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娇
(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在体育交往中人们应具备的相互尊重、亲善、友好的行为规范[1]。具体而言,体育礼仪是通过服饰、仪表、礼节、语言以及典礼仪式等各种外在形式体现出的内在的体育礼仪文化[2]。高校体育礼仪教育不仅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行为、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体育礼仪是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高校开展体育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其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在高校实施体育礼仪教育,能够实现大学生道德的内化,为良好的品德构建搭建平台,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经过体育礼仪的熏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培育,行为失范会得到遏制,最终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其次是其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体育礼仪教育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懂得如何去相互理解和尊重,如何更好的与人沟通与交流。通过体育礼仪教育,大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沟通技巧和人性化的心理沟通方式,进而有效的促进其心理调节能力和成熟度。第三,体育礼仪教育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一环。体育礼仪教育是文明教育的重要体现,校园内良好的体育礼仪行为方式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它是和谐校园最为直观的体现,同时,良好的体育礼仪行为还可以起到法治校园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减轻校内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秩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日趋庞大,学业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这给高校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高校也相应进行了较多的教学改革实践,部分学校采取了公共基础课给专业课让路的改革策略,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思想道德课以及作为礼仪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体育课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取代了以培养良好社会公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导致高等教育中礼仪教育呈现缺失状态。
在全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降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也在持续下降,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学生死伤事故,如跳楼、凶杀等极端社会行为。学生的思想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笔者通过观察、访谈等途径了解到目前高校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礼仪素养也日渐缺失。如一些学生不懂礼貌、礼让,课堂纪律松散,随意性较大,并且卫生习惯以及谈吐举止较为不雅,有的学生甚至不通过自身努力而是通过向老师求情来获得更高的体育成绩,还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意识较差,这些非健康的行为模式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格格不入。
浮躁与功利是当今社会的典型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下,商人的自私自利,官员的贪污腐败,民众的麻木不仁等畸形社会状态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在中国体育界,重金牌,轻人性、重成绩,轻个体、重荣誉,轻健康等不良风气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动机已经不再是为了更好更多的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而是被许多功利的动机取代,如为了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称号、入党等目的,刻意地追逐体育成绩的提高、体质健康测试过关、俱乐部活动加分等,所选择的手段更是多样,如刻意讨好体育教师,考试作弊等。
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而“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和“80后”大学生群体相比,有着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更为时尚和前卫的思想。但备受溺爱的他们却很少懂得感恩,很少懂得尊重长辈,他们已经习惯于家庭对他们的呵护。正是在这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下长大,在体育教学环境中,这些大学生不是把自己看做是一名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学生,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一名“玩者”或“消费者”的非正常角色之中。略带玩世不恭心态的他们将体育课看成可有可无。
在我国教育界大举素质教育大旗的背景下,应试教育却有增无减,更为突出。在中小学阶段,他们除了在学校要承担繁重的课程压力外,课外还要接受大量的家教以及相关的作业。繁重的学业压力挤掉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在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他们几乎与体育绝缘。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缺失了必须的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健康上的损失,更是心理健康上的巨大缺失,进入大学后的他们变得不会与人相处,变得木讷、被动和相对自私。这种教育方式不可能培养出恪守纪律的良好公民,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体育精神和素养的优秀大学生。
我国传统体育教育的关注重点是学生的“三基”教育或体质教育,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则不够重视,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中学生的体育礼仪教育也被认为可有可无。自大学扩招以来,学校的师生比例一直在扩大,早期大学密切的师生关系也随着扩招速度的增大逐渐淡漠。如今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教师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也面对着一群比以往更难管理的学生,如果管理过于严厉,怕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管理过于宽松,怕学生会更加肆无忌惮,因此如何把握一个适度的管理尺度成为关键。目前高校多数体育教师并没有对体育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教师在礼仪方面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体育教育者自身的因素也是造成体育礼仪教育缺失的一个方面。
体育礼仪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考察一个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身心素养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体育成绩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并通过体育礼仪得到展现,因而,目前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中应该明确纳入体育礼仪内容,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激发其体育礼仪意识。
如果单纯地将体育礼仪从体育教学中剥离开来,有可能将体育礼仪引入形式主义的潮流之中,因此体育礼仪教育要注重隐蔽性教育和情景式教育,将体育礼仪贯穿学生的行为模式之中,促进体育礼仪的内化。另外。每个项目的体育运动都有其遵行的规则以及礼仪规范,因此在专项课程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专项礼仪的培养。
教师要以身示范,身体力行,在和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以自身的教学魅力和礼仪素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认识到体育礼仪的重要性。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全面掌握体育礼仪知识,以宽广的体育礼仪知识面向学生传播相关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礼仪规范的形成。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而体育礼仪则是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的重要表现方式,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播。高校可以利用各种校内外体育赛事,包括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运动会以及校园文化节等宣传和推广体育礼仪文化,比如可以举办体育礼仪大赛、体育礼仪展、体育礼仪知识竞赛、体育礼仪文化论坛等各种活动,形成高校体育礼仪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礼仪文化熏陶。
[1]杨彤彤,谢忠萍.体育礼仪的功能及传播途径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4):92-94.
[2]陈晔.体育教学中体育礼仪文化的倡导与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