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山
试验区建设是强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又一力作
○黄元山
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与变化,都有其特殊的原因,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运动再到社会制度,已经经过了160多年,从这160多年历程的考证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前进、停滞或是倒退,都同是否彰显特色紧密相关。20世纪上半期,一大批国家革命取得胜利,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各个国家理论传播和共产党诞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方式、时机等也各不相同,但却殊途同归,都取得了成功,这就是特色的力量。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国的具体情况更加复杂,发展理论、道路、具体制度等的差别更大。但由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局限,各国共产党对这一点的认识并不深刻,以致各国都没有很好甚至根本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而是基本上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建设。几十个国家均采用一种统一、教条、僵化的固定模式,必然导致生机与活力的窒息,其结果是苏联、东欧40多个国家共产党迅速倒台,国际共产主义陷入低潮。
在传统的国际共产主义语境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都是统一的发展模式,不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特殊的发展方式和道路,否则就有可能被攻击为修正主义。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各国对马克思主义予以了僵死的、教条化的理解,没有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国际政治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践经验教训的缺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不深刻,没有显著的具有自我特色的社会主义参照系。国际社会主义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的发展都由统一的国家计划规定,没有任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抉择的权力。这种体制机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应用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曾按照苏联模式运行了近30年,其间虽有探索,有创新,但自己的特色没有真正凸显出来,和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样,陷入经济难于发展、生活难于改善、优越性得不到体现的尴尬中。所幸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人首先觉醒,在世界上独竖一帜,率先扯起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构、道路开拓、制度创新的伟大工程。这一伟大工程的实施,不仅避免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悲剧在中国上演,而且引领中国走上了一条繁荣昌盛、日趋文明富强的康庄大道。认真总结这一历史过程不难发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突出“特色”。
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首先突破了世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束缚,逐步创造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在经济运行及资源配置方面,突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方面,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前提下,突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的定式,不仅在世界范围内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相处,在斗争中求发展,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世界奇迹。其次打破了全国改革发展齐步走、一刀切的格局。改革发展呈现出先农村再城市、先沿海再内地、先经济再政治文化等的渐进式格局,特别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及扩展,使呆板僵化的体制变成了比较灵敏活跃的体制。
过去30年以基本国情为基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已经使中国充满活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怎么使这种活力持续地保持下去,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国家由点到面进行试验,从面积极小的局部独立特区到沿海延绵数千公里的连片特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非凡变化。
当前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实验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色”的进一步彰显和强化。已经设立和正在准备设立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试验区,其设立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都各有特色。如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侧重探索在沿海对外贸易框架下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拉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效果和方式;重庆市和成都市侧重城乡统筹,着力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城乡均衡发展模式,特别注重社会体制和公共事务的改革;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侧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担负着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使命。湖北省内设立的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等等,其发展重心和发展目标都各具特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这些试验区建设侧重点的考证中,可以发现,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切方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都极其鲜明地体现出一个突出特征,即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等共性原则下,更加注重各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不仅在国际社会中体现出它的生动具体,而且在国内不同区域中也体现出它的丰富多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各级各类试验区建设的全面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从本质上说,坚持特色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试验区设立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实际上是一个在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逐步接近认识的真理性,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从生产力发展状况看,不平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实际。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总在平衡与不平衡的运动变化中,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经常的。一定的平衡总要被打破,旧的平衡打破后又会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再次平衡,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中国幅员辽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差异永远都不可能消除,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种差异不能人为地不断扩大,而应该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逐步缩小。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有差异,但相对说来差异不很大,甚至绝大多数地区差异较小。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是落后的表现。改革开放打破了旧的平衡,应该说是一大进步。但经过30余年“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又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其基本状况是:一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工业化,一只脚跨进了信息社会的门槛;一部分地区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有一部分地区仍然处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巨大差异,必然带来不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悬殊,这从根本上制约着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目标的实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生产力发展方面主动谋求平衡,这当然不是要限制发达地区生产力的发展,相反还要加快促进它的进步,率先实现现代化,以支持、推动和引领其它地区的发展。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则要尽一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发展选择。从体制机制上考察,生产力发展状况完全不同的地区,其体制机制也应该有区别,实施全国统一的体制机制事实上是行不通的。各地必须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这是试验区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制度保障。从建设的具体任务考察,生产力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区域,是在率先实现现代化方面进行试验;生产力发展次发达的一些区域,如中部地区,则主要是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进行试验;生产力欠发达区域,如西部地区,则是要在保持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绿色繁荣新路方面进行试验。处在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地区,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特殊的资源禀赋状况,确定并实施不同的体制机制、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政策、措施、途径等,就能够形成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这个过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深入、更具体、更生动、更富活力的过程。
可以预料,在未来的几十年,随着全国各地各种不同试验区建设的展开,中国社会将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况将更加绚烂多彩。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州委党校教授、副校长)
(责任编辑 张 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