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缺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

2011-04-02 05:43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现象

吴 磊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政治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社会对口译员的跨文化知识素养与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高校的口译教学工作既是考验又是机遇。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口译不仅要克服语言的困难,更要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问题。文化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1]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化空缺的存在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双方制造了障碍,使得他们的交际行为无法顺利完成。口译工作者的任务正是补偿这种空缺,消除交流双方的隔阂。文化空缺理论研究对口译教学意义重大,教师应结合语言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顺利弥补交际双方的文化缺失。

一、文化空缺

空缺现象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时,发现不同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存在“偶然的缺口”。随后,俄罗斯文艺学家和文化学家用“倒刺”(意为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寻衅之物”)来形容阻碍双文化交际的民族特性。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语言里没有其他民族语言中描述基本颜色的词,于是便最早使用“空白、间隙”来表示这一现象。

“空缺”理论由前苏联学者索罗金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这一理论被用来论述话语及其民族的文化特点。“空缺”一词的俄语“лакуна”源于法语“lacune”,指的是在某一种文化中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现象、特征等。[2]6俄罗斯的空缺理论流派把空缺分为文化、语言和篇章三种类型。文化空缺包括民族心理空缺、交际活动空缺和文化空间空缺。体现在性格、情感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空缺为民族心理空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交际行为或思维方式方面的空缺为交际活动空缺;文化空间空缺包括认识感知空缺和文化储备空缺等,反映不同文化共同体对文化背景和活动范围的不同要求与评价。[3]38空缺还被有的学者分为全空缺、半空缺和冲突空缺。全空缺指某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完全不存在;半空缺指两个不同民族虽然存在共同语言、文化现象,但这些现象内涵并不完全一样,或它们的使用频率和场合也不完全相同;冲突空缺则指不同的两个民族有共有语言、文化现象,但这些现象的内涵相互冲突甚至完全相反。[4]

理解异文化文本,最关键的是要消除空缺。索罗金等人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对异文化文本理解中出现的民族文化差异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即空缺法。空缺法包括采用揭示源文文化概念涵义的填空法和借用与源文文化类似的本民族文化成分的补偿法。[2]7

二、口译中文化空缺补偿

文化差异客观存在,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思维方式、不同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空缺的客观存在。口译者置身于多元文化和多语种环境,文化空缺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难题,只有弥补了文化空缺,口译者才能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一)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中,属于异文化的信息接受者一旦出现文化空缺就会导致理解障碍。由于文化的缺失,该信息接受者无法根据其接收的信息调动大脑中相关背景知识,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对方表达的真正意思。因此,口译过程中出现漏译或误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译者在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同时,还必须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了解。口译的目的就是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者消除障碍,使双方的交谈能顺利进行。译者既要能洞悉源文文化空缺,又要对空缺进行相应补偿,以消除听者的意义真空,从而正确传达源文所蕴涵的意义和文化信息。

(二)可能性

口译中文化空缺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口译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但是意义和文化内容的正确传递是可能的。首先,人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人的思维是对同一客观背景的反应,因此,空缺的所指意义往往具有同一性。同一种事物、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是同一概念,不会因为不同民族的人所使用语言不同而指向具有不同内涵的事物、现象等。也就是说,语言系统或符号虽然不同,但它们所指向的事物或现象应该一致。这种同一性可使不同文化主体的大脑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一个大概的且基本相同的指向,也就是思维认识论的“同构”。同构理论认为,人类意识具有相通的基本思维结构机制,这种机制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通过语际转换去进行思想感情传递的基本条件。同构理论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为持有不同语言的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转换的通道。[5]根据这一理论,口译中任何文化空缺都是可译的。同一意义所指在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表达形式不同,而口译就是在保持所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把源语言信息用目标语来表达,从而使交流双方相互理解。此外,随着各民族及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渗透,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日益明显,因此文化空缺补偿有其实际的可能性。

三、口译教学文化空缺补偿策略的运用

受种种因素影响,人类语言及思维方式客观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对口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意义上的缺失带来了挑战。口译教学只关注翻译技巧讲授远远不够,尤其对涉及文化差异的传译问题,并非技巧可以解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才是口译教学的重心。索罗金等人提出的空缺理论及补偿策略,为口译教学实践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一)正视文化空缺现象

在口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明确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并和学生探讨文化空缺存在原因。各民族价值观念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人们对事物看法、认识及行为方式的不同,是文化差异的核心部分。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差异突出地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各民族语言也受到各自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影响。各民族语言被烙上了深刻而独特的文化烙印之后,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才能真正理解其正确含义。不同民族审美情趣差异的客观存在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内容。由审美差异造成的对事物看法的不同也给语言交流造成了障碍。在一种文化中带有褒义的事物,在另一文化中很可能恰恰是贬义事物。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方法,使学生深刻了解文化空缺的客观存在。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指口译员所持的思维方式和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度。跨文化意识的有无与能力高低对口译员至关重要。口译人员能否拥有并运用这种意识,将直接影响口译质量。要培养一名合格口译人员,首先必须让其接受文化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介绍关键的文化观念,使其了解目标语所属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将跨文化意识培养融合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不断习得和积累双语文化知识。只有了解和掌握文化间差异,并能迅速识别和把握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脑接收、分析、理解语音信息等工作,同时结合具体语境创造性进行语际转换任务。跨文化意识是衡量一名外语学习者是否适合从事口译工作,能否成为一名优秀口译人员的重要准绳。

(三)引入空缺法

索罗金等人的空缺法提出两种消除空缺的方法。该理论的空缺消除法针对外语篇章理解与翻译提出,可以借鉴到口译中来。消除空缺主要有两种手段:填空法及补偿法。简言之,所谓填空法,就是利用对象国语言特点对空缺进行翻译、解释和意义具体化。[3]38填空法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汉英口译为例,汉语中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属于全空缺现象,可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补偿法指尽可能利用母语和母语文化中相似因素对空缺现象进行阐释。[3]38补偿法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同样以汉英口译为例,如果汉语中某些具有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有意义所指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属于半空缺现象,可采用借译或语义再生译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口译中遇到文化空缺,译者切忌拘泥于形式等值,应追求语义对等。灵活运用填空法和补偿法是译者应该掌握的最基本方法。

(四)采用文化认知卡

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文本理解中的文化空缺还能通过建立“认知卡”的手段来弥补。[2]9口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文化认知卡,不断补充、比较和完善本民族及目标语所属民族文化知识,还可根据文化空缺类别,将认知卡分类、归纳,帮助自己在口译过程中快速消除文化空缺,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实践证明,采用文化认知卡,能有效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空缺造成的源语言理解障碍。

[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5.

[2]李向东.空缺现象与空缺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2(4).

[3]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4]何秋和.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2):48-51.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99.

猜你喜欢
口译跨文化现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