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宝 成
评《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
马 宝 成
好的学术著作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强烈的问题意识、规范的研究方法、创新性的观点,等等。笔者认为赵立波所著《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就是具有上述特点的一部好书。
事业单位改革与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重大主题,本书立足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政府改革背景中的公共服务创新,从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国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全景视野审视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问题,并从中梳理、提炼出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四个重大问题: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是否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在什么背景基础上建立起来?形成这种互动关系依赖什么路径?实现上述路径是否具有理据与可能?这样,本书不仅显示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并将问题凝炼、予以学术化表达,上述四个问题及其解析构成本书的逻辑框架与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凝练问题只是研究的起点,解法或以什么方式思考与解决问题更为关键。本书在严谨、充分的文献梳理、实证调研基础上展开严肃的理论思考,从而将事业单位改革与民间组织发展的基本脉络、嬗变线索及待解命题、改革进路生动而清晰展示出来。笔者认为本书在文献梳理方面是下了功夫的,而在调查研究方面做得更充分、精细。作者在后记提到“本书包含了笔者对本领域10年来的观察、思考”,本书调查所及涉及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作为特殊政策区的东北共10多个省市,时间跨度近10年,特别是以青岛为中心的问卷调查给研究的展开、结论的形成以有力支撑,避免一些研究存在的“游谈无根”、“大而无当”问题。
本书最引人注目之处应是提出诸多独到见解,笔者认为最有创新性观点、结论主要的是以下三点:
一是设计了四分法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战略。本书认为四个方向的分类改革是改革推进的战略原则,由于事业单位存量巨大、类型多样与社会转型长期性,改革战略设计既可一步到位,也可分步分类渐进推进,即明确分类改革方向,初步实现机制转换,最终实现机构改制:生产经营类→企业化管理→转制为企业;行政管理类→依照机关管理→转为政府机关;多数社会公益类→建立现代事业制度→转为“公立事业法人”;部分社会公益类→按照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转为民间组织。其中,向“公立事业法人”转化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主导目标模式。
二是提出了事业单位向民间组织转化四大障碍及解决对策。事业单位“国家人”如何转变为民间组织的“社会人”、国有资产如何转化为非国有非私有的“社会公共财产”、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如何转化为民间组织、脱离财政供养如何形成新型运行机制,是转化四个关键环节,是制约转化四大因素。本书提出,应以完善产权安排、劳动人事、登记管理、治理机制等制度创新为基础,探索并形成规范改革进路,促使“国家人”向“社会人”转变,推进国有资产规范转换,形成富有动态性的公共机构与民间组织转化机制,健全民间组织自主、自治、自愿、自律“四自”运行与治理机制,从而破解四大转化难题。
三是明确改革的路径依赖——理顺政事、事企、管办、政社、事社五大关系。社会转型调整国家政治领域、市场经济领域、民间公共领域间关系,调整政府、事业单位、企业、民间组织及政府所有者职能与监管者职能等关系。这些关系既是历史形成、沉淀着传统体制诸多因素,又随社会转型不断分化重组、变化更新,成为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的初始条件、路径依赖。理顺政事、事企、管办、政社、事社五大关系,是事业单位改革、民间组织发展的基础,也是事业单位改革、民间组织发展特别是推进事业单位向民间组织转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本书用较大篇幅对五大关系性质、现状、问题及理顺对策进行分析阐述。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憾,如调研资料利用不够充分、一些提法如何把握(如社会化)、一些阐述有待细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度如何设计)等等,希望作者能在本书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