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模式初探
■孙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语文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学不再是一个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成为一个借助信息技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信息传递和能力培养过程。同时,教学流程也趋于系统化,不再只局限于满堂灌的课堂讲授,而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运用课堂和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教学设施科学地、有条理地呈现相关知识信息,并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动态非线性交互过程。因此如何构建新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的便利,以适应教学的新要求,已成当务之急。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于一身,它所创设的环境极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我们所探讨的语文教学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建构主义成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提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概念,旨在明确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语文阅读不是一个机械的、被动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主动的、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多向进行的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本人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把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现实生活体验与所读文章的文字信息直接联系起来并构成最佳组合,从而重新表达以文字编写的信息。
以建构主义和阅读理论为依据,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我们可以构建以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教学双主模式
该模式认为教师是主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条件;学生是主体,主动实施学习计划并自己评价学习效果。师生可以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即师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语文教学资料库,丰富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他们有效利用各种原始学习资料,它是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之间的教学模式。因此,双主模式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的问题,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等。这样,教师就要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二)教学互动模式
语文教学作为—个动态流程,要求教师、媒介和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彼此合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种形式促进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链,并给出相应提示和反馈,让学生在网上通过层层点击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高级思维活动,来加强人机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控和调节,并通过在线辅导和当面讲解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通过组织网上讨论、博客留言、发送电子邮件等,使师生及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争辩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性。
(三)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上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优越条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关线索,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仔细研究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确定每一课的重要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提示和指导。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教学内容,还能利用网络主动地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进行选择性学习,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巩固。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
(四)情境创设模式
情境创设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结合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为学生顺利进入阅读阶段作好铺垫。例如,要学生阅读一首现代诗,教师在读前阶段可先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再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播放有关诗人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激活相关图式,熟悉时代背景,为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或者让学生根据标题来预测诗歌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技能训练模式
阅读过程始终贯穿着读者与作品、世界间三者相互交流。教师可先从训练略读技巧入手,让学生限时说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反馈要紧接着进行,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对课文中一些较为明显的具体信息,可设计成小问题让学生练习寻读能力。略读和寻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仔细阅读。在读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只讲解学生问到的难句。细读之后,组织评论性阅读技巧训练,这是阅读的最高级形式。教师可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自由评论文章的观点,或文笔的优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初具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初中生特点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此为目标,我们以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河与沙》为例,探讨上述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阅读前,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课前上网查找下载大量的相关材料,精心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情景。上课时,将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到多媒体上,为学生阅读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具体做法是:我们将地球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恶劣环境及自然灾难如大气污染、河流污染、洪水泛滥等材料逐个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边看边听,使他们立体、直观地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现状,感受到地球所面临的困境从而产生拯救地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展示完音频、视频材料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①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②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些什么?此项任务意在激活学生的固有图式,建立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阅读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然后我们让学生写好答案,发送至网上讨论区,同时可查看其他学生的看法。此项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进入深入阅读阶段。
因授课在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事先已将材料传至网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顺利进行成为可能。学生操练若遇到困难,既可以将问题发送至讨论区求助,也可直接请求教师帮助。教师始终严密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阅读中所提问题进行评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不打断学生。只有在学生求助时才给予个别指导,对一些共性问题最后集中做重点讲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调整进度,进展快的学生可提前进入读后阶段的活动。
在读后阶段,我们组织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让学生四人一组,有三人分别扮演记者、出席会议的环保专家和地方官员,一人旁听并做记录。要求学生先从采访会议代表入手,然后就环保问题商讨解决对策;活动二: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大量有关拯救地球、保护环境的文章及图片让学生点击阅读,同时也推荐网站让学生自由选读相关文章,然后写读后感言传给教师。读后阶段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上述阅读过程将教学双主模式、教学互动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情境创设模式及技能训练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独立自主不是一种放任自流,而是一种在教师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有意义的自主学习、知识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针对不同课文,教师应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忌千篇—律、重复单调。
武汉市长虹中学)
责任编辑 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