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立体教学模式新探

2011-04-01 14:01:05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中文系外国文学立体

胡 程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外国文学》立体教学模式新探

胡 程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外国文学》课程传统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深度不够等弊端。本文旨在探索建立完善“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来满足信息化时代大学教育的需求,顺应通识教育与实践性教学趋势,直面大学课堂由英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挑战。

外国文学;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时代;立体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外国文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认真反思总结该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病,积极探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方法,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文专业人才。

1 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学科建设历史角度考察,外国文学课程大致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建国前,高等院校国文系的核心课程是“国学”,外国文学课程由外文系开设。建国后,国家大规模调整高等院校的院系设置,教育部制订的中文系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方案,明确外国文学课程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历经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事实证明外国文学课程确实丰富完善了中文专业学子的知识贮备与知识体系,拓展并活跃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与学术思维,并为其人文素质、审美判断力、艺术鉴赏力的全面达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与要求。就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客观存在的教学困难

外国文学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中文系学生在一、二年级对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进行系统学习后,会很快产生学习兴趣。外国文学开设时间较晚,进入大三,学生很大一部分学习注意力被转移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方面,客观上很难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热情。加上从高中时代起,对外国文学的陌生与壁垒,于是很难达到大学初期那样的学习劲头。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是来自外国文学课程本身。首先,外国文学课程涉及的时间跨度过大。从古希腊文学源头算起,一直延续至20世纪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前后超过三千年。文学史跨度如此之大,却要求授课教师在一学年内完成教学任务,恐非易事。若只算文学史跨度之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也存在同样问题,但古代文学史采取了分段授课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若干文学段。这样一来,既便于学生系统学习,又利于专业教师术业专攻,形成良性教学相长机制。外国文学课受课时量限制,目前根本无法做到。再者,外国文学涉及范围广、文学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客观上也增加了教与学的双重困难。其一,外国文学是包括除去中国文学内容外的所有国别文学,课程范围之广无出其右。授课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各国文学,学生要有接受海量文学信息的能力与愿望。其二,外国文学仅以欧洲文学为例,文学思潮变化之繁复、文学流派产生交替之迅疾,让教者与学者均叹为观止,甚至无所适从。

1.2 主观养成的教学弊病

教育教学规律表明,“教”与“学”必须同步,教学效果的达成有赖于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单凭其中一方一厢情愿根本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教育主导的授课教师,要率先从传统教学困境中迈出和超越,率先做好教学双方“教”的这一方。用“刻不容缓”来形容外国文学教学进行反思的迫切性,一点也不为过。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制约,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养成了不少教学弊病,具体表现在:

其一,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刚刚升本的新建本科学院中,中文系的教学资源本身就比较有限。外国文学在中文系课程大家庭里,名曰必修基础课,实际上却“婆婆不疼,舅舅不爱”,能够分得的教学资源自然有限。另外,早一批学贯中西的外国文学教师已经退休或面临退休,目前高校外国文学课基本由中青年教师担任,他们驾驭与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尚待提高。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并沿袭了“黑板+粉笔+教辅工具”的单一教学手段。“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遑论发挥他们的教学主体作用了。

其二,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方法陈旧。传统教学理念将知识神圣化,能力知识化,认为知识就是能力,知识越多能力越大。外国文学教学界所谓“三部曲”教学法,就来源于知识积累挂帅的教学理念。以《红与黑》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会如此讲授:司汤达这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拿破仑失败后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图景,反映了于连为代表的小知识分子艰难挣扎的人生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王朝种种罪恶的批判。“描写了……,反映了……,表达了……”,地地道道机械呆板的“三部曲”。滑稽的是,“三部曲”教学法有着神奇魔力,几乎可以套用至每一部外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简直是无所不能的万能公式。

其三,教学能力的薄弱导致教学深度不够。应该清醒认识到,目前外国文学教师队伍整体学术水平还比较有限,教学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与教师对学生的给予存在着不小偏差和距离。随着知识与信息传播速度的飞跃,教师早已不是专业知识的垄断者。如何顺应时代变化,广泛汲取本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动态来充实自身教学,已成为一个摆在包括外国文学教师在内所有专业授课教师都共同面临的既迫切又棘手的难题。反过来说,若再不变革,还停留与满足在浅尝辄止的外国文学史脉络梳理、作家作品简介、文学思潮与流派的名词解释层次上,那必将延续“教师言之凿凿,学生听之昏昏”的教育困境。

2 教改探索:“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

笔者作为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队伍一员,对上述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颇有感触,并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经验积累与反思,尝试探索以下 “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起点在于对当前教学存在问题的理性认识,探索的终极目标有二:一是有效改变文学课程不能经世致用的缺陷,二是让外国文学课最终回归至文学课程教学的初衷,即在大学生高等教育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审美判断力与审美感知力。

“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听”、“说”、“读”“写”既是四个不同层面,又是四种不同改革手段,四者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协同作用。

2.1 “听”——兴趣培养、示范引领

“听”,在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中担任起始功能,重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中教师所起到的示范引领的催化作用尤为关键。“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诵读外国文学经典名著选段,带给学生美感陶冶,借唤醒文字的灵性来达到美育启迪的功效。如古希腊悲剧台词里充盈着人对命运的不屈与反抗,莎士比亚诗歌里流露着对生活里“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包含着人生的哲理及对人性的拷问,这些都是可供朗诵的极佳选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只消这动情的两句,就将莎士比亚爱友之“美”之“善”展露无余,故而被称为“真纯、至善、大美”之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以教师的诵读,必然能强化学生的听觉印象,并起到美育传播示范作用。其二,教师不必局限于院校系部的有限资源,可利用多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丰富信息,扩大视听范围。笔者通过尝试,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影片基本忠实于原著,将桑提亚哥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的崇高精神力量、敢于向一切挑战的“硬汉”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且不论学生在视听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理性认知,只就感性认识的丰满与阅读兴趣的产生来说,多媒体试听资源对于外国文学课程应该是多多益善。

2.2 “说”——实践尝试、主动参与

“说”,在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中担任转化功能,重在对学生的实践行为与主动意识培养,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专题开展自由讨论,成为“听”的延伸。美国学者、散文家爱默生曾说过:“听别人发言,是为了自己能说话”,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在一些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授课时,可以变换教学方式。如《堂吉诃德》篇,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为了加深思考,促进思想交流,不妨安排1课时的自由讨论,围绕“堂吉诃德是不是疯子”展开课堂互动。可以想象,讨论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一家之言要丰富得多。讨论中,教师要注重引导,既要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又要有恰当的总结评价。其二,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诵读名篇,从听别人到自己说给别人听,做到听、说结合。教师虚席以待学生走上讲台,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思想与语言之间存在鸿沟,中国古人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是这个道理。自由讨论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主体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中今后大多要当教师,课堂上台讨论也能成为示范技能培养的有效补充手段。

2.3 “读”——个性思考、理性认知

“读”,在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中担任深化功能,重在对学生个性思考习惯的培养。其中,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读”包括以下两个要求:其一,要求带着具体问题去读,以培养自主思考习惯与能力。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早已指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阅读的同时要开动脑筋,不能一味死读书、读死书,要做到知行同一,经世致用。阅读卢梭的《忏悔录》,要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卢梭为什么要“忏悔”?卢梭真的“忏悔”了吗?卢梭的“忏悔”和奥古斯丁的“忏悔”有什么本质区别?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有赖于大量阅读经验的积累。作为教师,要常常提醒学生——开卷有益。其二,要求学生读完指定篇目之后,再到课堂上作集体交流发言,做到读与说的结合。带着个性思考去阅读后,必定有一定的理性认知,当然也不排除会存在一定的理性认知偏差。那么,在阅读任务完成后,学生们集体交流他们的个性认识,达成思想与智慧的碰撞,其成效比起教师个人讲授更直观、更丰富。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与集体协作精神。

2.4 “写”——注重创造、能力达成

“写”,在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中担任升华功能,重在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其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升华,学习能力基本养成。“写”,主要指布置学生撰写专业读书笔记或专业论文。笔者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曾做过尝试,指定一定的阅读范围,规定一定的阅读时间,要求学生撰写专业读书笔记。从实际效果看,虽然也有部分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差事,但大部分学生均能按照要求去做。其中有的学生还因为这样的阅读与写作,为后来大四的专业论文撰写打下了基础。一方面,“写”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做到了写与读的结合。“写”是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的完成阶段,只要前三个步骤——“听”、“说”、“读”能够按部就班不折不扣地逐一落实,那么“写”的升华功能自然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写”又是实践性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探索建立完善的“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从跟上说,是为了满足信息化时代大学教育的需求,顺应通识教育与实践性教学趋势,直面英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挑战。

“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自培养兴趣始,至能力养成终。笔者将其运用至教学实践的时间还不算长,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但仍需在今后的外国文学教学工作中逐步夯实完善。

[1]文辅相.论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3):36-44.

[2][德]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J].书城,2000(10):13.

[3]杨克敏.当前外国文学教学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9-12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G642

A

1674-1102(2011)05-0141-03

2011-09-20

池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0jy021)。

胡程(1978-),男,安徽东至人,池州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化学与莎士比亚研究。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中文系外国文学立体
中文系何为?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6
念个立体咒
读中文系的人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长治学院中文系简介
立体登陆
黄振东作品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炫酷立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