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忠 罗智 龚克
髌骨为人体最大的籽骨,具有延长股四头肌力臂和帮助伸膝的功能。髌骨骨折的治疗目的为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恢复和维持髌骨关节面的平整,固定牢固,使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1]。
本组患者为我科1994~2010年获得随访的109例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34例;年龄17~84岁,平均46.2岁;左侧42例,右侧67例。致伤原因:跌伤65例,交通事故27例,高处坠落伤11例,砸伤6例。其中横断骨折42例,粉碎性骨折67例。合并症:糖尿病14例,高血压23例。
对髌骨骨折关节面平整,错位小于2mm,骨折无明显分离的髌骨骨折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治疗11例,1994~1999年采用髌前弧形切口切开复位粗丝线或钢丝环扎固定21例,1999~2007年采用张力带钢丝切开复位内固定42例,2007年~2010年7月,采用聚髌器内固定治疗29例,张力带钢丝固定6例。
1.3.1 粗丝线或钢丝环扎法 均采用髌前弧形切口显露髌骨骨折,清除关节内积血和碎裂骨块,骨折复位用巾钳固定髌旁扩张部,用双10号丝线或钢丝沿髌骨基底部作环形荷包缝合,收紧同时经破裂扩张部伸指探查关节面平整后,结扎固定线(丝),严密缝合髌前筋膜及髌旁韧带,冲洗术野,缝合伤口。术后行下肢石膏托固定6~8周后去除石膏托后渐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1.3.2 张力带钢丝固定法 采用髌前纵向切口,显露髌骨骨折,常规清理骨折断端及关节腔,骨折复位用巾钳固定,探查关节面平整后,用2mm的克氏针经髌骨骨折的矢状面1/2和中外1/3处经过骨折面钻至髌骨下极(或上极),用钢丝绕克氏针行8字固定,预弯克氏针尾,贴骨剪断克氏针、(对于粉碎严重的髌骨骨折,先用粗丝线环扎后用克氏针于髌骨矢状面1/2和中外1/3处穿针固定),缝合髌前筋膜及髌旁韧带,活动膝关节后,冲洗术野,缝合伤口。术后不需石膏托固定。在无疼痛情况下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和扶拐行走。
1.3.3 采用聚髌器固定法 采用髌前纵向切口,显露髌骨骨折,清除关节内积血和碎裂骨块,骨折复位,用丝线沿髌骨基底部作环形荷包缝合临时固定,探查关节面平整后,在髌骨上下极预放爪齿处切开韧带至骨质,用弯钳分离韧带处切口,将选定大小的聚髌器用0~5℃冰盐水处理后,用撑开器均匀撑开,将爪齿刺入预定韧带切口中,压住聚髌器腰部,用45℃左右盐水热敷聚髌器,致腰爪恢复把持住髌骨。缝合髌前筋膜及髌旁韧带,冲洗术野,缝合伤口。活动膝关节后,屈膝位缝合伤口。术后进行股四头肌收缩或屈膝活动。
本组病例获得随访2个月~15年,效果评价根据胥少订[2]综合评分标准。石膏托固定:11例中优8例,良3例,优良率100%,环扎固定法:优10例,良4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66.7%。张力带钢丝固定法:优33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7.5%。聚髌器内固定法:优23例,良好4例,可2例,优良率93.1%。
髌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髌骨骨折的分离,移位常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髌前筋膜和髌旁扩张部撕裂。髌骨骨折以横断和粉碎性多见,纵性骨折少,本组中2例纵性骨折均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6例。
通过对髌骨周围韧带收紧张力促使骨折块向中心汇聚,固定愈合后,不需再次手术取出和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器材为其优点,但固定欠牢固,不能对抗股四头肌收缩或屈膝时产生的张力,容易出现骨折两侧滑移,形成关节面台阶样改变,术后需6~8周的长时间石膏托外固定,不能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致后期关节功能恢复慢,容易出现关节僵硬。
张力带钢丝固定法为张力带固定原理,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为坚强内固定,术后无需石膏托外固定,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关节僵硬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机会小。其不足之处为:克氏针尾容易刺激软组织致滑囊炎疼痛。划破皮肤,影响患者关节活动和锻炼,偶可出现克氏针退出,钢丝断裂移。
固定在髌骨表面张力侧,符合AO固定原理,而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组织刺激小,其5爪向心聚合收缩,可以产生纵向加压,可消除股四头肌收缩或屈膝时产生的张力。对于粉碎性骨折,可行荷包缝合后,维持关节面平整情况下安置聚髌器[3]。注意事项:手术前应根据X光片备足不同型号的聚髌器以消毒备用。术中备冰热盐水。
通过对本组患者分析,聚髌器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软组织的创伤小,无需对骨折再进行钻孔、捆扎、固定牢固,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减少关节周围组织挛缩和关节僵硬,是目前治疗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术式[4]。
[1]王亦璁.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5,4(4):208-209
[2]胥少订,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49
[3]崔元江.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61例[J].中华创伤杂志,1999,15(1):65-66.
[4]李松哲,李成福,李林.改良AO克氏针张力带钢丝与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1):1153-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