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建荣 白中军
深化农村课程改革的思考*
● 程建荣 白中军
当前,我国农村课程改革面临“供给不足与需求偏差”、“扶持不够与导向偏颇”等现实困境;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把农村课改当成政府引领的社会民生工程,创建适宜农村课改的课程与评价体系,才能破解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时代难题。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提升农村教师胜任“新课改”的能力,则是“深化农村课程改革”的主体条件和当务之急。
新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社会民生工程;农村课改体系
在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里,处于“攻坚”阶段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创设适宜的社会——教育格局,才能破解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农村 “新课改”)这个时代难题;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最大程度的提升农村教师胜任“新课改”的能力,才能为深化农村课程改革开辟现实道路。
1.农村社会对课改的“供给不足与需求偏差”问题
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里,农业剩余、农民利益在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被剥夺或奉献,农村社会日益贫困落后,城乡差异越来越大,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越来越弱。与此社会供给“不足”相适应,区域农村教育也就出现了“教育基础薄弱、学校设施简陋,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教育运作与自主发展水平低下”等不利状况,使得农村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物资条件保障。
传统农村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定位 “游离”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之外[1]。农村教育的最大目标变成了让自己最优秀的子弟离开农村,为城市服务;农民的最大愿望是一家人省吃俭用,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社会。这样农村中小学与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功能性联系被阉割,农村教育陷入了“‘脱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而为城市服务”的误区。与此社会需求“偏差”相对应,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民与教师)出现了对“新课改”的“观望、漠然甚至敌视”现象,使得农村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乡情民意支持。
2.国家对农村课改的“扶持不够与导向偏颇”问题
作为农民大国、农村教育大国,忽视或放任了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新课改”,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对农村实施“新课改”的现实困难与复杂困境估计不足,扶持与投入的力度远远不够。比如[2]:以江苏、上海、海南、甘肃、内蒙古、西藏六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07年的农村课改教师培训专项财政投入为例,投入最高的江苏省为4.1亿元,最低的甘肃省仅为42万元。
在课改之初,我们对“农村教育的本质以及城乡教育差异”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澄清;更缺乏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服务与指导”问题的探讨,这使我们在对农村课改的导向上出现了偏颇。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共有9个部分20个条目,我们发现:只有第2部分第6条中专门讲了农村课程改革问题,仅占总条目的5%;就在这唯一的条款中,也没有对农村课程改革提出具体规定和实施意见。如果说“一纲多本”考虑到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但缺乏对城乡差异的关注和尊重。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课改内容与课程标准是城市本位的,很少考虑到“农村教育实际”这个最大的中国国情。
基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需求错位”的特殊国情,反思对农村课改“扶持不够与导向偏颇”的现实状况,直面农村教育的新“三农”问题(农村家长弃学、农村学生厌学辍学、农村学校面临停学),我们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对农村课改的扶持与投入力度,实施有效的服务与引领。这是破解农村“新课改”难题的现实起点与历史使命。
1.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农村农村“新课改”的实质,就是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村素质教育体系。
一方面,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也才能够在当地区域社会发展格局中,被内在的要求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融为一体,并成为该区域社会发展的主导基础性因素。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与自觉社会实践“互动”的过程,在这个难得的“遇—求”过程中,只有尽快实施农村“新课改”,以此创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村素质教育体系,农村中小学才能尽快成为区域农村社会不可分割和替代的教育因素,才能赢得自己为之服务的“社会空间”,才能在历史的挑选中不被淘汰出局。
为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缩小 “城乡教育差异”,走出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性误区[3],为农村“新课改”创设适宜的宏观社会环境。历史发展到2006年,中央1号文件审时度势地提出:“免除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义务教育法》提出:农村学校实施“两免一补”,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便标志着农村社会,终于赢得来了跳出不公正待遇的历史机遇,农村教育开始走出了“通过应试、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传统宿命,农村中小学终于找到了实施“新课改”的现实起点。
2.让农村“新课改”成为一项政府引领的社会民生工程
首先,树立公平发展与民生本位的改革理念。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农村“新课改”是一项农民子弟享受优质教育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必须从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公平的高度,来组织与实施农村新课程改革。
以此理念观之,一些看似成功的变革,却不是农村课改的福祉。比如,为了更好实施农村课改,不少地方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从“优化结构、精简教师及减少投入”的角度看,布局调整是成功有效的;但从“改革必须以维护学生利益为最终目的”的视角看,这样的改革就值得商榷。因为,布局调整使不少学生因学校离家远,而成为辍学者或潜在辍学者。
其次,加强对农村课改的组织规划与服务引领。从农村社会对课改的“供给不足与需求偏差”的现实出发,农村“新课改”只能是一个由政府“自上而下”引领推动的社会工程。通过农村“新课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农村社会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会,这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义务与历史使命。如此,农村课改,需要各级政府科学的组织规划与完善的服务引领,任何期望能够“一呼百应或者闻风而动”的想法,都是不现实和不负责任的;实施推进农村课改,是政府的法定义务,是国家的历史责任,任何形式的“冷漠、敷衍”,甚至居高临下的“同情、帮扶”,都是不道德或不明智的。
最后,确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民生”状况。改善农村学校的“民生”状况,提高中小学师生的“民生”福祉,是农村“新课改”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目标。“穷”是农村教育、农村“课改”最现实的问题,“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实施“新课改”的瓶颈。因为“穷”,无法配备实施“新课改”的硬件设施,无法引进和留住的“课改”人才;无法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让教师拥有职业荣耀与专业尊严;最终无法使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实现公民发展权利的起点公平。为此,政府必须出台刚性的扶持与具体的投入政策。比如,制定农村课程改革的“设施条件配置、建设制度与专项经费,师资配备、培训制度与专项经费”等。
3.创建适宜农村“新课改”的课程与评价体系
首先,确立富有农村特性的课改目标。本目标不同于城市本位的一般课改目标,而具体体现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农村特性与特质。比如,根据农村社会的实际与特点,课程结构要多元化,课改内容要因地制宜;要充分挖掘农村社会独有的课改教育资源,开发好农村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
其次,创建具有农村特点的课程体系。本体系建设要以农村中小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兼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针对不同地区农村产业就业结构特点,创设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并实现普教与职教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实现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本领”的改革目标。
最后,制定具有农村特色的评价体系。本体系要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制定与城市课程有区别而又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体现农村教育的个性和特色,适应“三农”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分流教育的需要,兼顾升学与就业、统筹传统与现代,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实用性与技术性特点等。
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最大程度的提升农村教师胜任“新课改”的能力,这是“深化改革”的主体条件和当务之急。其核心与关键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年龄老化、缺乏学习机会与培训锻炼”的现象;另一方面,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也存在着因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师范生从教能力滑坡等”倾向。为此,我们必须实施“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大教师教育工程,“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教师 (包括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实施‘新课改’的能力水平”。
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职前职后相隔离的教师培养培训体制,尽快建立职前职后相融通的大教师教育系统。这需要师范学校首先启动“一体化培养培训”工程,“宽厚师范生科研创新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成为一颗能在贫瘠土地上也能“扎根、成长、开花、结果”的种子,打造农村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基础性、先导性“平台”。与此同时,在大教师教育的框架内与农村中小学合作,“请进来,走出去”,“或回归补偿学习,或岗位提高培训,或双赢合作研究”,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培养培训”机制,打造农村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回归性、共享性“平台”。
源头治理,则是要出台优惠倾斜政策,着力打造面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基地”,帮助师范学校畅通“入口和出口”,实现“让最优秀的学生上师范,最优秀的师资去农村”的梦想,这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长治之策。
如果说社会地位及待遇的缺失,毁坏的是教师的外在颜面;那么的精神资源及资本的匮乏摧毁的将是教师的精神信念[4]。所以,我们必须跳出“城市中心主义”的偏颇,以平等辩证的视角来探讨农村教师的优劣长短,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可歌可泣”的职业荣耀。
正如农村教育资源、农村学生不一定比城市差一样,虽然农村教育具有“基础薄弱、设施简陋、条件落后“的特点,但这也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教师群体,特别成就了农村教师的“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的牺牲精神、因陋就简的创造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并在薪火相传和默默坚守中积淀升华为优良的“师道”传统和“师魂”境界。这是支撑农村教育大厦不倾的“精神脊梁”,也是延绵农村教师队伍不绝的“血脉灵魂”,更是张扬职业荣耀的“无上资本”。
首先,培养补充优秀新师资力量,培训提高已有旧师资水平。“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现有农村教师队伍的一大特点。通过及时引进补充优秀新师资,可以鼓舞士气、提升水平,增强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信心。如果我们的教师队伍全部由优秀合格的新师资组成,“先天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通过系统培训的 “后天调养”,则可以弥补教师已有的专业“缺陷”,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另一努力方向。
其次,提供成功成家的机遇舞台,实现自我效能感与胜任感。对教师专业信心最大的挑战,是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农村教师(特别是一些传统型的骨干教师)丧失了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5],似乎一夜之间“变得不会上课了”,油然而生出“手足无措”的恐慌与陌生感。当务之急是创设“成功的机遇”而让他们重新获得成就感,进一步通过搭建“成家的舞台”,而让他们走向不断成功的专业化道路。
最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待遇,实现教师职业尊严的回归。什么时候我们从现实地位待遇层面上,重新阐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什么时候农村教师才会真正拥有走出“职业自卑”的社会支撑,从而实现自我职业荣耀与尊严的回归。
[1]白中军.农村教育该“姓”什么——论农村教育的本体功能问题[J].教育探索,2002,(1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题组.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3]张建书,白中军.结构融通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效益[N].中国教育报,2008-11-19理论版.
[4]肖正德,农村课程改革文化阻隔与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5]胡艳芳,农村与城市教师对课程改革适应性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12-15.
*基金课题: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课题《区域社区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临沂市为例》;项目编号:2009zcj215。
程建荣/临沂大学费县分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白中军/临沂大学费县分校科研处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曾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