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程序设计探索
——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徐雪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基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避免被动接受的消极学习方式,从“最近发展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得到启示,在建筑设计初期教学中设计适宜的教学指导程序,以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意识;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建筑学外,还涉及结构、材料、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心理等众多学科内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承担了培养建筑设计者的入门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创作能力及扎实的基本功是其课程学习训练的目标。为适应现代教学新环境和人才培养的发展,促进建筑学教育进步,必然要求探究和发展适应现代教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学科活动,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知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美国心理学家齐默尔曼(B.J.Zimmerman)曾提出,学生只有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才是自主的。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者具有比较充分的自我意识,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动机方面,自主学习者把自身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行为方面,自主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1]。即,学习者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2]。
该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指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即“最近发展区”。前者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后者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好的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现有水平,而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从而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这一理论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更高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4]。按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师应把教学设计成螺旋上升的模式,根据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寻找生长点,综合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巧设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既与原有知识产生适当联系又有适当难度递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认知冲突和转变中得到提高。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的目标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研究式、探究式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措施,主要包括:提出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允许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内容;分组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等[3]。
该理论认为,建构是一种意义功能,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或感知为基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环境,通过与环境积极互动,进一步创造自身的认知结构链。建构主义关于教学本质的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而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利用协作达到知识的生成;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育者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效地接近学习,发展学生构建计划的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节以一种线性关系进行排列,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结果评价,在其指导下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随机进入教学、锚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3]。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及景观学专业一、二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设计入门和设计基础阶段。其作用在于从设计基础向设计专业进入过程。建筑设计是典型的创作性行为,它要求创作主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勇于克服困难,挑战权威的决心与毅力。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学习与书法、音乐、美术的学习类似,都要经历“看、临、思、练、创”的过程,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设想与现实不断交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是很难预测的,有时会与设想之间出现偏差。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图纸表达基本功及建筑语言的使用;熟悉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方法,并树立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观念;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认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过程来进行研究和设计,这个过程包括认识的积累、科学思维的养成、创造能力的提高。然而,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过于单一化。各个课题的训练往往遵循“布置课题任务书——讲授基本设计原理——完成作业——给出成绩”的流程,按部就班,循环往复。教师和学生都关注最后上交的成果,却忽视了如何学习的过程,不利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堂上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经历从准备工作开始,到执行、回顾和反思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图1)
图1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其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相应也多样化,因而教师难以顺利地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思想认识、心理状况及能力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并做必要的分析,科学地确定不同层次级的“最近发展区”目标。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快速的思维训练,并展开讨论,由此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而进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对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及层次差异应有清晰的认识和准备,不能回避学生的反应与教学预设不同,不能把学生往既定的轨道上赶。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低年级学生知识体系的不足,对学生的方案要多给予鼓励,而不是断然否定或采用“软批评”。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学生暴露出来的规范制图、图面表现、方案创新、结构及构造设计等方面的学习现实,寻找适宜的突破口,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评估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切实可行的个别训练目标,来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技能发展最佳水平。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认识与其个性心理倾向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先给学生展示前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尽快掌握专业技能产生渴望。教学实践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辨析课题内涵、明确研究任务、指点研究方向,并帮助分析达成研究目标的程序步骤,针对不同教学环节,明确阶段性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要求。通过多年与学生的接触,作者体会到,明确的意见比笼统的说明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某种程度上的武断意见将给学生提供做出反应的依据,激发他们去追求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题任务书下达以后,教师要根据任务要求和学生实际,按阶段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感觉力所能及,又不能一蹴而就,激励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思路;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探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同时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及趣味性,促进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知识,或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顺应新知识体系。
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手段,同学间的互评交流也是十分有益的。首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同学间的互评交流为大家畅所欲言,勇于发表独到意见创造一个良好气氛,通过互评交流不仅可以很好的锻炼方案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形成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之风;其次,加强了教学的多边互动,使信息多向流动。同学间的互评交流必然形成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见解的大碰撞,它既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设计观念,改进设计方法,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学会通过改变视角,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问题,进而达到更完美的解决问题之目的。
在课题设计的不同阶段,开展公开评图,邀请高年级同学进入课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增强学习的能动性,又能使学生快速、牢固的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建立适宜的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的评价,不仅要注重评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主要是看学习者的参与程度,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各个环节的主体性发挥得怎么样,以及学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是否获得了对于个体而言具有新颖性的体验,是否达到了自己确定的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从教学评价过程中探求学生的下一个最近发展区。
只有当教师 “在课堂上有计划地系统地指导,才能够逐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5],教师的智慧和作用体现在合理的教案设计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而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另外,课堂上还有很多偶然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宽的知识积累和更高的教学机智。教师既要研究大纲、教材,又要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积极探索合适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程序。另外,为进一步推进自主学习,还要加强教学管理、学生与教师考核制度、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
当然,自主学习不能完全取代以往的所有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过程中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其前提是学习者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而这些知识靠自主学习本身并不能提供;自主学习者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某些知识可能不完整或没有抓住核心和关键,难以保证学习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6]。因此,教学中,应构建多种方式并存的、互为补充的学习方式新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68-74.
[2]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0(7/8):54-55.
[3]张勇.国外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程序给我们的启示[J].教学研究,2005, 28(5):395-399.
[4]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0(2):17-20.
[5]Gierse,C.Idea on how to motivate learner independence[J].Modern English Teacher.1993,2(4):57-60.
[6]孔凡哲,等.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0-229.
G642
A
1674-1102(2011)05-0151-03
2011-09-16
徐雪芳(1981-),女,安徽潜山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基础教研室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与理论。
[责任编辑:束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