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明
胃上部癌主要包括胃底癌、贲门癌、胃体上部癌。发病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如饮食种类、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遗传、免疫功能低下和精神因素等有关,也与胃息肉、慢性胃炎、胃黏膜异形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手术后残胃,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1]。传统的全胃切除术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规范性尚未统一[2]。近端胃切除残胃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有效地解决了全胃切除后胃功能完全丧失,但存在手术难度大,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等问题[3]。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采用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的患者治疗胃上部癌48例的方法及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者4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在39~72岁,平均年龄(59.3±7.2)岁。胃底癌12例,贲门癌27例,胃体上段癌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CT、上消化道的胃镜和钡餐造影检查,排除了Bormann IV型以及已经转移至远处的和已侵犯食管下端的患者。TNM分期:IB期患者2例,II期21例,IIIA期16例,IIIB期9例。组织学分析包括黏液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11例,低分化腺癌14例,印戒细胞癌2例。
本组患者全部采用全麻,去上腹正中绕脐切口入腹,先行清除禁断的胃根治性切除,处理胃上部癌,并依次清理各组淋巴结,自胃角切迹的上方行胃体切断,保持与肿瘤距离>5cm,并在贲门的上方5cm处行食管切断,取下标本并快速送病理检查,确保切口阴性。通道建立方法参照将FJI法,将输出袢十二指肠空肠端侧的吻合口远侧约2cm处适度的线结扎改为约1/2的肠管部分行缩窄缝合(2~3针),适当的缩短输入的袢肠管保持在20cm~25cm,Braun吻合口与Treitz的韧带大约在10cm左右,以食管空肠与Braun吻合口感无张力为尺度。术中行胃肠减压管的残胃——十二指肠通入,送入鼻肠营养管至空肠远端,可早期拔除胃管,术后2d行肠内营养。
观察记录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的钡餐造影情况,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存活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本组患者清扫淋巴结共921枚,平均(19.2±5.3)枚,48例患者围术期未出现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未发生梗阻、出血、残胃漏等并发症。术后给予钡餐造影见部分通过输出袢部分的缩窄通道而进入远端的肠腔,输入袢的盲袢肠管有所扩张,未发生反流进入食管的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1例出现肝转移而死亡,4例患者出现饭后的撑胀感,4例出现轻微返流症状,2例出现倾倒综合征,5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出现吻合口炎,余患者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体重增加0.5~6.2Kg,平均增重(2.1±0.4)Kg,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增高。
胃癌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提高生存率。目前对于胃上部癌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全胃切除术和部分切除术,两种方法对于患者远期生存率影响差异不大[4],有报道表明[5]5年生存率两者均小于30%,因此对于何种方式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及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的临床意义而言,两者无差异。
全胃切除术手术范围较大,十二指肠通路丧失,营养情况较差,而部分切除术又面临着切口是否阴性的难题[6]。本文采用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治疗胃上部癌,术中快速对切口行病理检验,在保证切口阴性的情况下,并发症较少,近期生存率较高,生活质量有所上升。由此可见,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不仅保留了残胃的部分功能,而且明显降低了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近期效果良好,手术简单,难度小,是胃上部癌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1]洪扬.晚期胃癌姑息性手术106例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9):3-4.
[2]汤睿,朱正刚.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2005,25(3):1205-1209.
[3]肖仕明,姜淮芜,吴宸,等.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后的两种重建术式评价[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15(9):682-685.
[4]朱正纲.全胃切除与消化道重建术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1):15.
[5]肖仕明,姜淮芜,陈进,等.全胃切除改良空肠间置法胃肠道重建[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9(2):120.
[6]Zherlov G, Koshel A, Orlova Y, et a1. New type of jejunal interposition method after gastrectomy[J]. World J Surg, 2006,30(8):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