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浅析——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2011-04-02 02:44华红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科学幼儿专业

华红艳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学前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之一,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重要地位,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其未来的教学实践能力。学前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评价:第一,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该课程领域的活动设计情况;第三,该课程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主要通过学生在见习与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以上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学生在科学课程领域的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这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领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同时也影响到学生未来见习、实习中的实践表现。因此在学前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这一环节。

担任常熟理工学院学前科学教育课程任课教师两年多来,笔者极为重视学生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通过对学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方案的分析,发现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存在不少问题,且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以下将针对本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在动机缺乏,外在重视不够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人的行为和与其相应的动机关系密切,交往行为与交往动机有关,娱乐行为与娱乐动机有关,学习行为与学习动机有关。学习动机通常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通常表现为学习的内在兴趣,求知欲等,外在动机可表现为外在的表扬、外在的要求与压力等方面。就学前专业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动机来看,因其明显缺乏内在的兴趣与求知欲,故而使其不具备相应的内部动机。尽管外部环境中的诱发因素,如教师的作业要求,考核的压力等也会引发相应的外在动机,同样可以驱使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但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为了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产生,并未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外在压力,因此,学生的外在重视程度不够,故而也无法从外在的角度产生强烈的趋动力。

(二)准备不足

由于内在动机缺乏,外在重视不够,所以反映到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行为上,便可表现为相关知识学习的投入不够,活动设计的准备不足。通过教师与学生谈话、教师逐一上网检索查证得知,就某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75%左右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方案都通过谷歌、百度等检索工具检索并直接下载,其中部分学生作了一定的修改,只有极少数学生参阅了图书馆关于活动设计的同类文献。而谷歌、百度等大众化的检索工具,其内容的来源良莠不齐,其科学性往往值得质疑,这种不加思考和选择的盲目“引用”直接导致学生在随后的环节中同样存在大量的问题。

(三)缺乏对幼儿发展的正确认识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课程多开设在学生的实习之前,而学生在实习之前多缺乏与儿童交往、观察儿童的经历,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对儿童的感性认识。此外,由于他们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之前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够,且并未花足够的时间专门研究幼儿的发展特点,理论基础薄弱,直接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活动设计中缺乏足够的对幼儿的理性认识。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某一特定的主题时,无法判断该主题大致适合的年龄范围。反之亦然,即面对特定年龄班幼儿无法判断他们比较倾向于喜欢与接受什么样的主题与内容;其次还表现在他们在活动中预设的活动内容相对特定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较为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尽管根据此类方案设计的活动最终在教师的带动下也能开展下去,但此时的活动对幼儿的意义必然会发生变化,活动必将变成教师的教学活动,而非真正的幼儿的学习活动。

(四)缺乏对活动目标的合理把握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指的是在一次或一个系列科学教育活动中达到的教育效果。它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和年龄班目标,并结合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特点提出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1]73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既是科学教育活动最终追求的结果,也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往往会决定科学教育活动的方向以及幼儿科学学习的氛围,因此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就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普遍缺乏对活动目标的合理把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无法在活动中正确理解与体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列出的科学教育的五条目标中,“除去第4条关于数学教育的目标外,其中有两条(第1和第5条)是关于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另有两条(第2条和第3条)是关于科学方法和过程方面的目标。”[1]57这充分说明: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及其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作为一种科学过程的必然性的产出,已不再受到格外的重视与强调。然而,就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仍然无法摆脱重知识,轻态度和过程的模式。表现在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预设了较多教师总结,仍然是一种重教师的传授,轻幼儿的思考、探究、交流与建构的陈旧做法。第二,无法在活动目标设计中准确把握各年龄班目标的差异。如在情感、态度目标方面,小班儿童因其先前的经验有限,其对待特定事物与现象的好奇心与兴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故科学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多以“激发或萌发”其对事物与现象的好奇心、兴趣为主。中班儿童在已有较多经验的基础上,其对待事物与现象的好奇心与兴趣已不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科学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应是“攻固与发展”其对同类事物与现象的好奇心、兴趣的过程。由此可见,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概念表述暗含不同的培养要求,而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设计活动目标过程中使用概念的混乱现象,可以看出他们对各年龄班的培养目标与任务缺乏准确的理解与应用。

(五)缺乏对活动内容的正确分解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设计中,往往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第一,内容与主题不一致。如将活动的主题选定为《蚕宝宝本领大》(大班),该活动的主题是关于蚕的用途,即蚕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但活动的内容却是观察蚕宝宝的外部特征、观察了解蚕宝宝的变化过程等,内容与主题明显不一致,活动内容无法致力于实现活动主题。也就是说,幼儿仅仅通过了解蚕宝宝的外部特征与成长过程最终无法领悟活动的主题——即蚕宝宝的本领如何“大”,因此这种活动设计并未紧扣主题;第二,内容之间不一致,即多项内容并非围绕同一主题。如上述关于《蚕宝宝本领大》的设计中,除了没有扣题外,其活动内容也属于不同主题,如观察蚕宝宝的外部特征,围绕的主题是“认识蚕宝宝”,是适合小班幼儿的活动,而观察蚕宝宝的变化过程,围绕的主题是“蚕的成长”或“蚕的一生”,是适合中班幼儿的活动。可以看出,首先,活动主题与内容不一致,其次,诸多子活动内容分别属于不同的活动主题。因此,整体上看活动内容的设置混乱不堪,不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

(六)缺乏对教学活动方法的正确把握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极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桥梁,是实现教学活动目标的保证。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准确把握,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学生在设计活动《美丽的彩虹》(大班)中,预设了由幼儿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制作彩虹。针对此现象,笔者曾特意在C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中随机做了一次调查,以了解他们能否制作彩虹,班里只有两位学生表示知道怎样制作彩虹,其余三十几位学生均表示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制作彩虹。在这一活动中,要求幼儿采取自主探究法制作彩虹,很明显该活动设计并未建立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完全可以将活动方法预设为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幼儿的自主探究相结合,这样的方法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积极参与及经验的建构。

(七)缺乏对各环节、各部分间逻辑关系的把握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还存在逻辑上的问题,表现在不注重各环节、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第一,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不对应,即活动内容无助于实现活动目标;第二,活动准备材料与活动对象数量不对应,即未能考虑根据幼儿人数合理确定材料数量;第三,活动材料与活动内容不对应,提供了特定的活动材料,但在活动中并未使用该项材料,反而使用了未曾投放的材料,这些不对应现象使得活动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一次完整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内容间应该具有连贯性,各部分内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并层层推进直到探索结束的完整过程。也就是说,除了活动的导入与活动的延伸部分外,其他的活动都应同时具有承上与启下的功能。这些功能有时是通过语言直接体现的,有时则是通过活动操作体现的。不管是用语言体现,还是用操作体现,在整体结构上应表现出一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逻辑关系。这一点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不曾考虑过,更没有表现出来的。

二、解决策略

上述问题的产生,首先有学生自身认知与态度层面上的原因,如受近年来各地教师招考中过分重视艺术技能导向的影响,致使学生在专业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过于重视弹、唱、跳、画等艺术素质的提高,而轻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学校课程设置层面的原因,如教育类专业课开设课时明显不足,且在不断受到其他公共课程的挤压,学校这种课程设置的行为导向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此外在说课、活动设计等环节的训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教育素养的提高。因此若要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主要针对以上原因,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招聘环节上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追求全面素养的提高

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应呼吁理论研究与媒体宣传相结合,使特定的理论导向变成媒体的舆论导向。一方面,呼吁国家与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在未来教师的选择上要具有适当的前瞻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依靠媒体传播特定的价值导向,逐渐提升包括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以及广大幼儿家长在内的所有受众关于未来教师职业素养的理性思考,从而使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人才评价的态度。不难理解,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招聘环节上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上发挥了一种社会强化的作用。因此,在现有的人才招聘中,是重视全面素养的提高,还是重视艺术技能,轻教育专业素养与技能,将作为一种正强物替代性地强化了未来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应行为。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测评体系的权重上能够平衡各种素养要求,最终重视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则不难推测,未来学生在追求全面素养提高方面将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二)学校应持之以恒地在各年级开展说课竞赛,以说课带动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

竞赛因其结果可将竞赛者分级分等,从而使竞赛可以满足参与者的被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在实践中竞赛往往能够直接激发与竞赛要求相应的积极行为。因此,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说课竞赛,调动学生参与说课竞赛活动,并以说课为契机,将说课与活动设计合二为一,从而在促进学生说课技能发展的同时,带动学生重视与说课密不可分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自觉地提高活动设计能力。值得重视的是,与说课相比,教学活动设计对教师来讲,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活动设计与反思是提高日常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故而以说课竞赛带动学生对活动设计的重视,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在说课竞赛活动中,学校可有效利用各实践基地的宝贵资源,将说课、活动设计与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联系起来,同时可邀请实习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说课与活动设计竞赛的评委,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密切联系起来,力争在大学期间,能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顺利通过活动设计及说课关。

(三)学校应加强教育类相关理论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在学生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要求学生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对象、科学教育活动本身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都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要形成相应的认知,学生可通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双重积累最终得以实现。尽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儿童,积累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感性认识固然重要,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更多的关于幼儿的科学认识往往来源于理论学习,因此应更加重视学生对于教育及心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他们在面对活动设计时,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系统地协调儿童与活动的辩证关系。

(四)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

理论从实践中来,最终必然重新回归于指导实践。然而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个体能否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密切联系,往往取决于个体能否真正理解理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受其经验与学习水平的限制,对于理论的理解尚无法达到自发应用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于理论如何联系实践的示范将变得极为重要,因为这种示范会通过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使他们在随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联系,最终能够不断地迁移,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习惯成自然之后,沉淀下来最终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职业素养,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反思理论的学习效果,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五)教师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活动设计本身的逻辑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来看,逻辑思维能力贯穿始终,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与思考,而且还影响到学生关于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展及反思,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极为重要,我们应有效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应做好示范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是学生有意无意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关于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甚至语言的表达,都要重视逻辑性与条理性,同时可利用学生回答问题及作业等环节训练其逻辑性。

三、结 语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2]中在倡导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的同时,提出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值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组成环节中的高等院校,应率先接受时代的挑战,在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师资方面积极做出表率,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教育专业素养与艺术教育技能并重的师资培养模式,使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合格的技能技巧,并能在学前教育课程不断走向整合的趋势下,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灵活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环节。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应端正态度,正确认识科学教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灵活处理活动设计的对象、内容、方法、手段等各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效地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形成幼儿相应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使幼儿能够感受科学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经验,为幼儿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11-24)[2011-04-12].http://www.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猜你喜欢
科学幼儿专业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