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战略选择研究

2011-04-02 07:22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常熟市文化产业战略

王 任

(常熟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文化产业以其能源消耗低、产业链长、增长性好等特点成为20世纪末叶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国、各地区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常熟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圈,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常熟文化发展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常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影响常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常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层面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资源状况

文化资源分为文化社会资源和文化自然资源。通过开发符合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使文化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常熟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15处。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市级控制保护建筑62处。有綵衣堂、铁琴铜剑楼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白茆山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虞山这样的林木葱茏、遗产(遗址)众多、寄托着无数风流雅士乃至凡夫俗子殷殷情怀的名山。常熟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如常熟是历史上著名的状元之乡,走出过两代帝师翁同龢等8位状元;现代的院士之乡,“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王淦昌就是杰出代表;耕读传书、崇文尚教的风气特别浓厚,如明末文学家钱谦益和风流才女柳如是留下许多故事;地方戏曲、古琴艺术、舞蹈书法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等蜚声国内外,常熟还是全国少有的拥有万人以上规模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县级市。常熟还有不少现代文化资源,如虞山大戏院、广电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博物馆等等。这些既是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又是常熟文化的载体,更是常熟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和基础。

(二)经济发展水平

在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经济条件是文化市场最具实质性作用的因素。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突破 5000美元后,现代化进程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1]。2009年,常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30.7亿元,人均GDP超过11万元,达到115406元,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升[2]。常熟的民营经济是全国发展规模最大最发达的地区。2010年全市私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达到739.7亿元[3]。因此,常熟是个百姓生活富足,完全具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基础条件的地方。

如果说20世纪常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主要依靠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和制造业,机械、电子、生物制药、化工造纸业方面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落户常熟,成为常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那么,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特别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常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正逢其时。变粗放为集约,将传统产品加入文化元素,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和财富,已经成为今天常熟所有企业家的共识。

(三)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

政府的产业布局构建直接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规模。常熟市发展目标是努力形成“一核多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就是形成一个核心品牌,就是江南文化品牌,“多区”就是形成四个功能各异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休闲相结合,打造古城区、虞山尚湖、沙家浜、昆承湖等江南山水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以数字动漫、影视制作、软件开发创意设计为重点的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相结合,打造以服装服饰设计、名品名牌发布展示为重点的时尚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传统文化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打造以现代印刷复制、文化用品生产工艺美术品加工为重点的文化产品制造产业集聚区[4]。

产业布局是政府对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它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和推动功能,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一核多区”的文化产业布局是常熟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总结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基本上,结合常熟实际,而对发展常熟文化产业的新的思路和部署,这一思路和部署对常熟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政策资源和管理体制

作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管理体制和文化政策,在一个新兴产业发展之初作用尤其重要。常熟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国家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常熟市2010—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促进常熟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落实有关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例如从2009年开始每年下拨1000万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引导和鼓励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品牌项目积极发展。

二、常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状况

1.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2009年底,常熟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达到了2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000人。在企业数不断增多的同时,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年年增长。2009年,常熟文化产业实现了增加56.8亿元,以上年增长19.4%,占GDP比重约为4.4%.2010年文化产业增长值达到7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GDP比重约为5.21%[5]。

2.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个别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协调企业关系,有利于形成优势品牌。近年来,常熟市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和其它单位参与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因而虞景文华创意区、华实1992文化创意产业区、波司登中国(常熟)时尚产业园等新阵地初具规模,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常熟大学科技园孵化创业企业,河东街设立名人工作室,方塔园开辟文化培训展示场所等等,都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经验。常熟个别文化产品,如“沙家浜”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

3.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已基本建立。常熟广电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展览中心、报业大厦、图书馆、美术馆、评弹艺术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市委市政府命名了首批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基地、虞山尚湖江南文化博览园、东南文化创意产业园、服装城江南时尚文化创意中心、虞景文华广场等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速了区域性产业孵化与产业链的延伸。其中“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建成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4.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类发展逐步清晰,原有文化体制对于产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在逐步减小。常熟2010年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指导目录》等政策文件,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的初创企业、中小企业,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常熟还注重与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常熟理工学院、常熟职教中心等本地院校建立人才合作培养协议,为文化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二)存在问题

常熟文化产业还处在初创阶段,因而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因素。

1.产业总量和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顶级创意品牌。如前所述,近几年常熟文化产业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毕竟还是初创阶段,与其他产业相比,占比非常有限,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5%左右。文化企业中虽然有华实原创精英、苏州网路神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兴原创文化企业,但是规模总体还是比较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在品牌方面,尽管有“沙家浜”这样的国内知名品牌,但数量和影响力还还远远不够,要打造像美国迪斯尼、日本动漫等这样的世界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创新人才短缺。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的产业,创意的主体则是人才。因此,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支撑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而目前常熟文化产业中恰恰就是缺少创新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据调查,目前常熟文化企业创新人才的缺口率大多在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而更关键的是,这样的人才缺口一时还难以补上,即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因而许多工作不得不停下来等人。这无疑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创新人才的紧缺是目前常熟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3.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资源有效整合和集聚不够。苏南县域的文化产业同质化发展趋向严重,同一县域内的乡镇文化产业同质化现象也很普遍。例如都在挖掘历史资源,开发水乡古镇游项目,都在打造主题公园,都在设立动漫基地、出版基地、影视文化基地等等,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到硬件的建设,实际收益不很明显。地区之间出现恶性争夺资源,抢占市场的现象,这样削弱了产业竞争力。有限的资金分散在各个领域,不利于文化产业在核心项目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得不到发挥。

上述种种现象形成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在障碍,对文化产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常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差异化战略与集中化战略

常熟发展文化产业应选择竞争战略中的两个战略,即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差别化战略是指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集中化战略是指主攻某一特殊的客户群、或某一产品线的细分区段、某一地区市场。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有各自的内涵,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强调根据自身的实力来应对市场,并通过这种应对方式,最后建立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常熟文化产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是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的。

1.常熟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尽管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它的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是有限的,因而要全方位地进行文化产品开发是有困难的,必须集中力量做自己的优势产品。

2.常熟文化资源有其独特性。常熟人杰地灵、文脉久远,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而在这些文化资源中,曲艺文化、藏书文化、园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状元(科举文化)是它最独特的文化,虞山也是周边县市所没有的,而现代的服装制造业的隆兴,催生出的服装创意设计也有常熟特色。这些历史的、现代的文化资源都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的有利条件。

3.常熟人口比昆山和其他县市要多,县(市)内的市场比昆山和其他县市场要大,但它又没有昆山和其他县(市)的区位优势。县(市)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仅有县(市)域内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走出去,或请进来。而走出去和请进来,都需要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在于产品(服务)的特色。

(二)常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常熟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的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差异化和集中化的目标,即通过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后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常熟文化产业实施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后,应该是产品(服务)特色鲜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产业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若干个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并具有竞争优势。我们认为,服装创意设计、创意广告业、动漫游戏产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业、数字传输业应作为首先实施差异化和集中化的产业门类,在这些产业门类中重点打造几家现代文化企业。

2.实行战略重点转移,在人才招聘和培养上下功夫。即将过去和现在仍然实施的项目带动战略过渡到人才和项目并重,并最终转变为以人才为主。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中新的项目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具有引导和带动的功能,但新项目建设不可能永无止境。项目建成后,更需要企业特别是产业创新人才去将其做大、做强。因此,引进和培育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并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常熟历史上曾经是江南名士集聚之地,相信只要用心做,今天常熟会成为“创意人才集聚中心”。

3.进行项目差异化设计和地区资源整合,推动项目尤其是文化旅游项目发展。对于同质文化产品,要力争在细节上进行差异化改造。例如常熟海星岛推出海洋生物展览项目中,有5-6处是其它海洋公园看不到的内容,就形成了吸引游客的新亮点;昆承湖旅游景区修筑言公堤直通高校,“大地深处有学堂”,与杭州苏堤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熟董浜镇利用农业发达的优势,针对老百姓对于菜篮子工程的关注,推出的无公害农产品给本镇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这种差异化发展避免了千镇一面、千篇一律的局面。另外乡镇之间、县域之间的资源整合协调,也大大增加了游客停留在常熟的时间。例如,来常熟“沙家浜红色之游”的游客同时光顾了昆承湖和尚湖景区,还可从董浜带回放心蔬菜、粮食,有的还能亲自当一回农夫和垂钓手,客观上丰富了游玩内容,延长逗留时间,给地方旅游服务业增加了收入。

4.保护知识产权,打造更多品牌。常熟文化产业要成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必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大对原创的奖励力度,从制度上、舆论上营造尊重原创、保护原创的氛围。目前利用江南文化节举办文艺产品博览会、服装设计比赛举办时尚产品博览会,举办“赢在常熟”创业比赛等活动,一方面扩大常熟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同时对于在市民中培育尊重创意、人人创意的意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5.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服务内容。文化产业创意园建设须由外延扩展转变为内涵培育。作为产业集聚的园区,文化产业创意园除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模式外,更要研究引进项目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和配套,集中精力做好若干个完整产业链。人才是最稀缺资源,也是常熟文化产业领跑的优势。因此,产业园除了筑巢引凤,从外面挖掘高级人才,更要注意与本地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对接,大力培养符合本地文化产业特色的多层次人才。针对目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创意园要建立人才孵化和员工再教育中心,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把投资建设新项目的资金和热情分分解到员工素质培养和提高创意者待遇上去,营造优于其他区域的软环境。

6.深度营销,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功还与现代营销理念的配套实施有关。常熟的文化产品要靠主动积极、科学高效的营销理念和手段来实现其经济增收目标,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现代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帮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了解常熟,喜爱常熟,来常熟投资和生活。

[1]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48-53.

[2]常熟市统计局.2009年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常熟统计公众信息网,(2010-09-28)[2010-10-08].http://www.cstjj.gov.cn/Content/.

[3]唐韫玉.2010年常熟市民营经济强势发展[EB/OL].世纪常熟网,(2011-01-03)[2011-01-07].http//www.21cs.cn.

[4]常熟市文化产业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合力打造江南文化名城[R].常熟文化产业简讯,2010(4):5-9.

[5]常熟市文化产业办.常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标体系[R].常熟文化产业简讯,2011(1):10-11.

猜你喜欢
常熟市文化产业战略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五(5)未来星中队
A Clever Rabbit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战略
战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