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贵池区教体局 教研室,安徽 池州 247000)
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王德明
(贵池区教体局 教研室,安徽 池州 247000)
语文的母语地位使得语文教学历来饱受争议却又一言难尽,其中教学方式的问题是讨论的中?心。 但是近年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有关语文教学方式的讨论呈现出简单化,理想化的趋势,其中大部分讨论方法很多、体系却无。文章提出“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语文学习策略,论述了在语文教材的使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业设计等环节的策略。
教学方式;语文教材;课程资源开发;作业设计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思想禁锢于一成不变的课堂上,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完全隔离开来,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的概念。综合性学习这种方式的实施就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一个过程,让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可感知的世界里来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用到语文,而他们却一天天害怕语文,趣味性很强的语文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成了枯燥乏味的事。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但丧失了维夫斯所说的“讨人喜欢”的“容易的”“理论”,还使得“有着巨大效用的”“相当困难长期”[1]的“实践”。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使语文学习远离了生活,生活中那些鲜活、灵动的、形象的事物没有机会进入学生的视野和想象,不能成为他们思想的源泉,不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语文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一堆枯燥的文字符号。
课本以外的生活,是语文教学广阔的天地,也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带着这样的反思,我认真研读了新课标,结合教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不但将课程资源开发落实到语文学习,而且将语文学习的目标直接指向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自主的人”“社会的人”[2]。通过“语文学习应回归生活”的有益探索,回归生活的语文学习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观察能力提高了,调查研究的水平发展了,习作兴趣浓厚了……意想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就这样顺其自然地被学生获取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是以一定的主题思想为框架来安排课文和相关的学习内容。就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来说,全册有七个单元。第一单元的《我爱你啊,中国》等三篇文章都抒发了爱国之情,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做到“心中有祖国”;第二单元安排了《爱之链》等课文,这几篇文章讲述了人间真情,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灵魂;第三单元安排了《小草与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等文章,揭示了生命在于奋斗的哲理,让学生学会奋斗与生存。第四单元的《姥姥的剪纸》、《安塞腰鼓》等课文,介绍了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第五单元《青海高原—株柳》、《草原》等都是写景抒情篇,旨在让学生在那些聚焦的景物中体味到大千世界的神奇;第六单元安排了《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等课文,旨在通过各种名人风采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伟大人格,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七单元《古诗两首》、《学与问》等文围绕“读书有方”这个主题,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应该抓住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所有课文都应要求学生在掌握生字、词语和关键句的基础上做到感情诵读。但要把握每篇课文的主导思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仅靠课内书本知识的强化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都要穿插生活实践,进行教材与生活的的链接。
例如,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可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或村庄里调查访问身边的一些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比如调查中,孩子们认识了富了不忘家乡建设的乡镇企业家,为新中国建立浴血奋战过的老红军、老战士,勤于职守的环卫工人,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人间真表,使心灵得到净化。孩子们在班级还可成立“手拉手、心连心”等形式的互助小组,让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同学在生活上得到无私的帮助,学习习惯差的同学在互助小组的帮扶下,也可能有明显的好转。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在孩子们中进行了“爱心传递”,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追求人性美和健全人格的个性品质也悄悄地在他们心里扎根了,单元目标的实现也就顺其自然了。
在第四单元的教学中,可首先布置学生了解家乡的一些特产或民俗,让学生把自己的了解所得在课堂上交流,与本单元课文的主题相互渗透。在学生们交流家乡的特产或民俗之后,教师补充介绍地方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实践活动深化了本单元的主题思想,对学生起到了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实现教材与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这是一句曾被很多教育学者引用的箴言,由此可见,阅读在塑造人的个性品质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标也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把阅读当成教育教学中的一把金钥匙,营造书香班级。
(1)合理安排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雷打不动,每周安排一堂阅读课,每周写“读书小结”,节假日适当调整时间,坚持每天阅读。
(2)丰富读书内容。农村孩子一学期自购的书籍也就那么一两本,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每个学生一学期奉献一本书,这样图书架上图书多了,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从书架上拿书读,大大丰富了阅读的内容。
(3)开展读书活动。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具实效性,应组织学生开展多项读书活动,比如古诗词朗读比赛、故事会、评选“读书之星”等,还要让每位学生推荐一本自己爱读的书,并写下这本书为什么感动自己,让感动像一根接力棒,无限传递,让书香流过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孩子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就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到孩子们身上,对语文学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又是重点,因为一篇习作的质量往往就能反映某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作为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概念而提出的。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也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正如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阐述的道理一样。在习作指导中,要把学生引入到他们自身所处的广阔的生活空间,去领略大自然的奥妙神奇,去反思身边的社会现实,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去感受浓烈的乡土气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记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我手写我心”,留下个性化的优美文字。
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永远离不开多角度全方面的设计,它不但要遵守“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原则,更要实践“多样化地开发课程资源”[3]的原则。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练习,首先就安排了类似“语文与生活,这样的综合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结合具体的人文环境,学生在开放性的空间里自主探索,培养了读思结合的习惯,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除了教材安排的开放性练习,还要指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书中搜集资料,自己出黑板报、办手抄报,自己设计主题主持班会。每一次开放性练习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放性的练习和开放性的指导为孩子创设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搭建了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显示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美好境界。
在无限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是语文教学新体系的必然趋势,通过实践,也验证了“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由之路。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仲印,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76.
[2]丛铁华.汉语教学新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3]曾文婕.课堂教学设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0.
G623
A
1674-1102(2011)05-0157-02
2011-09-25
王德明(1962-),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市贵池区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束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