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探究实验中师生心理分析与调控

2011-04-03 09:04:05王爱华李增新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4期
关键词:调控化学实验教学

● 王爱华 李增新

新课程化学探究实验中师生心理分析与调控

● 王爱华 李增新

在实施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过程中,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成为推动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实验探究是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最基本特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但是我们在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中也发现,改革一开始,教师和学生都满怀热情,充满兴趣,但随着探究实验教学的深入和持久,热情逐渐降低、兴趣也消失了,以至于成为“鸡肋”。究其原因,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阻碍了实验探究的健康发展。深入了解和研究师生在实验探究中的心理因素,积极探索调控对策,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其中,对于确保教育质量提高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生化学探究实验中常见的不良心理表现

(一)实验探究无用论,缺乏动力

学生是实验探究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成功高效的探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不良状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内在动机不强烈,而将追求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目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种状况同样反映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在学生对实验探究最初的好奇心满足后,探究热情逐渐下降,有的同学觉得实验探究活动费时费力,对提高学习成绩似乎没有什么帮助;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高考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有些同学更直接抱怨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天天作业都无法完成,哪有这么多时间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有这些想法的同学,对探究性实验往往抱着应付的态度,如果任由这些想法拓展蔓延,充满活力的实验探究又会回到“照方抓药”、“满堂灌”的老路。

(二)紧张恐惧心理,厌恶实验

紧张恐惧心理是指个体由于受到所处环境的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刚接触探究实验时,有些陌生,无从下手、不会设计,甚至不敢做,必然有些紧张;或者某些学生在独自操作时,对于教师站在旁边指点,有压力、怕出丑,害怕因操作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本来紧张的心理强化为“过度紧张”,必然给实验效果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做氯气、氢气混合气爆炸实验,有的同学恐惧害怕、堵耳闭眼;时下社会舆论及媒体对于化学品有毒、污染、致癌等的过度渲染,也造成一些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一些危险,更会产生恐惧害怕心理。于是,有的同学躲避实验,尽量自己不动手,离得远远的。即使勉强动手也会出现双手发抖、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现象[1]。

(三)依赖偷懒心理,缺乏与人合作交流

在实验课上,一些学生流露出不愿操作实验的倾向。这也反映了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条件以及父母的过度照顾助长了中学生的依赖偷懒心理。在实验课中,他们自主意识差,不愿意单独操作,只想跟在同学的后面等待实验的结果,甚至抄袭现成的数据。另一方面,探究性实验和学习既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发现,也重视通过合作交流克服原先自我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合作与交流是探究性实验和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将分数作为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让有些学生养成了嫉妒和攀比,缺少了合作与倾听,在探究性实验中往往各自为战、互不服气。有这种心理的同学往往渴望与别人沟通与合作,却又存在戒备心理。

二、教师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不良心理表现

(一)认为牵扯精力大,影响学生成绩

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使得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考试而教,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轻操作;重记忆、轻能力。甚至有“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的观念。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化学实验反而被淡化和削弱,能演示的实验,就不安排学生实验,能多媒体放录像的实验,就不演示实验。因为高考只要求笔答,不考操作,教师更愿意黑板上写实验,教学生背操作规范,这种只为了考试而不重视能力提高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二)担心探究实验效果,怕失败

教师不愿意做实验的原因之一是怕失败,怕实验效果不理想,丢掉老师的尊严。探究实验,有时教师设计的题目不合适或者探究结果和预想的不一致,也会给教师的“真理化身”地位带来心理压力[1]。从而影响教师组织探究实验的积极性,没有绝对把握时,能不搞就不搞。有些教师除非公开课上,为体现实验探究,设计边讲边实验,平时的课和学生实验根本不搞实验探究。

(三)认为探究实验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纪律和担心发生危险

在中学阶段开展探究实验,目前尚无成熟的课程设计,多半需要教师精心选择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具体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要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不像原来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那样有秩序,势必造成教师担心课堂纪律,担心实验发生危险,不好掌控,这种担心会给教师形成心理压力,影响教师组织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三、心理调控是做好探究实验的重要环节

(一)教师心理调控

心理调控是做好实验探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针对教师开展探究实验的不良心理因素,学校领导要有效地对教师进行心理调控,采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变应试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重视教师心理的自我调控。教师大都有较高的抱负,希望自己有高超的学科素质和教育艺术,能通过教育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也会引起师生教学活动较好的心理效应。重视教师对情感的自我控制,以真挚、慈爱的情感去对待学生,把自己充沛的感情贯穿于学科教育艺术的始终[2]。同时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分析探究实验的途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改进的方法。通过教研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握探究实验的要领,增强实验探究教学的自信心,树立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

(二)学生心理调控

教师应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适时、适度投身到学生心理调控工作之中。比如通过良好动机的激发,让学生充分认识探究实验对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可以采用举行以实验为主的化学晚会和化学运动会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通过活化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和内容,包括改已知物为未知物,变直观验证为悬念探讨、交换自制检品,变自检实验成果为检验他人实验成果和设立化学实验协作小组,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热情;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亲自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调动其参与意识;布置实验作业,如学生学习溶液酸碱性,让学生回家试验食醋、味精、食盐、尿液等溶液酸碱pH;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实验室进一步探究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中去不断地感受、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3]。对于学生的恐惧紧张心理,教师应做好实验规范的指导,鼓励他们胆大心细,并以自己规范、娴熟的操作技能进行言传身教,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和紧张;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愉悦和胜任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对平时有实验心理障碍的同学,请他们和老师共同来完成实验,使他们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再不失时机地增加实验难度,然后加以鼓励。学生自信心与成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使探究实验更好地进行下去。

[1]由振清.对化学教学的认识[J].吉林教育,2010,(9):5.

[2]郑长龙,梁慧妹.试论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8).

[3]王爱华,李增新.化学实验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王爱华/青岛十六中学化学特级教师 李增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 明)

猜你喜欢
调控化学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6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20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中国外汇(2019年15期)2019-10-14 01:00:34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