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平,史万震
(常熟理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根据中华商务网产业研究中心的预测,全球旅游经济2010-2020年增长率可达到4.4%,在2020年可以提供3亿个工作岗位,占全球总工作职位的9.2%,产生的GDP相当于全球GDP的9.6%。[1]而从国内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酒店投资将达3400亿元,到2015年全国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其中星级酒店约1万家,五星级酒店将超过500家。[2]酒店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供需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酒店企业正在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实习生转变为积极寻求具有专业背景的实习生。目前与常熟理工学院保持合作关系的星级酒店有十多家,而保持联系和正在磋商合作关系的酒店则多达几十家。尽管酒店企业人才需求急迫,但随着顾客对酒店产品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酒店企业对酒店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部分大学生已经或正在逐步转变就业理念,开始接受从基层做起的职业发展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期待通过在校时的能力培养实现高位就业。作为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帮助学生改善传统的职业发展道路,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淀足够的企业工作经历,有效缩短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适应期,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在本科四年期间就已经很好地积淀了作为服务生的经历和能力,因而可以在其毕业后直接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方面和业界的需求却是渐行渐远。快速发展的旅游业需要大量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性人才,而学校“重理论、厚基础”的教学定位和课堂灌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大量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流失出本行业甚至是面临着失业的危险[3]。为了改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状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必须对教学定位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应用型本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的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双重需求。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结合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导向,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培养方案的优化、校企合作方式的多样化等手段将学校教育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在学生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帮助学生实现高位就业。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工学结合应坚持“先入行、再学理、最后再实践”的理念,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所谓“先入行”,即在本科教育宽基础的要求上,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通过第二至五学期的认识实践、技能实习让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基本技能,使他们对行业有充分的认识。而“再学理”就是学生在对行业有充分认识后,再学专业理论课程,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至于“最后再实践”,就是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再对理论进行实践,从而形成高应用性的工作能力。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直接参加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初步获得旅游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并通过一个阶段的实习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旅游管理工学结合选择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第二学期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到旅游企业强化认知,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到旅游企业继续强化技能,培养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集中实习阶段,由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参加实习的学生服从学院统一的编组安排;在分散实习阶段,主要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协会进行相对集中的协调分配,鼓励以班为单位与实习单位长期合作,以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散实习阶段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须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工学结合的开展坚持“统一编排与学生自助相结合”和“双方自愿与相对集中相结合”的原则。首先由学校重点选择区域内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的综合旅游公司、旅游酒店和旅游景区作为顶岗实习基地,通过聚焦校企利益点,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并签订基本意向合同。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星级饭店、特色餐饮企业、综合性旅游企业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形成结构完整的实习板块,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展学生就业面。初期实习基地以酒店为主,随着旅游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逐步拓展到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由旅游管理专业协会与实习单位自助协调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实习人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管理能力。
旅游管理工学结合采取“双向互动管理模式”。即由实习领导小组和实习自治小组互动管理。实习领导小组由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针对不同的实习基地建立相应的实习领导小组,采取项目管理的形式。其中学校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与酒店就实习意向的联系与洽谈以及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指导工作。实习单位以人力资源部为主成立专门的实习单位领导小组,包括导师组和专业管理委员会,其中导师组应配备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立校外导师制的培训方式,专业委员会负责学生的实践接洽、日常生活、制定实习生管理手册与安全管理工作。学生自治小组以专业协会组织为载体,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具体技术培训、人员调配、酒店协商、业务拓展及实践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协调与处理,专业协会组织主要由学生构成,通过专业协会组织的运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还可以分担一部分繁杂的工作。实习期间,实习小组领导成员要定期到实习酒店检查指导工作,通过例会制与实习自治组成员一起讨论并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改善实习环境,提升实习效果。
基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案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主要集中于服务技能实践、策划技能实践、营销技能实践和管理技能实践四大方面。实习岗位根据实习基地的不同,包括旅游酒店的前厅、餐饮、客房、康乐、会议、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餐饮企业的烹饪和服务岗等,景区的客户服务、景点讲解,旅游策划,会展服务等。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逻辑,实践内容和岗位选择在时序安排方面有所侧重,同一专业方向的学生在第二学期交替到旅游酒店、旅游景区实习,重点是认知企业,包括企业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企业主营业务、企业部门职责;在第三至五学期,再结合专业岗位课程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到旅游酒店、景区或其他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正式进入“工学结合”实习环节,实习领导小组在大一上学期需做好实习动员大会,将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备案,并将基本资料分别反馈给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制定出初步实习安排表。
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习时间为第二至第五学期,总实习周数应不少于六周,其中第二学期累计三周时间,通过集中实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认知,目的是初步了解相关企业的运作和服务技巧。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各一周时间,通过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到旅游企业分散实习,在企业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具体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一定的管理能力。学生可以在完成校内学时的基础上增加实习时间,具体根据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以及学校课程安排酌情而定。
根据实际需要,工学结合每学期考核在下学期初完成并录入成绩,学生可在寒暑假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考核成绩由企业评价(70%)和学校评价(30%)两部分组成,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及格四等,实习成绩为合格及以上者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其中优秀者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共同颁发证书。实践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对于没有达到实践时间要求的学生不进行成绩评估,该科成绩以零分计。如果学生到其他单位实习,需有该单位的实习证明和实习鉴定,同时必须完成实习小结和实习报告交学校评估。
每学期实习结束后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应写出总结报告,总结该学期实习取得的成绩与感想。整个工学结合实践环节完成后(第六学期)应形成总的实习报告,对实践中掌握的具体技能进行梳理,并根据酒店实践经历提出优化酒店服务管理技能的相关措施与想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正常运转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通过社会、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五者的共同努力,形成“五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书育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的综合提升,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借助社会力量的引导。当地政府与行业协会应积极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包括推动校企合作、促进社会力量进入校内形成多元化的培养主体;通过项目的形式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给予经费扶持;通过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制定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措施规范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使用[4]。
为了更好地迎合工学结合对教学方式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学校方面需重点优化教学体系,增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评估体系的弹性[5]。例如常熟理工学院在推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与喜达屋集团签订的校企联合嵌入式订单培养方案,采用“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并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在教学体系中融入喜达屋集团培训课程,由喜达屋集团中国区总部及江苏区酒店承担培训课程的教学任务,形成全新的专业培养体系。此外,为了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在课程安排方面也应给予更高的自由度,在完成总的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
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企业应当与学校在学生培养、教师提升、理念融合、人才保证等方面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工作中来。旅游企业通过深入合作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确保人才供给安全,学校通过建立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融通、信息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例如常熟理工学院与金陵天铭国际酒店签订战略伙伴合作培养方案,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阶段性和层次性,实习分三个阶段依次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岗位、部分领班岗位和主管岗位,从基层不断培养,然后慢慢提升,选用优秀人才顶岗式实习,不仅保证了企业用工高峰期的人才需求,也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长远安全。酒店根据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要求承担了部分教师的进修工作,并定期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探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酒店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工学结合的开展对于教师队伍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打造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进行提升,通过教师的再培训、教师下企业挂职等方式提高校内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通过与酒店企业合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与企业共享等方式,聘请酒店行业企业服务与管理技能过硬的人才来校内挂职。为了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学校在教师队伍考核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方面的考核指标以提高教师队伍不断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学生是整个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核心,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更多时候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从事基本的服务工作,这样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学生觉得太苦太累,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二是部分学生会认为整个实训环节技能型不强,没有学到他们期望的操作技巧和管理技能。因此,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到酒店管理专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生进入到工学结合实践环节前做好系统动员工作,使其明白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和操作标准,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
[1]中华商务网产业研究中心.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2010-2015年)[EB/OL].中国商务网,(2011-03-14)[2011-03-20].http://www.legaldaily.com.cn/bm/2004-06/24/content_110498.htm.
[2]中研普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2015年中国宾馆酒店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咨询报告[EB/OL].中国商务网,(2010-05-20)[2011-03-23].http://www.chinaccm.com/48/4816/481602/news/20100520/155842.asp.
[3]史万震,胡孝平.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11(2):19-21.
[4]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施祝斌.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