩的教育著作

1911年秋,应好友邵伯棠邀请,蔡东藩开始供职于上海会文堂书局,成为该书局编辑和撰述员。在1911-1915年间,从教育为救国第一要义这一认识出发,蔡东藩著述、修订了7部教科书性质的著作,即《中等新论说文范》(1911年秋)、《高等小学论说文范》(1912年春)、《女子初学新论说范本》(1912年秋)、《国文新范》(1914年夏)、《中等新国文范本》(1915年春)、《高等小学新国文范本》(1915年春)。还有对明季程允升著、清代邹圣脉增补的《幼学故事琼林》加以增补的《重增幼学故事琼林》等。其中《高等小学论说文范》是在好友邵伯棠原著基础上的修订。

(一) 《中等新论说文范》

《中等新论说文范》是蔡东藩最早,也是此时期最重要的教育著作。该书是应邵伯棠之约为当时的“高等小学三四年级及中学”[2]学生编写的国文范本。该书编写时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一个新的政治体制即将诞生。一方面蔡东藩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感到由衷的兴奋激动,为腐败黑暗的满清政府的灭亡而拍手叫好,但同时,他在内心对即将诞生的中华民国政府及其执政者也不无忧虑和怀疑:一个国家民族的新生,一个新的政治体制的建立,一个新社会的到来,能否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便一蹴而就?蔡东藩把这些忧虑和怀疑都在《中等新论说文范》中形成了文字。

1912年2月(中华民国元年正月),《中等新论说文范》正式出版,全书分为四卷,每卷20篇,共计80篇。每篇的“篇幅自四百字起递相衔接至八百字止”[2],从文体上,“本编有记述文、有说明文、有通讯文、有雄辩文,体裁本诸习见,立说务期明了,凡一切艰深古奥等文词,概不羼入”[2]。而“立论以发明道德,讨论政治为主义,凡有关一身一家一国之大道,皆包含其中,青年学生读之能令爱家爱国之思想油然而生。不特足为行文之助”[2]。

在蔡东藩看来,“窃谓为新国民,当革奴隶性;为新国文,亦不可不革奴隶性。”[3]但现实是“后生小子,入塾六七年,自谓能作三五百字文,实则举报纸拉杂之词,及道听途说之语,掇拾成篇,毫无心得,是谓之盲瞽学也可”[3]。只知道盲从式的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跟从古人亦步亦趋,严重束缚了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真正的自我创作能力。蔡东藩认为,这样的“文字中,皆含有奴隶性者也。夫我伸我见,我为我文,不必不学古人,亦不必强学古人;不必不从今人,亦不必盲从今人。但能理正词纯,明白晓畅,以发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为新国民之先导足矣”[3]。

纵观全书内容,《中等新论说文范》内容广泛,视野开阔。国际形势、政治、时事和史事;中国历史上有助于激扬民气的历史事件;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历史人物论;赞美祖国山河为目的游记;表达自己对新中国新国民新道德新思想期盼与希望的书信等等,都是蔡东藩的论说范围。但不论何种题材,其取材立论都始终贯穿着蔡东藩“我伸我见”,培养新国民以“发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为新国民之先导”的指导思想。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如对民主共和政体执政者的的期望与告诫、对“新国民”的理解、关于革命与复仇的区别、对“自由”的阐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对中西不同史学观的论述、对伍子胥的评论等等,在今天都依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当然,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蔡东藩在《中等新论说文范》中也暴露出不少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迂腐保守、错误混乱的思想观念。如在《男女平权说》一文中,开篇即言“易(按:易即《周易》)有之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执是以论,则男女之为平等也可知”;在《释共和体》中,蔡东藩认为“妇女无参政权,为各国所公认。且吾国妇女知识卑下,间有庸中佼佼者,亦约略可数,就令予以参政权,恐亦无能当选”议员。因此他认为参政议政是二万万男子的事。在《释人道主义》中,蔡东藩对人道主义的理解同样基于传统思想——“孟子谓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为仁者所以尽人道。人非仁不立,仁非人不行,合仁与人而言之,则人道乃尽。古文仁人二字通用,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既为人即有仁,人道主义即仁道主义也。此其义于古今中外未之或改。反之则为野蛮残暴。”

《中等新论说文范》出版后,以其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论说充分有力等特点,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国文论说文教材之一,后来蔡东藩曾在1915年出版的《中等新国文范本》中谈到《中等新论说文范》在出版后受欢迎情况:“民国纪元之辰,曾著中等论说一书,承海内人士不加指摘,反甚欢迎,出版以来,垂三载矣,购阅者源源而至,无间远近,且以篇幅太少为憾,履请赓续。”

(二)《高等小学论说文范》

《高等小学论说文范》是上海会文堂书局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出版的一部论说文集,编著者邵伯棠。全书分4卷,共260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从内容看,这些短文大都以史事结合时事,以旧论引新论,涉及修身道德、社会时局、历史地理、体操格致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蔡东藩曾给予该书“发爱国之思想,播良善之种”的高度评价。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该书中的不少篇目内容等“与时事或有未符”,而此时邵伯棠已经病故,故“会文堂主人因属予修正”[4]。

蔡东藩对邵氏原著的修正采取三种方法。一是把题目和内容全部改掉,如《论民国之财政》、《说党争》、《共和释义》等篇。一是题目不做改动,但文章内容全部重作,或大半重作,如《国耻论》、《与友人论却外患书》、《与友人论自立书》等等;一是对原文局部修改,如《振兴实业论》、《论铁血主义》、《与友人论改革人心书》、《论国民道德之堕落为亡国之根》、《中国不亡论》等篇目。

尽管是对好友邵伯棠原作的修订,但蔡东藩依然秉持着“发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为新国民之先导”,和“我伸我见”的宗旨。但与《中等新论说文范》不同的是,如果说在《中等新论说文范》中更多的是基于对新时代新政府新国民的期待与告诫的话,在《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则是基于对所谓的新时代到来后的现实观感,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作为评判、批评的判断标准和批判的武器,如《国耻论》、《说党争》、《同舟共济说》、《忧国论》等等。这更为充分的体现了蔡东藩的拳拳忧国忧民之心。

修订后的《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于1912年冬出版,因在内容上与现实时事结合更紧密,更符合社会需要,因此该书极为畅销,到1913年9月,已经发行至第10版。

(三)《女子初学新论说范本》

除上述两部论说范本外,在1912年蔡东藩还编著出版了《女子初学新论说范本》。这是专为女子初等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的。全书四卷,每卷36篇范文,共计144篇。在《著述大意》中,蔡东藩阐明了编写原因——“方今女学初兴,振女权,启女智,固文中应有之宗旨,而女德则尤赖维持。若轶乎道德之范围,酿成放任之渐,吾终未敢赞同。现有中央教育会决议,曾注重道德教育,以防因噎废食之弊,吾作此书,意即本是。以德育为本,以智育、体育为辅,于文词中寓裁成之道”。

面对西学东渐,女权兴起,蔡东藩最为担心的是“新道德未生而旧道德尽替”[4],女权“轶乎道德之范围,酿成放任之渐”。这就决定了《女子初学新论说范本》的内容主要是对女道、女德、女职予以论述——“道德之大纲有二,首曰孝,次曰悌。孝者,善事父母也。悌者,善事兄长也。谁无父母,谁无兄长,岂男子当孝悌,而女子不当孝悌乎?道一而已,男女无异制也”(《论女道》)。

“温柔慈爱本女子之天性,即女子固有之美德也,然非济之以教育不可。教育无方,则温柔之性成为怯弱,慈爱之性变为偏私,流弊将不可胜言矣”(《论女德》)。

“男子主外,女子主内,此男女分职之通例也。顾治内之道尤急于治外。内职不修,则即有善于治外之男子亦将为所掣肘矣”(《论女职》)。显然,蔡东藩的女道、女德和女职论,更多的是强调传统一面。与此相关的另一部分内容,就是针对“迨问以烹饪纺织等学,则瞠目不知所答”[5],蔡东藩在书中强调了女子应该学习一些家政、技能、女红等方面内容,如《女子宜知勤俭说》、《论女子宜习烹饪学》、《说洗浣》等等。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尤其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文化方面变化,蔡东藩并非一味指斥,对某些他认为合理的东西,根据新的社会形势的要求,他也充分汲取。如《女子宜求自立说》——“女子之所以不能自立者,由其无学业故也。无学业,则无生计,其必仰给予男子,亦何足怪?吾悲夫茕独无依之女子,往往有不能自主受人侮辱者,嗟我女子,何以堪此!毋亦亟求学业以为自立之基乎?”还有《女子亦宜尚武说》、《女子不可无学说》、《论女子宜知国耻》、《论女子宜知爱国》等篇目,并介绍了一些自然科学常识如《说水》、《说空气》和《释细胞》等。这些也都在《女子初学新论说范本》中占有相当篇幅。

(四)《国文新范》

蔡东藩在民国三年七月出版的《国文新范》,应该说是为当时公务员考试编写的应试范文。全书包括四类考试用文体,即“(甲)论文, 推阐历代之吏治,发撝先哲之政论,择焉必精,语焉必详;(乙)策问,观察现今之时局,揭橥新政之方针,志在折中,蕲当实用;(丙)文牍,据最新之公文程式,为行政之草拟简书,陈言务去,格局一新;(丁)杂著,行文不拘于一体,立说务合乎时宜,敢诩著作之林翼,作观摩之助。”四类文体“近二百篇,分六卷,论文二卷,策问二卷,文牍一卷杂著一卷。为中学士子所必需,抑亦临试诸君所宜读也”[5]。

尽管是为学生应试备考所作的范文,但蔡东藩在书中依旧贯彻着他究心教育,忧国忧民之心,依旧我伸我见,表达着自己对国家、时局、社会的观感与忧虑,如《暴民专制与暴君专制其弊相同说》等,这些文章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限于篇幅,我们不再一一引述。

(五)《重增幼学故事琼林》

由于史料所限,蔡东藩的增补本究竟何时增补何时初版,很难确定。蔡东藩的仲孙蔡福源所作《蔡东藩年表》[6]记载为1913年秋增补,该年冬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但就我们所见到的版本看,其版权页上注明为“中华民国九年三月重增出版,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四十九版”,也即由蔡东藩增补的《重增幼学故事琼林》初版于1920年,至1925年已重印49次。但从书中蔡东藩所作序言的时间看,却明确记为“中华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同时书中在序言后面还有蔡东藩所作“青年模范序言”一文,时间则是“中华民国十一年十二月”。真可谓是扑朔迷离,也许只有找到真正的初版本才能确定具体出版时间。

《重增幼学故事琼林》是蔡东藩在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加以增补而成的。一般认为,《幼学琼林》最初的编著者是明代程登吉(字允升),后由清人邹圣脉增补。该书共四卷,涉及天文地理、神话历史、人生礼仪、社会关系、生活常识、风俗习性等多方面内容,一册在手,百科皆知。蔡东藩重增此书的目的,在于“世变方日新而未已,学术亦日出而不穷,苟徒知墨守携旧章以问世,即非盲瞽如陆沉……今何妨援据先例为再续之举,体例仍其旧,学说采其新,而与政教道德之关系尤为注重,至若古今之嘉言懿行,久传人口而为程邹所未及者,亦择取而文之,盖不第欲广学者之见闻,抑并欲端后生之趋向。即知即行可应世兼可风世,程邹有知其亦默为许可也欤”[7]。

蔡东藩的增补原则同样是基于新道德新精神新国民的培养。内容上,蔡东藩在原著基础上增补了三百多联,“体例仍其旧,学说采其新,而与政教道德之关系尤为注重,至若古今之嘉言懿行,久传人口而为程邹所未及者,亦择取而文之”。即依旧采用骈体形式,以与原著形式上统一,但增补内容,则采用新说,并选取古今“嘉言懿行”,力图对当下的“政教道德”有所裨益。

“学说采其新”,主要体现在对原著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虚妄不实或不科学内容的增补修订,并页眉处增补浅显易懂,内容活泼的《故事白眉》;增添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疆域图、关于新形势下的名词术语、国情民风等;此外,还“特搜录先儒书籍,择其言行可风这者,得一百二十一则标目成编,自远及近,由家而国,说未明则各附图,意未尽则间参臆说,不凌杂,不复沓,以之诱导青年”[8]作为新国民道德行为的模范。

从我们见到的版本看,蔡东藩的《重增幼学故事琼林》在1925年已经发行了49版,显然该书是深受读者欢迎的。

除上述著作外,在1915年,蔡东藩还编著出版了《中等新国文范本》、《高等小学新国文范本》等,均有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发行。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已难以找到这些著作,其体例、内容等已不得而知。

二 蔡东藩的历史著述

在一般读者眼中,蔡东藩无疑是重要的历史演义小说家。在历史学研究者眼中,蔡东藩除了历史演义家外,还是重要的通俗史学家。他不仅留给我们一套极为流行的历史通俗演义,还有历史研究著作。

(一)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关于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演述的是从上古至中华民国的中华全史,但其著述顺序却并非从古及今——中华民国五年七月《清史演义》、中华民国七年一月《慈禧太后演义》、已未年仲春增补《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吕安世原著,蔡东藩增补清史部分,改名为《中华全史演义》由上海大东书局初版)、中华民国九年一月《元史演义》、同年九月《明史演义》、中华民国十年一月《民国演义》、中华民国十一年元月《宋史演义》、中华民国十一年九月《唐史演义》、中华民国十二年三月《五代史演义》、中华民国十三年一月《南北史演义》、同年九月《两晋演义》、中华民国十四年十月《前汉演义》、中华民国十五年八月《后汉演义》。其中,《民国演义》前120回由蔡东藩著,后40回由许廑父续。

(二)《清代史论》

在此前有关蔡东藩生平著述的文献中,均提到蔡东藩曾著有《清史概论》一书,但实际上蔡东藩所著为《清代史论》。该书于民国四年十一月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前有会文堂主人序和蔡东藩自叙。蔡东藩在例言中说明该书“踵东莱博议”求真务实、直抒己见的风格,以王夫之《读通鉴论》以帝王之号为目,目下又分专题的体例为体例悉心编纂。全书四册分为16卷,其中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四帝各分2卷,其他各为1卷。各卷条目以“清代十二朝之内政外交提纲挈要逐条揭橥,或一事一目或一事数目,皆依事之先后以为序”,“每题目下各叙明事实,备述颠末,年月亦均载入且逐篇多衔接而下,分则互殊,合则一贯……汇览全文可作一部清代史略”[9]。

《清代史论》可以说是蔡东藩第一部历史演义《清史演义》出版前一部重要历史论著。也可以说是撰写《清史演义》的基础。此时“清史尚无官书可考,国史馆实录等存稿又无从尽窥,而论速清史者尤属罕闻”,“撰述是书时所资之参考书不下数十百种,惟皆择其确凿可据者始敢采入”[9],因此其编撰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而蔡东藩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也由此可知。

该书叙史事言简意赅,持论公正客观,我伸我见,真知灼见俯仰皆是,确有东莱博议的论说风采。例如对太平天国运动、对慈禧太后、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日俄战争中清政府中立立场的评价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例举赘述。

(三)《国史概论》

《国史概论》于中华民国三年七月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印行,是一部既可供“治史学者之参考,并以资论史事者之研究”、也可以在学校用作历史读本或历史参考书,同时也可用作文官历史考试的自学用书。与《清代史论》一样,迄今为止在有关蔡东藩的研究著述中,从未有人提及此书。

从内容看,《国史概论》绝非一般意义上对历史史实的例行编选,或是普通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是我们研究蔡东藩不可绕过的一部重要历史论著。

《国史概论》全书共四卷六册。第一卷为《中国历代史事之部》,以专题形式,对中国数千年历史上重要的专门史的演进和得失原因进行梳理与分析。第二卷《各朝史事之部》分为上、下两册,包括对一代王朝的历史通论和各朝代一些专门问题的论述。第三卷上下两册为《历代文化之部》,是从广义文化的层面,对多方面专门性史事进行论述。这其中既有《历代学校制度论》、《中国文字源流论》、《中国宗教起源论》、《两汉魏晋经学源流论》等专题文化史论,也有历代政改、兵制、屯田、田赋、河患、农田水利、刑法、税法等多方面史事的分析和阐述。第四卷《历代吏政之部》,对中国历代及各朝代吏政制度进行了系统考察,并对其得失利弊等进行了论证。这些通论或专题,涉及历史时间之长、所论问题之多是极为罕见的。且诸多篇目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没有对卷帙浩繁的正史私乘的阅读与研究,没有较为成熟的历史观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以及对大量历史材料的甄选与高超的运用能力,显然是很难撰写成文的。而没有对现实诸多问题的关切,显然也很难做到古今贯通,以古鉴今。

在开篇的两篇文章《历史之种类》和《历史之关系》中,蔡东藩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及其功用的认识,这也是迄今为止我们很少见到的蔡东藩对自己历史观的集中说明。他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也”,而总结和编撰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垂遗后人而使之循其理,率其例,以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导未来之进化,增幸福于无疆,则庶乎激励爱国之心,团结合群之力,立竞争之世界而常受历史之效益矣”。蔡东藩认为,历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国家、民族和地理三方面。了解国家的历史,可以“振起民族之精神,培养社会之道德,以忠于国以爱其群”,对国家历史了解越深爱之越深。了解民族发展史,则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特性,培养民族主义精神特质,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历史与地理环境,蔡东藩则更是从人文地理角度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国民性格的形成与所处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作为蔡东藩早期一部重要的历史论著,《国史概论》给我们提供了蔡东藩系统的历史观,展示了他高超的史料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时,从《国史概论》,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系统写作《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前,蔡东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说,《国史概论》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蔡东藩思想和历史观,研究《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具有重要意义。

三 蔡东藩的短篇小说集《客中消遣录》

《客中消遣录》是蔡东藩历史演义小说系列之外唯一的一部小说集。该书于民国七年二月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印行。目前所见,是台湾广文书局1980年3月作为“中国近代小说史料汇编”发行的影印版。蔡东藩在《序》中极为推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认为“蒲之作此书每篇之中各有寓意非劝即惩”。而蔡东藩创作这些小说的目的,在于“小说之作劝善惩恶所以补圣经贤传之未逮……”。他希望读者在“神游目想于卷帙间,探盈虚之理,达祸福之源,庶几借鉴有资”[10]。

《客中消遣录》共四卷52篇小说,体例效仿《聊斋志异》,在每篇末尾有“阅者曰”来点出题中大意。内容也与《聊斋志异》相近,奇闻轶事、历史人物故事、探案、言情、侠义等内容驳杂,但更富纪实性。内中不少篇目如《于青天》、《麻城狱》、《包义团》、《大刀王五》、《龚半伦》等都属纪实性作品。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秦生》篇,可以看作是蔡东藩自传性作品,对我们了解蔡东藩生平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红儿》可以看到在以“正史为经”的历史演义之外,蔡东藩对太平天国不同的评价。在《韦十一娘》中,我们会发现蔡东藩对“侠”的独到认识与分析——“果为剑侠,当为公不为私,为国不为家……侠者所重惟正人,所仇惟奸佞”——这种认识比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要早上数十年!

从叙事风格上,《客中消遣录》与当时的鸳鸯蝴蝶派很相近。

另外,伪满洲国康德十年(公元1943年)八月十五日,由东北光明书局发行了另一版本的《客中消遣录》,版权页并没有说明原作者,只是注明编辑兼发行人为金国祥。光明书局版实为会文堂版《客中消遣录》的选集,是把原版中的《赵善人》、《苗喜凤》等32篇作品辑录而成的。除篇目减少外,作品内容篇幅没有改动。编辑者并没有任何前言后语来说明编辑出版及选辑的原因宗旨等。值得注意的是,原版中对清政府略有贬词者如《江生》、《秦生》等作品均未选录,不知是无心之作,还是当时伪满洲国的环境使然。

四 蔡东藩的类书著述

在上述主要著作之外,蔡东藩还著有知识类工具书类性质的《留青别集》、《联对作法》和《写信必读》。

(一)《留青别集》

1917年冬由会文堂书局印行的《留青别集》,是蔡东藩辑录编纂的一部工具书性质的类书。全书按类分为13卷,其中文苑类5卷(包括文、诗、词),文牍类2卷(包括公文格式等),礼制类1卷(包括中华民国成立后新制定礼仪规范等),氏族类1卷(包括姓氏、族类等),舆地类1卷(包括行政区划、铁路交通等),楹联类1卷(内中除他人所作,还选录蔡东藩自己的《挽妻》、《哭亡儿》等联),杂录类1卷(包括时令备览、交际称谓、五洲分类扩要歌等),消遣类1卷(包括酒令、灯谜等四类游戏做法)。

蔡东藩题名为《留青别集》,是因为清人陈枚曾著有《留青新集》,蔡东藩在书中保留了不少《留青新集》中的作品,并添加了和现实相适应的内容。因此,将《留青别集》看作是一部增补修订之作,也未尝不可。

(二)《联对作法》

《联对作法》1934年由会文堂书局印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联之体制,主要讲对联的基本理论;二是对联之材料,基本内容是可用于写作联对的各种材料内容;三是对联之类例,即提供一批对联范例并加以注释,供读者揣摩,学习。中南大学法学院余得泉写有《从lt;联对做法gt;看蔡东藩的联律观》[11]一文,对此书及内容有较详细的分析,可参看。2000年3月,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余滇、秋实的整理本,并题名为《中国传统联对做法》发行。

(三)《写信必读》

《写信必读》是清人唐芸洲所著,有多种版本,1933年,蔡东藩续著此书,并与唐芸洲原著合并,题为《写信必读合璧》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发行。由于我们没有见到该书具体内容,因此蔡东藩的续著有哪些,尚不得而知。

五 其他

(一)《内科临症歌括》

蔡东藩命运多舛,父母兄长姐姐和发妻王氏、续妻黄氏等均早早亡故,且自己的二儿子和女儿净芬也早早夭折。因此他对中医较为关注。后来在长子震濆长大后,就将其送入杭州中医药专科学校读书。在1915年续娶当地名医黄镐京之女黄晚霞后,对中医有了更多的了解,并通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书,还经常向岳父请教、切磋医书、药方。逐渐积累医学知识,后来曾多年行医乡间。抗战期间,为普及中医临床知识,曾以歌诀的形式著述《内科临症歌括》四卷。可惜此书不传,是否出版不得而知。

(二)《八德箴》、《募建吕晚村先生专祠启》、《邵勉卿君行述》等是我们在上述专门性著述外,所能见到的蔡东藩的几篇短文。从这几篇短文同样可以了解蔡东藩思想观念中的某些特征

《八德箴》曾发表于1926年的《唤群特刊》,是蔡东藩有感于世风日下而作。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看似从古,但蔡东藩对每一“德”都结合新的社会形势加以说明,如对“忠”的说明:“忠之本义,主于一诚。持之以正,矢之以贞。尽己对人,努力报国,物我无间,斯为忠德。专制之世,误解斯旨,不为国殇,独为君死。共和创造,帝制固终,毁及忠德,毋亦瞢瞢。忠君者私,忠国者公,既为公民,当效公忠。”显然,蔡东藩的“忠”与旧时的忠君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募建吕晚村先生专祠启》作于1914年,是蔡东藩为桐乡县知县李回常发起募款,以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吕留良建专祠所写的募捐启示。文中对吕留良的学术思想、精神品质给予极高评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蔡东藩的道德标准思想倾向。全文收于李保明所著《演义大家蔡东藩评传》(线装书局2010年版)。

《邵勉卿君行述》是蔡东藩1922年为《天乐邵氏宗谱》所写。邵勉卿为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祖上,与蔡东藩为同门师兄弟关系。从该行述中,我们可以多少了解到蔡东藩早年求学情况。

(三)遗稿《风月吟草》、《写忧草》、《浮生若梦》等

据蔡东藩长孙蔡福恒的回忆,“1945年2月祖父病重,曾亲手把四本诗文手稿、照片、和先祖考优贡时主考官陆润祥题赠的条幅和对联等交给父亲。1949年6月父亲病危,又把这四本手稿等郑重地转交给我,……由于种种原因,已把先祖的珍贵的手稿和遗物散失无存”。

据蔡福恒回忆,蔡东藩的手稿分为两类,一是诗稿,包括词、歌、赋之类的韵文,有《风月吟草》、《写忧草》和《浮生若梦》等三本。二是文稿一本,封面题签《蔡郕文稿》。

《风月吟草》,32开本,连书纸对折双页,封面、封底为深褐色牛皮纸,线装。封背隶书“风月吟草”题签,出自蔡易斋之手。笔锋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扉页后的前两页是目录。从墨迹看,目录是随着诗词的笔录逐篇连续增加上去的。正文是诗、词、歌、赋著作笔录,全系蔡东藩亲笔,小楷行书,秀丽略显稚嫩,大概是蔡东藩不惑之年以前的即兴习作。《风月吟草》顾名思义,内容多以风花雪月为主。

《写优草》的开本纸张、形状与《风月吟草》基本相同。封面题签是蔡东藩父亲笔“写优草”三个楷书,字体工整。目录和正文诗词笔录,也都是蔡东藩亲笔,字迹已较老练。诗词内容,大致上可分三类:一是忧时愤世之作。官场落魄,对‘人间龌龊、世事险艰’,不堪回首,愤懑之情,借诗词宣泄。二是悼亡诗。蔡东藩壮年时期,曾有娶续不幸,两位妻子都过早地离开人世。尤其是第二个妻子(黄晚霞)知书识字,粗通文墨,伉俪情笃,最为蔡东藩怀念。同一时期,儿子震康、女儿姑净芬又相继夭折,悼妻哭儿痛女之情交织。蔡东藩靠诗词慰藉愁肠。局外人读了这类诗词会滑然泪下。三是咏史诗。这类诗,篇幅最多,从题材看,大都是在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编撰过程中即兴之作。……饱经人间苦难的蔡东藩,这一时期的诗文功力,几经磨练,已趋成熟,无论意境、文采,几乎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浮生若梦》,是一篇自传式的叙事长诗笔录,每一段诗句后面,都间有叙述文,点明其经历、遭遇。如果把所有叙述性的文字连缀起来,就将是一篇简要的自传。字迹苍劲有力。估计是蔡东藩20岁以后,根据逐年撰写积累,按草稿次第辑录而成。本子最后一页,收录了几副自挽联,现只记得字数最少的一副:“往事不堪回首亿,来生再望出头年。”短短14个字,抒发了晚年悲愤抑郁的心境。《蔡成文稿》,内容较为庞杂,涉及范围也较广。极大部分是蔡东藩多年来为人代撰的寿文、墓志铬、祭文、书序、书跋之类的文稿,有一部分蔡东藩自己认为值得保存备查的信稿。本子的最前面,还录有几篇“策论”文章,自成一体,每篇字数不多,从立论和文风分析,可能是蔡东藩青年时代的得意之作。整个本子的文笔和字迹,隐现了蔡东藩作文、书法的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12]。

[1]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80.

[2]蔡东藩.中等新论说文范·例言[M].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12.

[3]蔡东藩.中等新论说文范·叙[M].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12.

[4]蔡东藩.高等小学论说文范·跋[M].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13.

[5]蔡东藩.国文新范·著述大意[M].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14.

[6]蔡福源.蔡东藩年表[M]//萧山文史资料选辑之二.1988:81.

[7]蔡东藩.重增幼学故事琼林·序[M].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25.

[8]蔡东藩.重增幼学故事琼林·道德模范[M].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25.

[9]蔡东藩.清代史论·例言[M].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15.

[10]蔡东藩.客中消遣录·序[M].台北:台湾广文书局,1980.

[11]余得泉.从《联对做法》看蔡东藩的联律观[M]//陈志根.蔡东藩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2]蔡福恒.几本祖父诗文手稿散失记实[M]//萧山文史资料选辑之二.1988:90.

(责任编校:潇晓)

TextualResearchandExplanationofCaiDongfan’sWritings

FANZhi-qiang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Broadcast, Wanli Institute of Zhejiang, Ningbo 315100, China)

Cai Dongfan, as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romance novelist of Chinese modern times, besides a siut ofChinesePopularHistoricalNovelsofallthePastDynasties, has three kinds of woks which are not familar for people, they are seven education writingsMediumNewModelExpositionanArgumentationand so on, history worksQingDynastyHistoryTheoryetc. and short novels collectionRecreationRecordofGuestsand other famous works.

Cai Dongfan; writing;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ain

2010-12-01.

范志强(1964——)男,河北南宫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I206

A

1673-0712(2011)01-0009-06

猜你喜欢
演义
女医生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鲜食演义能否破除超市餐饮化伪命题的魔咒?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青史演义》中“唐古特”事迹探源
《青史演义》中“唐古特”与“西夏”辨析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黄河
最灿烂耀眼的那束光芒——《长征演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