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力 元
《唐诗宋词名篇导读》简评
郑 力 元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诗歌作品数量丰富,创作传统绵延不断。古典诗词短小易诵、隽永情深,反映了中华民族心灵与情感的深微律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在塑造民族精神和培养审美趣味方面有过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其中唐诗、宋词分别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样式获得长足发展,被称为“一代之文学”,有着百世不替的艺术魅力,更是达到了其他文学作品少有的普及程度。唐诗宋词既是学术研究的重镇,也是高校中各学科学生关注的热点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唐诗宋词欣赏课程教学并未被放在教学研究的重要地位,由于缺少学术思想的系统指导,该课程教学不同程度存在选材随意、解析肤浅等弊病。如何通过导读课程使学生已经掌握和即将学习的诗词作品和欣赏知识系统化,如何把教师的研究渗透到课程教学来,就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刘怀荣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就是作者在多年来对中国诗歌和诗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把专业研究通俗化的一种尝试。作者在诗词研究中,越来越感觉到诗词作品与诗学理论、诗词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相互阐发、相互说明的必要性。换句话说,诗学研究离不开对诗词作品的感性品读和欣赏。因此,在2003年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作者就更自觉地把诗词欣赏的教学工作与诗学研究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关注早期文化对诗词艺术的影响、分类型对唐诗宋词进行多方面探索的教学和研究思路。独特的学术视界和思路,决定了研究立足点高,本书新颖的体例和全面的选材,以及广阔的应用性,都使之在同类教材中脱颖而出。
首先,独特的学术视界和思路,研究立足点高。作者在多年的诗学研究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课题:即从题材和主题类型切入,对先秦到唐代诗歌进行整体的研究,把唐诗作为这一段诗歌史发展的一个结果,考察每一类诗歌在由先秦到唐代的发展过程中,是怎样一步步形成了类型化的审美特征?诗歌题材与其艺术特征之间有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本书即是这一系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立足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从题材和主题类型入手,并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历史、政治的关系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为主要线索,选取别情诗词、情爱诗词、思乡诗词、咏怀诗词、咏史怀古诗词、政事诗词、边塞诗词、田园诗词、伤春悲秋诗词、山水景物诗词等十类,重点对唐诗、宋词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以概论的方式,对每种类型诗词发生的文化远源、发展简史,特别是对该类作品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共性特点进行总体性的描述。二是对各类诗词中的代表性名篇进行艺术美学的分析。其中,“概论”部分实为每一类诗词从先秦到宋词的发展简史,书中各类诗词的选择、排列,均以概论所述为依据,与概论形成点面互补、文学史与作品选互补的关系。这是本书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思路之所在,也是本书与同类著作的主要不同点之一。
其次,体例新颖,选材全面。本书约35万字。每类诗词选择了10篇左右的代表性作品,全书共选103篇。所选篇目主要以艺术上乘为标准,同时兼顾思想的独特性和题材的特殊性。书中对每首诗词的导读,分为作者简介、解题、简注和评析四大部分。其中以“评析”为重点,在充分吸收前人评论的基础上,注意把中国诗学理论与具体作品紧密结合,深入浅出,谈出个人心得,引导读者体会诗词艺术的魅力。该书的作者大都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有着长期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因此其中很多作品的评析确有我们长期研读和讲授唐诗、宋词的真切体会,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第三,注重基础,应用性强。本书是在讲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十余年的基础上完成的配套教材,授课内容得到历届本科生的好评,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的校园普及方面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作出版后,该课程于2010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文化素质教育类精品课程,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本书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及“青岛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项目。书中部分诗词名篇的导读,曾有30余篇在相关学术刊物发表,或被收入相关的诗词评析类著作,在一般读者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通,适合一般诗词爱好者阅读唐诗宋词、了解中国文化,在诗词普及方面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