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安然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政策支持
● 张安然
本文基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基本历史及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对英国高等教育在其国际化的进程中所体现的三个显著特征进行阐述,其三个特征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联系密切,以及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受政府的支持。
高等教育国际化;欧盟;政府支持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在欧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引导下,逐步发展完善其国际化;另一方面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通过相应的政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展。由于英国高等教育已经根植于整个欧洲体系,要完全理解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就必须剖析整个欧洲的国际化战略——博洛尼亚进程以及伊拉斯谟项目(Faber.K,2002)。
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争取在2010年前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自由区(Bologna processstocktaking-criteria forbologna scorecard)。在该区域内,学生可以在一个公开、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选择高质量的课程,也可以享受到流畅的学历认证程序。(博洛尼亚进程主要通过六个方面促进欧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国家化合作,其中包括: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较的学位体系,即在欧盟国家的公立大学之间建立一个统一的可以互相比较的学位体系;建立一个本科和硕士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的流动,在博洛尼亚进程中,欧盟各公立大学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到其他欧盟大学学习或任教,所以这类学习或任教都能得到学生和教师所在大学的认可,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师生和学术人员在欧盟大学之间的流动与交流;保证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合作。
英国做为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参与者,其在博洛尼亚进程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与欧盟各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并依据博洛尼亚进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推进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因素,英国教育家们普遍赞同课程的国际化不仅包括开设更多的外语课程或者学习有关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引入“欧洲维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变化并使其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英国人对于“欧洲维度”的定义为:加强学生的欧洲身份,增强学生对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的知识,使他们了解英国与这些国家一级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合作的意义。(Enders,J,2004)为此,英国高等教育课程中引入了国际教育课程一级国际性内容,同时开设了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以及地区性或国别研究的内容。英国通过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在增进学生对各国以及国际合作的了解的同时,促进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二)推进境外学分学历文凭互认。英国在顺应博洛尼亚进程下,通过推进境外学历互认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只有学历互认为基础,才能便于外国教育机构及劳动力市场招收或雇佣其他国家的学生。英国具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英国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与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英国在学历互认的进程中受到欧盟教育的大力推动,1984年欧盟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国家学术认可信息中心网络”在外国获得的证书可以进行协调。20世纪80年代,英国加入一项地区公约——《欧洲地区国家承认高等教育学历与学位的地区公约》,以促进英国高等教育对学文文凭互认的进程 (Huang Futao,2003)。1998年,英国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教育部长就欧洲高等教育发表联合声明,旨在促进一个共同参考框架,承认各国的高等学历,协调大学课程。同时在1995年,英国也在国内推行欧盟的《学分转换制》(Huang Futao,2003)。
(三)师生国际化流动。师生的国家化流动是英国促进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另一措施。英国通过加强大学留学的学生流动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流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为学生海外工作以及外语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英国也面向海外招收大量的留学生,布莱尔在2006年说在未来的5年内,英国的大学要吸收100,100名从非欧盟国家而来的国际留学生(Zeng Manchao,2009)。从海外招生极大的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除去学生的国际化流动,英国也逐步加强教职员工的流动。作为一个非移民国家,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把大门向全世界教职员工开放。随着英国相关移民政策的出台,例如:2002-2003年英国为提高高技术人员在英国工作的数量而实施的高技术移民项目,英国大学20%的教职员工来自海外,2005-2007年27%被聘请的员工来自海外。同时,英国也采取了通过区域性员工流动项目、发展学院之间的网络以实现课程设置的去国家化以及发展欧洲项目等促进教师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英国在积极采取欧盟高等教育国家化政策措施的同时,也以其在欧盟中的独特地位,引导促进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伊拉斯谟项目”(ERASMUS)是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为面对英国教育国际化而提出,后逐渐扩展为促进欧盟社会的国际化的重要举措(Philip G.Altbach,2002)。相比较以往的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乃至欧盟国际化政策,伊拉斯谟项目更多的将目光关注到第三世界国家,企图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国际化的范围,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伊拉斯谟项目”主要目标是扩大短期留学的高校学生数量,使短期留学成为大学学习的一部分。同时,伊拉斯谟项目另一目标是到2010年帮助三百万学生成功流动,它主要采取的策略包括:提供在三个欧洲国家学习硕士课程的机会,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毕业生和学者提供奖学金,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高校建立伙伴关系来鼓励欧洲向全世界敞开大门,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互相承认资格认证来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基调。目前,已有90%的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参加伊拉斯谟项目(European commission,2009-2013)。
作为原伊拉斯谟项目计划的扩展,欧洲研究生课程 (ERASMUS BUNDUS)项目在2009-2013年启动。该项目是为了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所进行的合作和流动项目,旨在通过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它通过允许学生和访问学者参与欧洲硕士课程(ERASMUS BUNDUS),在欧洲高校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和鼓励欧洲的大学生到第三世界国家学习来增强欧洲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联系(European commission,2009-2013)。
伊拉斯谟项目是在面临新的国际化的情形下,最早有英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并适用于整个欧盟国家。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上突破了原有的仅仅欧盟内部的合作交流,而将更多的合作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彼此的国际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为英国乃至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在伊拉斯谟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英国为其主要的倡导者与参与者。
英国在执行伊拉斯谟项目中,各高校也结合自身的特色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国际化进程。例如:剑桥大学延续了伊拉斯谟项目中所声明的政策,提供剑桥欧洲信托职业奖学金,为鼓励剑桥学生增强其对于其他国家的历史、语言、文化教学方式等的了解。伊拉斯谟项目通过在自然科学、现代汉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本科生项目得以实施,并在终生教育项目上建立了DOUBLE MAITRISE学位项目。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都被鼓励去合作学校进行访问并邀请合作学校的学员到剑桥大学,此行为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学校之间的联系(European commission,2009-2013)。
英国政府在推动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为高等院校进行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与依据。在英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提出的《罗宾斯报告》《迪尔英报告》以及2003年《高等教育白皮书》对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罗宾斯报告》于1963年提出,该报告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预测和规划,不仅促使了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向本国青年开放,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欧洲大陆非洲亚洲的青年学生。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外国留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不仅学的思维方式行为方法,更多的则是受到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英国的深远文化对留学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在报告中提出,英国政府每年为资助外国留学生花费900万英镑,而这样的措施则主要是使英国保持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Robbins Report,1963)。 《罗宾斯报告》出台后,英国凭借其自身的实力以及相应的招揽海外留学生的政策,同时依靠其深厚的历史传统与良好的质量声誉,对海外留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持续发展,随着英国高等教育日益市场化,英国政府加强了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英国政府于2003年出台《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是国家的财富,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2003)同时,在《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中提出,英国政府在政策上尽量给予大学自由灵活的办学空间,大学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积极的调整,可利用各种途径获得办 学 经 费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2003)。同时提出,英国政府给予高等院校财政自由,他们能够按照其研究计划进行投入,为英国高校进行世界一流的研究以及创新知识的转换提供了财政支持。为促进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英国政府于2004年与2005年分别给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分别投入8000万英镑与9000万英镑。该白皮书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是英国政府进入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社会和全球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白皮书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及其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正是这种推动力,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在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
英国政府在通过出台相应政策保证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通过相应的项目积极促进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英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参与欧盟为国际化的相关项目,例如伊拉斯谟项目,同时也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具体的项目,例如2007年,布朗政府将创新、大学、技能部从教育与技能部分离出来,使之成为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包括英国文化协会分支机构在内的各类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Li Zhenquan,2009)。除此之外,英国政府采取了首相国际教育行动计划(PMI)以增加在英国的留学生人数。首期首相国际教育行动计划于1999年提出,持续时间为5年,在计划期间英国政府将增加国际留学生的人数。此次首相国际教育行动计划共分为5个项目,分别为市场化交流,高等教育伙伴关系,成人教育伙伴关系,学生就业,其目的在于吸引70,000留学生赴英国接受本科教育,30,000留学生赴英国接受英国成人教育;促成多于以往两倍的国家每学期多送10,000学生赴英国留学;增加外国留学生在英国的满意程度;增进英国与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PMI website)。第二期英国首相国际教育行动计划将更多的关注留学生的留学经验体验的重要性,UKCISA(UK countil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也参与到此项计划中并扩大合作的范围。英国政府通过相应的项目增进英国与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同时通过学生流动促进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英国政府也通过采取具体措施从保证留学生赴英留学、扩展海外市场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稳固促进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英国政府通过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开设相应机构的方式,保证学生的流动增加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大力发展留学教育。英国政府为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除去政府双边文化教育交流奖学金项目(由英国文化委员会,外国部文化关系司负责,经费由财政部下拨)外,外交部与英国文化委员会也与外国政府签有奖学金双边协定,以资助海外学生和研究人员赴英学习。英国先行的奖学金在除去政府奖学金外,高校也通过各自设立的单方奖学金以及校级交流奖学金,为留学生提供经济支持。与此同时,为了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大多数英国高校都设有国际事务办公室,协助校方招收外国留学生。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英国政府与高校正积极开拓境外教育市场,即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在境外办学。办学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英国某大学和国外政府高校共同新建一所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另一种则是英国某高校在境外与外国大学联合培养大学生,授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境外实施教学的全过程,二是学生在当地读完两年或大部分课程,最后一年进入英国大学继续就读。此外,英国高等教育开拓境外市场还包括通过电子媒体给学生提供认可的课程,学生读完课程并获得合格成绩便可获得英国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
英国政府为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视国际化的课程教学改革。英国在传统上并不重视课程教学,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哈里斯报告 (Harris Report)与迪尔英报告(Dearing report)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哈里斯报告针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学位制度的框架,并就每门课程额长度水准进行规定,迪尔英报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学位标准和资格框架,增强各院校之间学分转移的灵活性(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为了加强课程方面的国际化进程,各高校开设与国际有关的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专业,如: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新专业。90年代以后英国高校的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和比重不仅迅速增加,而且成为实施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
张安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