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定位与改革思考

2011-04-02 05:43蒋旋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文学

蒋旋新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小学教育专业(以下简称“小教专业”)是应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需要在高等师范院校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专门从事小学教学的专业人才。这种特定的专业方向和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尤其要求学科课程教学在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模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突出专业特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如何面向专业人才培养诉求,结合课程特点,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培养审美及鉴赏能力等方面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作用,科学定位是导向,质量提升是根本,教学改革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

一、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文学架构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教学定位观

一般而言,课程是学校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而设定的人才培养基本内容和方式。它是社会客观需求与主体要求的和谐统一,也是学生实现主体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因此,无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活动等,都应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学科规律,兼顾课程体系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适应当今小教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必要之举。

(一)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观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高等教育包括教师教育发展也处于战略脱变之中,呼唤科技人文的和谐发展,关注民生就业的有机统一,成为时代的焦点和改革的重点。文学从来不是一种谋生之术,永远属于一种心灵之学和修养之境。以往那种以单一的知识为构架、以单向度的信息接受为支撑的课程观与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处在微观层面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应改变传统狭隘封闭的学科教学观念,以一种开放主动的姿态,面向社会发展,重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客体和谐统一的改革观,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使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要。惟此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保持与时代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品质,展示面向社会关怀人生的情怀,由此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二)树立“以文学架构为载体”教学观

课程内容与方法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因此,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教学定位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保障。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体系基本是以文学史为框架,以作家作品为支撑,其特点是突出了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体系性。虽然不具有经济、电子信息、工科类等实用学科与社会现实生产力直接对接的优势条件,但与生俱有的知识性和文学性,却在众学科竞争中独树一帜,始终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以知识体系化和文学审美化构建来策应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谐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改革辩证法。其中,文学本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基石,不能偏离,不可削弱,只能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有依托,育人有载体,研究有目标,发展有基础。否则将失去自我,无所适从。那种游离文学本体(文学创作与作品)演绎纯理论概念的倾向,显然是一种苍白乏味的理论。

(三)强化“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育人观

历史表明:传统课程理念正向现代课程理论转变,即由静态向动态转型,由注重学科性、社会性向主体性方向拓展延伸,以适应现代社会和主体发展的新需求。从这一意义而言,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制器”,而是“树人”。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是文学的生命之根,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活力之本。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学有专长、全面发展、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能从事教育科研的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教育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而且要有人文价值追求及完整的人格,他们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是富有童心、爱心和情感的“灵魂工程师”。因此,小教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坚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把提高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摆在首位。落实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文资源优势,用优秀作品教育人、感染人和鼓舞人,使学生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熏陶和优良的人文精神润泽。

二、构建“以人文素质为核心、审美能力为根本、教学互动、内外结合”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顺应时代变革,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是一柄不可避免的“双刃剑”,在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在强化商品化价值取向的驱使下造成了社会意识低迷和人文精神退势的尴尬局面。突出表现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明显受到冷落,出现被边缘化危机。中国现当代文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化“危”为“机”的重要战略。因为,“文学即人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对而言,文学类课程更具有人文色彩和魅力优势。其中,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与社会历史生活保持着同步共进的鲜活品格,而且形象反映了社会历史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了昂扬的时代精神和崇高的民族风貌,负载着悠远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都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与人才培养有着不解之缘。“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学生从中可聆听到历史足音的震撼,感受到现实嬗变的希望,体味到人生的丰富哲理,从而实现精神升华、境界超越的理想。因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先天优势条件,也是课程应负有的重要社会责任,关键是善于从教材中挖掘丰富的人文因素,为学生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使学生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真正体现文学“人学”的不朽魅力和教化功能。

(二)增强审美能力培养

从文学的本性而言,审美意识与能力培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知识型教学模式下,长期存在着重文学知识轻审美能力培养的弊端,一般评述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较多,而揭示文学的美感特征和审美价值却常常淹没于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理论分析之中。致使不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过于依赖现成文学史的学术定论,而忽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自主的感受和理解,因而,虽然获得了较系统知识,但远未能将自身的人文感悟、艺术品味和审美感受融入对作品的体会与解读之中,而且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审美能力培养也大打折扣。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韦勒克深刻指出:“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它必须研究的不是文献,而是具有永远价值的文学作品”[1]512。由此可见,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主要不是传授知识,释疑解惑,而是通过对这一时期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体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理想和能力。但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发展史及庞杂繁多的作家作品群,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的这一对矛盾,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学中“史”和“论”的关系问题。要按照“精化文学史、强化作品赏析”的教学思路,把文学阅读与审美能力的训练摆到突出的位置。尤其要加强对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类文体作品的富有现代意义审美分析,从中让学生领略不同文体的艺术魅力,感受文学之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例如讲鲁迅小说时,除了揭示鲁迅小说开启现代小说创作先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外,还应注意让学生去体味鲁迅作品那种“忧愤深广”的美学风格,引导学生对鲁迅文学创作思想与艺术成就的历史和美学的全面把握,帮助学生从文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文学史的理性认识高度,提高对文学社会意义、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理性解读能力。

(三)促进教学有效互动

教学活动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双向交流互动的特征。期间,教师和学生始终处在教与学的双边交互活动过程之中。任何一种极度单向的方式都是对教学活动的扭曲。反思高校专业教学,目前基本依然沿袭专业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的范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三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死背教材、缺乏一种勤于思索、勇于质疑、善于创新的学习主体精神。与培养反思型、学习型和创新型的小学师资相去甚远。改革这种沉闷缺乏生机低效的教学陈规陋习,关键是要打破横亘于教与学之间的壁垒,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模式。时下,小学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理念就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目标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也应主动适应这种教学改革趋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受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创造。如在教学中,教师应摆脱以往就理论讲理论的教法,遵循认识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预习,在解决作家生平、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特色等基本问题的前提下,安排课堂讨论,让学生谈体会,说见解,多角度地分析理解作品,从而达到活跃气氛、增进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和理论思维分析能力,又改善了师生教学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构建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重素质,强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建立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对之策,同样也适用于小教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基于对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程目标的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包括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组织方式、实施过程、表现形态、评价体系等,体现在课堂和课外教学之中。一是阅读实践环节。向学生推荐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与作品的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课内外研读原著,拓宽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二是研讨实践环节。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积极吸收学术新成果,加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展知识传授的深度,发挥教学的主导性。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文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心得交流与作家作品研讨等途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科研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和现当代文学发展,开展课题探究活动,学习撰写研究论文,或吸收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四是教育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在实习学校听课、备课、试讲和参加学科教研及班级活动,了解熟悉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学习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能力,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五是评价实践环节。重点是改革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评价机制,重构师生共同参与、自评与互评,知识与能力结合的评价新机制,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1]雷奈·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M]//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文绍兴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