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磊
(曲阜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山东 曲阜 273165)
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的起点和归宿
陈 磊
(曲阜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山东 曲阜 273165)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主要内容、必要性以及实施策略。
生命关怀;高校德育;实施策略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1]。生命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一个核心问题,德育从其本真意义而言,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努力加强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所谓生命关怀教育,主要是指对人生命的一种敬畏,对人的生命成长、发展、完善和意义的关注,并由此所拓展到一切与之密切相关的生命的热爱。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这一思想,先是在港台地区,后来在我国大陆的许多中小学实行。
生命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认识生命的本质,确立完整的生命意识,全面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才能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不断追寻人类终极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生命的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存在的伟大与崇高的认识,培养其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存在权利的意识,加强身心健康、安全和学会救护以及自我救护生命方法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创造和升华生命社会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创新品格,让学生以美好的心灵和爱去直面生活和人生,学会关怀和宽容,欣赏和善待他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光芒。
生命有其共属性,那就是他的社会性,生命的成长、发展和完善是通过不断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同时生命又是独特的,具有差异性,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只有关注尊重他人的生命,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注重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提高他们敬畏生命的思想觉悟,进而形成“生命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给予他人生命应有的尊重,努力适应社会的规范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
人生的主题是追求幸福,关爱生命。“对幸福的敏感、向往与追求是一种有待于发展主体能力”[3],德育就是要发展大学生这种幸福生活的能力,它包括体验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生命的体验存在于创造性活动中,既要为自己创造幸福,又要为别人创造幸福,而为别人创造幸福往往是自己获得最大幸福的不竭源泉。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人性的弱点与惰性,不断鼓舞激励学生,使其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能焕发自身良好的身体感受,使其能经由自己的身体感受而感受到生命的关爱、美好、欢乐,唤醒他们的愉悦的生命情感。
当前,校园伤害及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面对学业、就业及经济等种种强大的压力下,人在追求生命存在意义的历程中越来越迷失了生命本身,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关怀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十分必要。
《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为我们指明了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也强调了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揭示了最终要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归宿。“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4],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根本,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健全人格,充分开发各种潜能,培养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在人生的征途上更快更好地发展。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最终目的,要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力,人的公平公正要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为本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人的生命关怀问题,关怀人的生存状况、生存需求、生存意识。
教育源于人的生命发展,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作为生物体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未特定化,也就是教育唯一成了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教育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而且以扬弃的方式实现着对人的自我生命的再生产。点化和滋润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人生命的成长发展和完善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因人的生命发展而存在,人是教育的主体。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坚持民主的工作作风和交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其次要充分理解、宽容、信任和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
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其人格素养层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去唤醒、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超越意识,使他们能够始终对人生充满美好希望,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生命体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满足的是个体利益的获得和有效保障。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要以学生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树立“学生利益就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最大利益”的观念,在强调集体利益,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要充分强调和体现集体主义道德对个人利益的补偿规范。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集体”中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充分重视学生利益是生命关怀最基本的体现,而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中的传递,有益于大学生真正树立关怀他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的良好品德。
环境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与学生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这里主要指精神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小到宿舍舍风,大到校风校魂等诸多方面。其重点是要形成催人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环境,努力作到公开、公平、公正、宽松、和谐、民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健康、向上、清新、自由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最终实现生命的丰富和张扬。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3.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1.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王志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生命关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0).
[责任编辑 江 陵]
Life care——starting point and ending result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CHEN Lei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Shandong, China)
It is a new topic for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o emphasize and strengthen life car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explor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necessity of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life car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car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G641
A
1008-6390(2011)01-0143-02
2010-09-25
课题项目:2009年山东省艺术厅重点课题项目“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对贫困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001074
陈磊(1969-),女,山东聊城人,文学硕士,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