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琴
(安庆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论钢琴文化的育人功能
甘 琴
(安庆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钢琴文化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是审美教育,让人们在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审美感知、陶冶审美情操;它寓教化于情感,实现德育的渗透、道德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它是大众文化生活的参与者,让人在艺术享受中追求高雅与世俗的完美融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钢琴文化;美育;德育;素质教育
钢琴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已逾百年,它在中国的出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交流的结果。在西方,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外来乐器在中国百年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极具中国风味的民族风格和品质。尤其是20世纪初随着新学堂的兴办和“学堂乐歌”的兴起,钢琴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真正进入民族化传播的进程,学习和创作外来钢琴音乐成为音乐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当时与钢琴文化相关的事件是:钢琴课程的开设、教材的引进,外籍的钢琴教授及演奏家的聘请和钢琴音乐会的举办等等。这些事件让极富洋味的西欧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才真正开始,我国的现代钢琴文化也由此起步。
五四时期,包含钢琴在内的外来音乐和外来乐器已然成为改造旧文化、传播新思想的武器。我国现代钢琴文化就是在借鉴国外钢琴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钢琴在中国传播的逐步普及和深入,钢琴音乐文化本身具有的文化育人功能开始彰显。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文化在塑造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钢琴本土化的过程中,融合中国西方先进文化和古典美学思想的中国现代钢琴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属性改变着国人的精神风貌。它所具有的德育功能、美育功能、素质提升功能和音乐文化普及功能对我们新时期的先进文化建设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
众所周知,音乐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审美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美育的重要工具和载体,音乐发挥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功能。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一环,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这种古老的艺术以它令人惊叹的美妙绝伦的音色和巧夺天工的表现力充分诠释着“美”的涵义。钢琴似乎先天就是创造美、传播美、展现美的重要方式。自其诞生以来,人类就将钢琴作为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甚至不同时期的教育都将其纳入美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培养能创造美和感知美的人而不遗余力。
自学堂乐歌运动开展以来,我国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就开始深入、广泛地采用钢琴这种古老的教学工具。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人对钢琴的认知不尽相同,但是对钢琴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则始终抱着积极和肯定的态度。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念的逐步提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逐步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形成一股钢琴学习的热潮。钢琴文化的逐步普及正是国人充分认识到钢琴文化是实施美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生动的注释。
对一个钢琴初学者而言,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他对钢琴音乐及其作品内涵的领悟能力。尽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好的作品总有一个公认的准则,即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以思想深刻、注重逻辑取胜,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充满斗争与活力见长,肖邦的《夜曲》则轻松自然、极具旋律性。钢琴初学者只有认识到这些作品为人所公认的美学意义之后,才能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钢琴文化的美育功能首先就在于用美激发兴趣,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并用美指导练习,从而达到审美情趣的提升。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钢琴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钢琴音乐的灵魂。钢琴文化就是通过具体音乐作品的演绎点燃人们的情感火花,打开人们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受美。人们在享受美和感知美的同时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的共鸣,又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无形中接受人类高尚的情感要素,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审美情感。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它长期成为人类谱写和抒发带有普遍性的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的最为有效的文化形式与艺术形式之一。无论是莫扎特的“华丽清新的小诗”,还是李斯特的“浪漫抒情的美丽旋律”,它们是全人类的财富,它们使这个世界变得美丽动人、丰富而深刻。它让人类在体会音乐内涵的同时培养深刻信念与爱的信仰,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并带着崇高理念去享受美丽人生。正如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钢琴文化离不开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钢琴审美教育主要是以钢琴音乐为载体,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其美育功能则通过对审美趣味的提升、对美好情感的培育和对高尚的情操人格的培养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强化其审美意识,从而实现美的创造、发现和认知。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美育,音乐教育还具有的特殊德育功能。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音乐与道德教化的论述,它们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如“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等观点。其中,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把音乐看作是“移风易俗”最为重要的工具。西方也有许多标举音乐德育功能的论述。如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用“对于心灵用音乐”来强调音乐对人们灵魂的塑造作用;著名钢琴家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古往今来,音乐教育具有的德育教育功能已为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所证明。
从整体上看,钢琴文化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钢琴文化通过经典作家传达和折射出的伟大人格魅力与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与斗志,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的各自的生平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励志教材。他们冲击黑暗势力、与自身不幸遭遇作抗争的精神就让他们成为人们学习的道德楷模。如巴赫和亨德尔都是晚年失明,贝多芬从中年时期开始听力减弱,到晚年完全失聪,疾患并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自怨自艾,他们没有放弃所热爱的艺术,相反他们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继续与命运抗争。这种人格的感召力是其艺术生命的强大支撑,也让人们在唏嘘感叹作曲家们历经磨难命运的同时,更被他们在艰难困苦甚至炮火连天中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
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作曲者和演奏者深切的忧国之思与忧民之患,崇高的爱国之情与英雄情结,优美的道德情愫与人伦之乐……概言之,这些作品本身所表达主题和思想的了解和把握,也蕴含着深刻的德育内容。我们可以从《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体会到保卫祖国、勇于斗争的革命激情和对斗争终将胜利的信心;从中国作品《解放区的天》中体会到解放区人民由衷的喜悦和对党和领袖热烈拥护的豪情,从 《牧童短笛》、《黄河大合唱》中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在钢琴文化中,美育与德育通常是潜移默化、相互交融的。钢琴文化通过经典作品对真善美的宣扬、对假丑恶的鞭挞,宣扬着钢琴文化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特质,前者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后者如甜蜜的爱情、岁月时节的喟叹、牵肠挂肚的思恋、故土难离的不舍等,这些特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优秀的音乐是道德的花朵,道德的升华,道德的音化,它蕴涵天地之灵气,闪射人性之光辉,以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唤起并充实着人们的爱心、爱人、爱己、爱自然、爱社会、爱故乡、爱祖国、爱自由、爱正义……”
钢琴以其复杂的内部结构、优良的性能、广泛的用途被称为“乐器之王”。它本身就是是一件很美的乐器,典雅的外型,剔透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等因素就能让人着迷。在中国近百年的钢琴文化传播过程中,西洋音乐艺术与中国古典音乐的交融,欧洲古典文明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也交相生辉。钢琴中国化的进程深深的浸染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情感,打上了民族道德伦理的鲜明烙印。回顾中国的钢琴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以西方音乐技法为主要手段,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改编的钢琴作品占到了很大的比例。人们会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汲取力量,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里受到了鼓舞,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体会到优美和温馨……。这就是中国的钢琴伦理文化:它寓教化于情感、趣味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也不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钢琴在普及音乐文化、提升自身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钢琴教学需求出现急剧增长以来,钢琴教育发展正出现日益普及化的现象。这一点无论是从钢琴生产和销售情况看,还是从钢琴教学的使用频率上看都是不可质疑的事实。
近年来我国城市学前教育方面出现一种独特的钢琴文化现象,以钢琴为主的美育启蒙教育占学前教育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钢琴教育可以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学习钢琴成为家长对子女启蒙教育的首选。尽管这种钢琴教育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具体教学方式也有待商榷,但客观上却造就了无数个音乐天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生活的品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开始重视提高个体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水平,进一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钢琴文化适应大众文化生活的发展要求,利用社会变革的有利时机,逐步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文化载体,在我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钢琴文化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它促进了欧洲音乐艺术和西方古典文化在我国的普及和传播,有助于我们充分借鉴欧洲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它给中国现代钢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让我们能够在汲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现代钢琴文化的日益完善;钢琴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对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的建设是个有益的尝试。
钢琴音乐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同时,充分运用素质教育这一个杠杆,将素质的提升渗透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钢琴势必成了最主要的乐器。大多数音乐课以钢琴为伴奏乐器,钢琴是教师教学所依赖的工具,学生接触的乐器也都是钢琴。在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中小学音学生的智力开发,将素质教育培养切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点”上,从基础教育实践出发,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钢琴文化的普及是人类文明的普及,它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是审美教育,让人们在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审美感知、陶冶审美情操,帮助人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它是寓教化于情感,实现德育的渗透,让人在润物细无声的曼妙艺术享受过程中实现道德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它是大众文化生活的参与者,在精湛的技能与艺术追求中实现高雅与世俗的完美融合,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王次炤,周海宏,邢维凯.音乐美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卞萌.中国钢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3]王朝元.天籁与心灵的回声—音乐艺术审美论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燕录音.简论发展音乐文化教育事业[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76.
[5]李万军.浅谈音乐的德育功能[J].时代教育,2008(9):51.
[6]陈瑾.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2):128-129.
[7]姬红兵,吴巧云.钢琴教学中的德育径路[J].大同大学学报,2008(3):111-112.
J62
A
1674-1102(2011)05-0121-03
2011-03-21
甘琴(1979-),女,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钢琴教学理论。
[责任编辑: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