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夫龙
评《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
陈夫龙
2009年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贾振勇的《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以下简称《理性与革命》),以开放的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对中国左翼文学重新解读,力求还原它的本真面目,并以全新的理论模式对左翼文学研究中的不少难点或疑点作出了令人心悦诚服的阐述。
《理性与革命》熔铸了贾振勇的生命激情和学术理性。面对中国左翼文学运动这一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精神文化现象,著者无法遏制憧憬伟大理想的激情,同样也无法忍受革命长河中的浊流、血腥与污秽。面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著者的心情是矛盾的;在价值多元的当前语境下,他更无法消解价值选择上进退维谷的窘境。正如著者所言:“当我们‘横站’在21世纪的历史支点上,回眸左翼文学运动时代那风云激荡的历史版图,总是生发出无尽的感慨与叹息。历史精神资源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和澄明的体系,总是充斥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历史辩证内涵。情绪化的赞美或拒斥、接受或反抗,都有悖于历史摧枯拉朽的气魄和人性兼容并包的品格。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以学术为天职的学者,首要的责任并非为当下的价值选择提供历史资源的支撑和合理性论证,而是遵从真理和正义的召唤,将历史事件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置放在真理和思想的天平上,衡量它真实的历史重量,接受后来者发自灵魂深处的不断拷问。当我们缅想着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重构着它的价值谱系和知识源流的时候,必须真诚和勇敢地面对那些无法回避和拒绝的精神遗产。”[1](P2-3)贾振勇正是以其纯粹的生命激情和冷静的学术理性对左翼文学现象进行了重新审视,在学理上实现了对价值选择两难窘境的超越。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思想发现,客观地清晰地梳理了左翼文学的发展理路,同时以强烈的人文批判立场对发生于其间的林林总总的历史文化现象、政治事件和人事纠葛进行了历史剖析与清理,力求寻绎左翼文学的本真面目:“中国的左翼文学运动,是当时一批最为优秀的文人知识分子以自觉推动历史进步的豪迈姿态,掀起的一场历史性的思想文化革命的巨澜。同时,它也是全球性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类理性精神在高热状态下,寻求塑造历史进程和自我形象的可歌可泣的努力。对于中国本土而言,它主要以精神的力量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革命进程,是现代中国人思想和精神革命的一面镜子;从世界性视角来说,作为马列主义革命的东方中国版本,它以区域性形象,体现了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超越自我的追求。它在光明与黑暗、文明与野蛮的搏斗中,深刻展现了人性在自我超越进程中的自豪与无奈,演示了人类理性精神在塑造历史和自我形象进程中的力量与局限。”[1](P1-2)更可贵的是,他认为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最值得纪念的“正是那些文人知识分子不屈不挠反抗一切形式的专制、独裁和黑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P147)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学界对中国左翼文学最为客观精彩的价值定位和崇高的历史评价。
这一切得益于贾振勇日渐成熟的学术个性和走向系统的学术架构:“由于个人价值观的矛盾及影响,我无法保持价值中立和零度情感式的所谓纯粹学术立场。就个人的学术趣味而言,我不欣赏‘躲进小楼成一统’式的文学观,更愿意将文学首先定位于一种精神现象,将文学置放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理解,将文学视为文化、历史和社会研究的鲜活标本。面对汹涌澎湃的历史激流,我总是压抑不住个人的爱憎与好恶,尽管我知道这并不‘客观’和‘公正’。我试图在行文中缓和学术与思想判断中的那些矛盾,但是可能造成自我言说的进退失据。当面对两种或多种合理权利和价值理想的相互冲突时,我提醒自己选择那些位阶更高、更基本的权利与理想。我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的要求,尽管也需要做出痛苦和矛盾的选择。”[1](P3-4)试想,有了这种对学术尊严的敬畏和对学术自由的追求,还有什么样的科研难题不能攻关,还有什么样的历史迷雾不能拨开呢?这也是当前学界必须真正面对和深入反思的问题。
《理性与革命》在体例结构上共分为三大版块:文学运动(上篇 理性与革命:左翼文学运动的精神指向)、理论思潮(中篇 意识形态:左翼文学思潮的价值航标)和作家作品(下篇 理性与审美:左翼文学创作的优劣得失),这三大版块看似分离,但在“现代性——理性——革命——文学”的历史精神演绎逻辑线索的统摄下而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体现了史与论的完美结合。更可贵的是,著者摆脱了政治惯性思维的束缚,突破了“历史——审美”二元对立的述史秩序的局限,运用历史诗学理论,坚持文化批判意识,从文学、哲学、美学、史学、政治学、宗教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的多维“文化研究”视角,既注重宏观纵论,也着力微观解析,在对大量原始文献钩沉、考释的基础上,力图重返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对历史现象本真寻绎和对历史精神本质坚守的大文化姿态,阐释左翼文学真实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和美学特征,对其历史合法性与合理性及历史缺憾进行了辩证分析和客观判断,同时对左翼文学的历史作用和精神影响进行了理论阐述与价值肯定,从而在对中国左翼文学全方位的阐释和评价中突破了既有的研究范式,使创新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该著遵循历史事实,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原典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复杂性及其移植、变异现象,对左翼文学的一系列文化批判(如革命文学论争、对鲁迅和茅盾等人的批判、对自由派新月社的批判、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批判、关于大众化和拉丁化的论争以及“两个口号”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对左翼文人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关系给予了深入分析,意在探究中国左翼文学理论架构、价值取向和时代选择的历史合理性,同时原创性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在中国化的形成和建构过程中的权威虚构性,以及左翼文学为争取革命资格和话语权力而不懈斗争的时代本质。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学观的形成过程、逻辑理路和精神特质,进行了全面、系统、创造性的研究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这些富有建设性的创新论断饱含着著者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比如在对左翼文学斗争的评价上,著者的眼光是敏锐而独到的:“问题的实质之一就是谁有资格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谁是中国文坛话语权力的执掌者。正是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和文人第一次大规模将自身的命运和政党政治运动挂上钩,开始了将自身的价值追求与政党政治取向联姻的悲欢史。对于中国现代文人知识分子而言,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自发性和集体性的文化选择行为。”[1](P61)这是鞭辟入里的洞见,它深刻揭示了特定历史语境下政党政治力量通过争取文人知识分子掌握文化领导权和文人知识分子借助政党政治力量获得更多文学权力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本质真实。在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实践者们所遵循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已不再是个人主义、启蒙主义等价值准则,而是政治理性、革命斗争、集体主义、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等价值律令与价值目标,文学也被他们视为阶级斗争、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工具。历史证明,文学被作为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的工具,在特定时代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苛刻的政治条律对文学本身的戕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著者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反思意识和文化批判姿态:“当左翼文人以高亢的历史主体姿态,投入到救世的历史想象和历史创造实践中时,他们高昂的道德理想主义姿态,将他们定义在历史浪漫英雄的位置上,定义在历史桂冠诗人的位置上,定义在煽动家和狂热分子的位置上。当后人缅想那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历史场景时,无法不为之动容。然而,历史并非依照主体的想象演进,当历史想象与历史创造出现演变时,人们不免向它的历史渊源投去怀疑的目光。历史资源并非可以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它需要我们勘测它之所以然的理由,在是也非也的感叹中,寻觅历史及历史精神的可能的本真状态。因为,我们及后来人还要更加完美完善地活着。”[1](P24)在历史的激情和惆怅的再度体验中,著者这种极具冲击力的理性反思意识和文化批判指向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该著真正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在对左翼文学作家作品的微观解析中,著者从“理性与审美”的维度对左翼文学创作进行了理性审视和审美观照,体现出明确的学术立场:“作为独立自足的专业的学术研究者,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政治选择而无视他的卓越的艺术创造,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艺术创造而美化他的政治选择。”[1](P153)针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述史体系的二元价值评判模式(一是原有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所规定的价值取向,一是以审美自治论为观念主导的价值取向),著者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真知灼见:“对于中国左翼文学的创造与接受而言,审美活动实际上转化成了一种政治移情,由于审美是对于感觉、知觉、情感、意志和理性的整体表达形式,因此它与政治冲动在文学的幻想世界中实际上融为一体。”[1](P164-165)正是在这种学术立场和反思认识的基础上,著者通过“审美观念再阐释与左翼文学的政治移情”、“革命激情与文学审美新时尚”、“性与革命:作为主题与象征”和“当审美遭遇政治,当娜拉遭遇革命”等四个层面对左翼文学创作的优劣得失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评判,特别是对茅盾、蒋光慈、洪灵菲、华汉、柔石、殷夫、胡也频、丁玲、张天翼、叶紫、萧红、萧军、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左翼作家作品的个案解读,以及附录中对鲁迅和郭沫若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无不显示了著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使人在新见迭出的阅读感受中生发出积极的学术向往。
从整体上观照《理性与革命》,不难看出著者的学术追求和价值理想,那就是以此客观、公正、科学、原创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左翼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使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和述史秩序有所调整与突破,促进现代文人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价值重估有清醒而理性的认识。这,或许是贾振勇孜孜致力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航标吧。我们真诚期待着贾振勇继续以青春的生命激情和充盈的理性智慧,在他日渐成熟的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华章。
[1] 贾振勇.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创造与接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