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近5年来对于结肠透析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报道颇多。对于慢性肾衰竭,应用结肠透析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肠道这层天然的半透膜,排除体内积聚的毒素,从而延缓肾衰竭的进展。所以结肠透析的灌肠方剂多从通腑泄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立法。
笔者以“慢性肾衰竭,结肠透析,中药灌肠”等为关键词,对近5年来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灌肠的方剂组成虽各有特色,但多以生大黄30 g,煅牡蛎30 g,蒲公英30 g为基础方,并结合医者对本病的理解加用其他药物组成。
基础方中,大黄《神农本草经》谓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能引毒邪从下而出,煅牡蛎《本草备要》言其“软坚,涩肠”,一方面使邪无所聚,便于被引而下行,一方面有收敛之性,防止过下而不止,蒲公英《得配本草》载其能“散滞气,化热毒”,配合大黄共奏排毒外出之功。
周静威等[1]通过对生大黄30 g,煅牡蛎30 g,蒲公英30 g灌肠方的实验研究,认为本方以治实为主,易伤及正气,为防久用下法伤阳,方中应加强扶正药物的使用,活血之法也不可忽视。故临床上,要结合病人正气的情况,合理变通。谢富军等[2]在此方基础上加入附子10 g以加强扶正力度,赵晓晓[3]则减少大黄用量为10~15 g并加入甘草6 g,以缓泻下之性,值得临床借鉴。
笔者认为,中药灌肠及结肠透析的组方存在以下缺点应予以改进:1)处方中药物庞杂,有补有泻,杂而不专。2)处方单一,众人一方,不能切合病人实际。
结肠透析中药灌肠具体应如何组方,笔者认为应从慢性肾衰竭的病机出发来探讨。张再康等[4]通过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在于气虚,血瘀和浊毒,以血瘀为主。裘沛然教授[5]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气血虚与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多有表里夹杂、寒热错综、虚实并存等情况。李莹教授[6]提出整个病变过程相对稳定时,以本虚表现为主。病情发作或加重时,常以标证为突出表现。故本病的病机可大致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当以扶正为主,标实当以祛邪为治。
中药灌肠及结肠透析不同于口服汤药,有以下特点。其一,结肠透析灌肠方中多以大黄为主药,属于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以攻邪为主。其二,药物作用于结肠部,停留时间短,且未经脾胃运化,全身作用较弱。故扶正力度弱,如加入大量补养药易造成浪费。其三,口服攻邪药物往往易伤及正气,应用结透灌肠,药物仅作用于结肠,泻下力量较强,对正气损伤较小。故中药灌肠及结肠透析的方剂,应以祛邪为大法,灵活变通。慢性肾脏病患者虽多有邪实证,然表现不一,处方应因人制宜。 结合患者情况,方中大黄用量应灵活掌握。加煅龙骨以增强敛阴散结之功;偏于血瘀加当归、益母草、赤芍、丹参活血祛瘀;若瘀象较重,可加用桃仁、红花、全蝎、地龙、莪术等;偏于气滞加川木香、莱菔子、厚朴等行气通腑;偏于热毒加六月雪、槐米、牡丹皮、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解毒;偏于湿浊可加用薏苡仁、土茯苓、草豆蔻、草果等化浊排毒。
[1]周静威,孙鲁英,付天昊,等.结肠透析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3):161-163.
[2]谢福军,王耀光.中药结肠透析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治疗作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5):75-76.
[3]赵晓晓.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0):908.
[4]张再康,王立新,杨霓芝,等.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5):389-391.
[5]王庆其.学习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之体会[J].中医文献杂志,2008(2):29-31.
[6]刘新瑞.名老中医李莹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9):7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