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浩罗遐
公车改革:一道可解的难题
○陈培浩罗遐
(一)规模不断膨胀,财政不堪重负
近年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不断膨胀已经成为困扰各级财政的一大难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务用车增长快,开支大。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至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即使这一数据亦是饱受公众质疑,据说仅为公车耗费的冰山一角。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教育费用中央财政支出为567.6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4.3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63.50亿元。可见,公车耗费远远大于教育、社保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总和,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运行成本过高,使用效率低下
现行的公车使用效率极其低下,浪费惊人,与巨大的耗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辆公务车,从购车费、汽油费、保养费、过路费到保险费、折旧费、司机人头费等等,耗费很多,一个单位往往多辆车,一年开销数额甚大。国家对公务用车有严格的规定,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由于管理上的疏漏和失控,致使一些部门和单位配车、用车不规范,导致公车私用多、耗油多、修理多,漏洞百出,浪费严重。通常,各政府部门的公务用车在领导开会、在室内处理日常公务时是闲置停放、处于待命状态的,每年只有出租车行驶里程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大部分领导专车空驶率较高,通常只走单程,总有一半路程是空车,造成车辆资源的严重浪费。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000155号提案指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公务用车浪费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三)助长官本位风气,滋生特权腐败
就公务用车的本质而言,无非就是一种代步工具、交通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公车消费作为各级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公务消费和官员职务消费的重要部分,渐渐衍变为某些公权机关的脸面,代表着某些官员的架子和派头,折射出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在这种特权思想的影响下,原本作为保障正常公务所需的公务用车承担了权力的象征意义,不同档次的公车已然成为身份、地位、权力、荣耀的象征。于是“无车不成官”,从上到下,从机关到基层,乃至乡镇的主要领导人都是一人一车,车随人转,形影不离,有些几乎到了无车不行的地步,严重脱离群众。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情况下,公车消费恶性循环为“就上不就下”、“能高不能低”,这也是公车配置屡屡超标,令财政不堪重负的内在原因。
(四)私用泛滥,资产流失严重
在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下,车辆的购置、保险、使用、维修保养、报废更新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少漏洞。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力导致管理不严格,很多政府部门公车私用现象十分严重,享受公务用车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可以享受专车待遇的领导外,其家人、亲戚和朋友等都成为公务用车的间接主体,甚至连公车司机也可将公车当作私车随意使用。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中央纪委多次对公车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并且狠抓执行,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但问题迄今亦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超标、违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至今仍时见报端。对一部分人来说,公车甚至成了“勤捞致富”的摇钱树。有的部门和人员不仅公车私用,甚至采取虚开加油、维修发票等手段,套取国家资金。
(五)困扰交通秩序,增加城市交通负担
通常情况下,公车耗费并不由其使用者支付,因此会产生公车私用和滥用的问题。公车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担,增加了城市道路拥堵机率,降低了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效率,限制了公共交通车辆发展的空间,也造成了目前城市交通拥堵。据交通部门调查显示,公车违章概率大大高于私车,交通事故发生率也特别高。由于公车往往大有来头,执法人员在权与法的较量中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甚至是极其惨重的代价。此外,公车过多不仅影响环保与交通,而且造成腐败和浪费,损伤政府公信力,也不利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落实。
公车改革是中国一道非解不可的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上下进行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艰辛探索,但改革至今仍走走停停,收效甚微,甚至处在一种尴尬境地。具体而言,公车改革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车改之难,难在利益均衡。公车改革的根本在人不在车。推行此项改革,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已经习惯了从目前公务用车体制得到实际额外利益和好处的官员,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阻挠和抵制改革的进行。而这些官员恰恰是改革政策的倡导者、执行者,如果改革矛头要损及他们切身利益,必然要产生或明或暗、或软或硬的对抗。取消公车就得去掉公车司机,势必出现司机和管理人员的安置问题,必须妥善解决,以免给车改带来负面影响。此外,还有一般干部与领导干部车贴差距过大问题等都是需要改革完善的。
其次,车改之难,难在制度设计。从制度改革的流弊而言,公共政策变迁的“政府主导型”之滥觞没能被理性解构,公车改革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和自觉规范,缺少了群众的监督。车改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而且都以确保公务员阶层的既得利益为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为改革支付成本的纳税人却没有任何的话语权。长期作为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公车改革中要革自己的命,大幅度地削减已拥有的利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这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改,自己定规则、自己执行又自己解释,广大公众和一般公务员却没有话语权,这样的改革又何谈民主、透明、公正?
(一)制度创新,优化改革方案
公车改革方案应注重制度创新,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财政部具体牵头制定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询意见和建议,提高权威性。改革方案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并汲取国外经验,以法律规范的形式颁布,尽量详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规定公车总量和配备,保留一定数量公务用车。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其次,学习瑞典、英国等国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而且可以在网上公开查询记录。再次,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最后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补贴标准可以参照国外经验,不按行政级别,而是以居住地和单位的距离油耗标准计算,或使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刷卡免费,紧急事务用车由公务车解决。
(二)系统性治理
公务用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内容复杂的改革任务。它涉及公务员工资制度、离退休人员待遇、职务消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增收节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以及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改革必须要同步进行、均衡推进、平衡展开、兼顾各方面利益,不能把公务用车改革单独拿出来。否则,改革就不能彻底成功。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因而绝对不能期望公车改革一蹴而就。
(三)加强法治建设
任何改革没有外力推动,尤其是法治监督,仅让既得利益群体来改革自己是不可能成功的。反思我国有些地方进行的公车改革,之所以会招致群众的批评和舆论哗然,根本上在于公车改革政策制定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没有将公车改革纳入法定框架。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看,公车改革如欲取得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就需要在法定财政的框架内进行。公车改革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廉政措施或决议停留在浅薄的行政层次,必须有一个法治层次的飞跃,不上升到法治的层面就不能保证改革的长效性。因此,是否应当进行公务用车的改革,公车改革应选择何种方案,公务员可领取多少车改补贴,理应由人大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只有公正合法的程序,才会赋予这项改革足够的合法性,也才能保障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崔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