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雪梅,马功兰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自主创新背景下图书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左雪梅,马功兰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从实现图书馆专业教学目标入手,探讨了自主创新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提出图书馆学实践教学改革应首先准确构建图书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其次应加强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构建;再次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最后应强化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图书馆学;自主创新;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专业在招生数量、就业率方面有过辉煌历史,但目前,在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图书馆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有了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造成这个问题有社会环境、图书馆自身方面的因素,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教学理念和实践固守旧传统、旧模式:以传授知识、理论为目的,重视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忽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图书馆专业目前重要的教学改革工作。
自主创新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从实践教学的目标看实践教学具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活动指向,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为目标,培养的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是基于问题的探索和发现的,既需要学生有 “探究”意识,善思、善想、善问,又需要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传统,还需要有与此相关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从知识的形成转化看,实践教学是知识的输入过程,坚持的是“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它不仅融合和衔接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的改革,如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模式改革、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自主创新是知识的产出与运用过程,强调有新观念、新创意、新设计;没有完善的知识库的建构,就不可能有知识重构与转化、创新,因此必须以优化知识的输入来优化知识的产出。
第三,从认识论讲,实践教学倡导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追求教学模式的情境化,实质是认识的内容和形式转向了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再现出来的,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是从对实践的认识,再到对实践的改造,完成了马克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发展过程。
图书馆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实践教学改革与构建的基础。图书馆学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它的传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综合素养,系统掌握图书馆学、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熟练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能力的专门人才[1]。从培养目标看,这实际上通过大学图书馆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应用能力,但笔者认为图书馆传统培养目标远远不够,因为“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大学在创新上更大的贡献,在于它要训练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的创新思维”[2],图书馆学专业应回应时代的召唤,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基本目标。
在实践教学改革与构建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始终重视基础理论与综合技能的掌握;始终重视学生理论、能力的协调发展;始终关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只有对图书馆实践教学目标准确的定位,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才能使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清晰。
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面,既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也是锻炼学生务实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必然环节。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过去图书馆学课程“空谈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图书馆学理论对图书馆实践的指导意义变弱,图书馆学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框架,使课程体系优化。
在进行图书馆课程体系变革与构建的时候,我们考虑到图书馆学科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1)确定了以图书馆学为专业教育的主体,构建基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学科框架;(2)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新的教学理念为主导,科学整合课程,加强应用类、实践类课程的开设。(3)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课程体系时,做到在时间上贯穿整个本科教程,在空间上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
在具体操作上,由于安徽大学实行模块教育,所以对图书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时,以模块对图书馆学课程进行重新构建:
第一模块是公共基础教育模块,学院着重从大管理、大信息、大技术环境的角度,去设置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程序设计语言、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研究方法与应用文写作类等课程等等[3],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加大专业口径,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模块是专业核心教育。核心教育集中体现图书馆学的特点、显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学科知识、培养图书馆业务工作能力的重要的阵地。在这一模块,我们以学科研究进展和实践内容的渗入、充实促进改革:(1)以电子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重新构筑核心课程,比如,“社科文献检索”,“科技信息检索”主要反映纸质文献的检索,而目前网络已经渗透到图书馆每一个角落,可以和“计算机信息检索”合成一门“信息检索”课程;“文献标引与编目”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从更新书名来体现内容的新变化,变为“文献信息编目”“信息组织的分类语言”、“信息组织的主题语言”;“文献资源建设”变为“信息资源建设”等等。第二,适当吸收知识管理类课程。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环境下产生的对知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知识经济、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如,“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知识管理与咨询策划”等等[4]。(3)以实践打造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集中体现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征。不论是“信息检索”,还是“文献信息编目”“信息组织的分类语言”、“信息资源建设”等等都有三分之一的实习课时,并以作业、课程设计、实验课、课程实习等形式,进行专业训练,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理论的深化,促进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个模块是专业拓展教育,在专业拓展教育改革中,我们分不同的方向、不同领域构建图书馆学分支研究,一方面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设置大量信息技术类课程;另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学对相关领域实际应用课程,使学生适应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具体做法是专业课实行由学生自行决定要修哪些专业课程来完成学分,体现了培养人才的个性化的理念。
第四模块是实践教育。实践教育目的是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育包括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两大方面,我们本着“强化基础,促进应用、提升能力,引领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对这一模块的加大改革力度:(1)加大实践教育的比例、时间,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实践教育。比如包括实验、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培训、讲座、经验介绍、课程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等的教学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各类竞赛、专业实习的社会实践;(2)加快实践教学的设施的建设,比如正在建设的专业实验室,数字图书馆实验室、古籍版本实验室等等;(3)为了方面学生社会实践,还与多所高校、省市图书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图书馆专业建立10个左右的实习基地。各类实践均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以深化理论、提高综合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出发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将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育的整个进程。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化、现代化和实践化,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及进一步加强各课程的实践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的优化,在遵循既有的学科教学框架的基础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我们的做法是:(1)反映前沿的思想理论,与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直接关联的图书馆学术理论,比如在《图书馆管理》时,适当介绍知识管理内容;在《文献学概论》中,除了传统的文献的整理方法之外,还把文献看成一个过程,从外部看是一个社会运动过程,从内部看,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从而介绍文献信息运动的一些客观规律;(2)反映最新的学科实践,重点突出与当前图书馆实践重大课题。比如专业核心课《文献计量学》通过课改为《信息计量学》,虽然在课程内容重点方面,仍以文献信息为主体,这是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事实决定的,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数字信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计量分析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补充了许多崭新的内容,如,“信息计量学理论基础”、“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网络信息计量学”等等内容。(3)以教材为基础增添必读书目,扩大学生知识面;(4)强化课程实习,根据课程需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实践。比如说《文献信息编目》通过上机实验,了解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组成、特点及图书、连续出版物、非书资料、计算机文件等信息资源的CNMARC数据的制作。
传统教学方式陈旧,看重向学生灌输某门学科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诲式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就是在学科理论的教学中也融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自主探究者;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挂图、实物、视频、录像等,使学科理论的讲授既重点突出,又通俗易懂、新颖有趣。第三,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5]。其核心是通过涵盖知识点的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之前,对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和设计,在教学之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虽然“始于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阶段,但还要考虑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就图书馆管理学而言,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图书馆管理学既是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又是一门图书馆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把管理学的许多原理、方法、理论借鉴到图书馆学领域中,如“人本”的原理、“系统性原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等概念,这些理论、原理、方法全面移植到图书馆领域后适应性如何是图书馆管理教学怎样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自主学习不仅是建构的过程,也是解构的构成,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既定事实的怀疑态度,因此有时候问题是对权威东西的评价,如在讲图书馆法这一章节中,我们介绍了图书馆法的重要性、国内和国外图书馆基本政策、法规之后,我们抓住这一章节主要问题是由文化部组织专家起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已基本完成,那么《征求意见稿》,解决了那些方面的问题?还有那些方面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学生们利用网络和期刊去收集与《征求意见稿》及其有关的内容,并对诸如政府投入、职业准入制度、图书缴存与保护、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调查,试图全面解读《征求意见稿》,针对我省具体情况提出了我省公共图书馆法细则。
通过实践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学科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全面参与的兴趣;提供学生主动、全面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全面参与的力度,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共同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培养新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只有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培养出基础知识深厚、应用能力强、适应性广的创新人才,因此,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系统而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长期实践,我们发现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比较重要的方式是教师之间的现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活动:比如,通过“示范课”的形式;通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形式;通过“教学经验交流会议”形式等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课堂互动活动的掌控,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能得到及时纠正,有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到;有利于采取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方式。
与此同时,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更应该大力提倡、开展,包括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指导大学生社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也应通过校企合作横向或纵向课题、青年教师实习基地、企业博士后站,或到企业挂职等方式在参与地方社会服务,加强自身应用型研究意识与能力。
以研促学不仅仅是指加强教师科研实力,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包括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活动和学术活动,或接受教师的直接指点、或观察教师的科研工作,了解科研活动内容、学习科研方法、掌握科研基本规律等,使知识的学习与科研训练相结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为了了解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意见,应该建立教学信息沟通制度如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座谈会制度、任课老师定期交流和学习制度、校级督导制度等。此外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公布个人联系信息、以便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
[1]安徽大学图书馆专业教学大纲[EB/OL].[2011-08-16].http://jwc.ahu.edu.cn/main/index.asp/2010-06-11.
[2]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新华文摘,2011(10):113-116.
[3]谢阳群,汪传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以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情报杂志,2006(3):66-68.
[4]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吴慰慈教授的通讯访谈[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5):3-6.
[5]齐雪林.浅析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大学课堂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11(1):93-96.
G642
A
1674-1102(2011)05-0147-04
2011-08-09
“211工程”三期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研究”(xj201170)。
左雪梅(1968-),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马功兰(1956-),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信息服务。
[责任编辑:束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