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金色笔记》研究综观与研究趋势展望
徐 静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金色笔记》是当代英国文坛声誉卓著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国内在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中,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样化,逐渐形成了主题和形象研究、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研?究以及心理分析和宗教批评研究等几个较为集中的研究板块。笔者在归纳总结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试着提出更多的小说研究切入点,为今后对《金色笔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地了解。
金色笔记;研究综述;研究方向趋势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辞中着眼于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认为“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运动将它视为开路先锋,而它属于为数不多的诠释20世纪男女关系观念的杰作之一”,并且称赞“那位表述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以其质疑目光、似火热情与想象能力,来审视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1]。莱辛写作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金色笔记》确立了作者在文学领域的地位,陈才宇教授在译序中称赞其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小说”[2]。
《金色笔记》讲述的是生活在五十年代伦敦的女性安娜·沃尔夫,在出版畅销小说《战争边缘》之后,患上了“写作障碍症”,再无任何有价值的作品问世。于是她分别是用黑、红、黄、蓝、金5种不同颜色的笔记本记录着自己在不同领域的生活和内容。而在美国人索尔·格林出现之后,安娜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最终安娜在格林的帮助之下突破思想的困顿和禁锢,重新调整了自我个性平衡,解决了写作障碍症的问题,同时也从精神崩溃的边缘走了回来。在《金色笔记》这部作品中,莱辛并没有采用以往的按时序叙事的写作方法,而是突破传统,通过不同颜色的笔记本向读者展现主人公安娜·沃尔夫在不同领域中的生活。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触及到了战争、文学艺术、两性关系等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西方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3]。
《金色笔记》在1962年出版后,引起了西方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随之而来的也带来了西方评论界长达四十多年的多丽丝·莱辛研究热潮。国内对莱辛及其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陆续有王家湘、张中载和孙宗白等学者著文对莱辛进行研究。198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曾出版《金色笔记》一书,当时用的书名为《女性的危机》,同年,黄梅在《读书》杂志发表了《金色笔记》的书评:《女性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女人与小说杂谈》。《金色笔记》作为莱辛的代表作,在长期的研究中,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样化,逐渐形成了主题和形象研究、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研究以及心理分析和宗教批评研究等几个较为集中的研究板块,使得国内读者对于《金色笔记》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一,对《金色笔记》的主题和形象研究
对于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研究是这一部分的中心,这与作品本身的内容有很紧密的联系。《金色笔记》的发表正值女权运动的兴起时期,它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女权主义者的欢迎。女权主义者把《金色笔记》看作是展现女性成长与解放的伟大作品和女权运动开路先锋的经典之作,并称其为波伏娃《第二性》的姊妹篇。许多研究者关注这部作品并且从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权意识之间的关系入手,力求在两者之间做出一种“互释”的解读。于是在主题和形象这个切入点上,国内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最早的研究是黄梅在《读书》上发表的《女性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女人与小说杂谈》一文,作者从女性角度来解读小说主人公安娜所遇到的危机。张桂珍在《论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一文中对以安娜为代表的知识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认为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来描写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矫正以往男性作家对女性生活的曲解。小说的结构、语言和主题等叙述策略很好地体现了女权主义这一主题,揭示了西方混乱的社会现实及其对女性的影响[4]。白艾贤在《<金色笔记>与莱辛女权主义思想》一文中认为莱辛在女性对待争取和平的态度上,对男女间关系及女性性欲等问题的探讨上充分表达了女权主义思想。白艾贤认为莱辛一生都在积极追求女性解放和女性自由,但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形式不会轻易改变,女性生存困境的解决是世界进步中的一个问题,要随着其他问题的解决而逐步解决[5]。朱清在 《<金色笔记>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体意识》一文中从性别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主人公安娜的情感等生存体验及其在男权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危机,探讨这部作品中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6]。此外,施薇、王彦、吴肖燕和胡方方等人也在各自的硕士学位论文中从女性和女权这个视角来分析了这部小说。她们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很多人都坚定的认为:莱辛是一位为女性自由和独立而奋斗的勇士。研究者对于小说女性主题以及女性形象的研究已经做得非常的深入和细致,这为后来的小说女性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但同时又为后人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小说留下了较小的空间。
第二,对《金色笔记》的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研究。
莱辛巧妙地设计了作品的结构,打破了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传统创作方法,整部小说不分章节,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安娜不同领域的生活,表现出多重结构与多重主题,全书呈现一种刻意安排的万花筒式的混乱。这给作品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金色笔记》在评论界经历了一个从批评到认可的漫长过程,它在刚面世时受到了国外很多学者的非议,但随着对《金色笔记》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发现并称赞其深厚的艺术价值。
陈才宇教授在《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 >释读》一文中将小说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解读小说,认为5种笔记与《自由女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大主题与小主题之间的关系[7]。姜红则是从小说的外在形式同主题相结合来进一步研究小说的。在随后的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中也集中出现了大量的对小说形式和艺术技巧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由于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特别的结构安排,这为广大的研究者深入的了解小说主题留下了研究空间。但是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只是从宏观层面来研究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很少有从微观层面,如文字的使用以及修辞的使用方面来研究小说。将文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来研究小说,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文学文体学。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这部小说,必将会有一个更加宽广的空间。
第三,从哲学、心理学和宗教批评的角度研究。
在国内,用哲学、心理学及宗教批评的相关内容和理论来对小说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但由于它涉及到跨专业及跨领域研究,研究者不仅需要比较专业的哲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对文学作品有透彻的了解,因此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一些学者注意到作者对小说主人公安娜给予了大量的心理和梦境描写,于是他们将苏菲主义同小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苏菲主义起源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后逐渐形成其一个派别。它的内容往往与传统和理性相违背,侧重于个体的直觉,以达到与真神的交流。司空草发表的《莱辛小说中的苏菲主义》,就是将莱辛全部作品与苏菲主义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的。夏文静的硕士学位论文 《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求完整自我——<金色笔记>的苏菲主义解读》,则是具体的将苏菲主义同《金色笔记》结合来研究。除了从苏菲主义角度来研究小说外,国内还有作者从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小说进行研究。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已在国内广泛开展,而且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向也是详细而且多元化。随着对这本小说研究的不断进行,作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向对小说研究新方向的可行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首先针对上文中所指出的有关女性及女权角度来研究这部小说。通过上文中的详细分析以及所列有关论文不难发现:从女性的角度再来分析这部小说,研究的空间实际上已经不是很大了,绝大多数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研究者,都是在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加深。莱辛在《金色笔记》前言中曾经说过:“这部小说不是为妇女解放吹响的号角。它描述了女性的诸多情感,包括专横、敌意、怨恨等等。我将这些情感印成了文字”[8]153。根据莱辛自己对小说的评述不难看出,“莱辛断然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安娜人格的复元便是通过与异性的合作完成的,这个结局已经形象的表达了作者主张男女调和,反对性别战争的思想”[8]108。在此基础之上,后面的研究者完全可以拓宽思路,利用一些新的理论来探索小说中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这将会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以及重新审视小说中女性人物和男性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由于小说结构的与众不同以及叙述技巧的特殊性,很多研究者都从这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细致分析。但是实际上,一部成功的小说必然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可以从这部小说的形式和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研究这部作品。同时,这部小说还可以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小说的语言层面来进行分析,这可以几乎囊括语言学的所有层面,例如从语音、语汇、句法、修辞到句际之间的衔接、篇章结构的组织以及文本的语境等方面。因为一部小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通过主题的表达或是篇章的设置就能够成功的,它同时需要作者对于小说语言的巧妙运用,从单词的选择、修辞的运用到句与句的衔接,都会影响到小说内容的叙述以及小说主题的表达。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在描写帮助安娜摆脱“写作障碍症”的索尔·格林时,多次描写到梦境中出现的圆石、老虎以及水等事物。其实在这里,研究者可以从修辞中隐喻的角度来深层次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必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些对于小说语言层面细微的分析不难看出:小说文本的主题意义必将会不断的强化以及它的美学价值将会大大的被发现。在这一方面,国内的相关研究还不很完善,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再次,在对前人对小说研究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之上不难发现:将小说与其他学科交叉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时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研究者对小说应该有一个透彻和全面的阅读和理解,同时研究者还应该具备另一门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这对研究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同时他们也打开了另一扇对小说研究之门。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作品,例如前文中所分析的,利用相关哲学、心理学和宗教批评知识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分析和研究的话,将会对小说的进一步理解是一个巨大的帮助,但是同样这必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对于小说《金色笔记》在国内的研究,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中仍然有许多还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必然还会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本文首先对国内已有的小说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其次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于小说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希望这些新的建议和主张能够帮助更多的研究者对这本小说做出更多、更好、更广泛的研究。
[1]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文艺报,2007-12-29(4).
[2]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3]史玮璇、李静.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金色笔记》的主题分析[J].名作欣赏,2009(10):116-118.
[4]张桂珍.论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5]白艾贤.《金色笔记》与莱辛的女权主义思想[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61-64.
[6]朱清.《金色笔记》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体意识[J].外语研究,2009(3):101-103.
[7]陈才宇.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释读[J].外国文学评论,1999(4):72-76.
[8]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I206
A
1674-1102(2011)05-0105-03
2011-09-13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063)。
徐静(1976—),女,江苏盐城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文体学。
[责任编辑:余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