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11-04-01 07:48李洪荣
关键词: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类

李洪荣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南京211135)

探讨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李洪荣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南京211135)

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新方向,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之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运用很多的理论和真理,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曾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指明了道路,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指南。那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构建和谐社会,同样是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马克思解放人类的三个发展阶段,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大家一同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理论支撑,需要真理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撑和没有真理指导的道路犹如无本之源,是走不远的,也是走不到最后的。不论是在建国前,还是在建国后,我国能从一穷二白的旧社会中走过来,能在今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除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外,还有赖于我们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力指导。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应该记得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来做我们的行为指南。我们辩证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人类解放的三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把“人类解放”确定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引导人们走向的最终方向。在实现人类解放这一目标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也是必经过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过三大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是有着某种从属关系或者是服从关系的。有的是个人从属于原始共同体,有的是某种共同体内部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在这个阶段中,人类的力量相对于自然的力量来说,相对薄弱和稚嫩,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获取食物和能量,这是一个向自然索取的过程。所以说,人类想要有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不想要受自然的限制,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来改造自然,让自然能像人类所期望的那样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战胜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是作为一个群体单独存在的,而个人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个人通过获取某共同体的力量才能是有所作为的。在这样关系中,人的关系是非常的狭隘的,意味着每个人都被束缚在一定的共同体中了。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说,发展和自由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一阶段的典型时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时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时代,人类对自然已经没有了那么大的依赖,可以说是逐渐摆脱了那种看天吃饭的日子,同时对自然的敬畏心理也逐渐消失。这时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机器来为生存和发展创造物品,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在此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解放。“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酋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自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封建的等级制度取消了,人已经不会再被分为三六九等了,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取得人身自由并自由地进入劳动市场的无产者,虽然有权自主选择职业或出卖劳动力,但是劳动者出卖其劳动的自由是一种被迫承担和接受的一种市场强迫。”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提到的自由并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且这种所谓的平等关系的建立是以物为衡量标准的。这样的关系最终导致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拜金主义大行其道,金钱与所谓的人格和平等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每个人都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完全全的平等和自由。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的时代,那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谁奴役谁,而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的。而人与人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阶级不存在了,那么当然意味着阶级斗争和对抗也消失不见了,人与人之间是完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私有制也不复存在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社会群体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人与社会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等各个关系都是和谐统一的。当然,人的自由始终是相对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中的自由,是历史阶段中不断发展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类的发展过程有了深入而科学的分析,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离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无论如何,那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以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着那个目标而努力。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一种典型特征是各种关系都是和谐统一的,那么,在今日的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在做努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类解放理论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而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解放人类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的重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为了向最终目标更近一步,也是为了能与当前的现实目标相统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理论目标所欲达成的当前具体现实与追求历史的终极目标的协调统一,是一种偏重于现实性的统一。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反而是一种重要发展。而且更加重要的和值得欣喜的是,这种发展并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发生在现实维度中。所以说,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能是仅限于自身的合法性的论证,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运用在现实中。一方面是可以揭示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困难与危机,另一方面是深入阐述当代议程中社会的各项重大变革。在当今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之一就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当今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原因何在。我们之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是因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更为接近,共产主义也即是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是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来说,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有时就像是空中楼阁,人们有那个方向,却不能明确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说是一种更加强调现实性维度的理论体系,而和谐社会明显是出现在现实维度里的,而且是现实社会主义最可望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而这种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它恰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社会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宣传层面的东西,这并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我们要付诸努力加以实践的目标,所以我们需要从人类解放的高度予以理论重构的研究,把理论所发现的真理变为现实,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的。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只是在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解释让人们明确目标和方向,通过实践来改造实践,也就是说,要将头脑中的理想性的解放转化为现实的解放的议程并最终转化为解放的实际。通过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发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解放从根本上是属于现代化建设领域的实践的。

从实践上来说,首先是在和谐社会中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和价值在现实中得到了提升。越是高级的社会,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就越受重视。在和谐社会中,个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生存状态。和谐社会是与我们当今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创建和谐社会正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之上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的解放思想始终贯穿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

人类解放永远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根本所在。“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就是我们的人类解放理论所提倡的。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明确的是人类解放的主体是谁。按马克思的观点来说,人类解放的主体是无产阶级,而就单独对中国来说,解放主体就是当代中国的普通劳动者。人类解放的过程是人的主体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我国正在人类解放的这条道路上前进着。我国在很早之前,就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那么,从深层次上来说,科教兴国战略是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新而提出的。这是在人类解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解放在主体向度上的必然要求。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目标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是空前的发达,社会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等,都是为了改革目前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将一些束缚着人的发展的社会关系作出修改或者是摒除,使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者同步发展的。三种文明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当然,在劳动者技能提高的同时,其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也是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的。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劳动关系由此逐渐建立起来,这样人类解放的主体条件就建立了,人类在追求人类解放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而且走上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那么,走向终点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今天之所以提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自从三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发这一伟大构想后,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我们当初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战略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发现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市场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市场经济的缺陷在于,在追求经济效率的过程中,使得市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也有着不可避免的波动性,即使是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是一样的。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原本市场基础就不如西方国家扎实,原本市场发展就很薄弱,问题在此时就显得更为严重了。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我们是按照要素贡献来进行市场分配的,这样就导致了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是眼里只有经济利益了,在不断追逐经济利益,却忽视了道德水平的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能同步,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跛脚的状态。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要建设和谐社会,从经济上来说,首先就应该破除对市场的迷信,不能一味的依赖市场,任其发展,而是应该建立相应的完善的市场运作制度体系,使得市场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发展,以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对于市场经济来说,不能无边无际的任其信马由缰,而是应该在一个具有良性的利益激励和导向机制以及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发展。所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在宏观调控上要具有强有力的手腕,有效的协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要时刻牢记科学发展观,不再是单纯的追求GDP在数字上的变化,而是应该科学计划,统筹规划,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么做是为了市场经济能最大限度发展它的作用的同时,也能将其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减到最小,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步。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公正也不应该忽视,需要大力弘扬,以此来维护社会稳定,这样我们的社会个体都是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的,而我们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应该是全民共享的。建设和谐社会除了对经济发展上有要求,在道德文化的建设方面更是有要求。我们常常说,在现代社会,社风不正,人们为了金钱能够不择手段,道德沦丧,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行为,还不能代表社会大众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正日益严重,如果还不加强道德文化的建设,很可能有一天我们会自食恶果。所以说,道德文化是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甚至是丢弃的,一切经济发展都应该在遵循道德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文化也是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的。要确认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推动力。

我们发展经济是为实现人类解放奠定物质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要防止唯物质利益的道德观的出现。所以说,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还需要政治文明的建设。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应该在宪法中落实人民权利,公民在政治上能更有地位,公民的意见能更好的在政治中得到体现,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民主。那么,就需要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培育社会公共精神,公民才能成为政治的主体,而并非是一些当权者。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自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通过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发展,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能救中国的,是能将中国引向光明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提出的,和谐社会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引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寻求更多的符合人性的、符合人类共同需要的价值,它正在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更加人性化、人文化的人类发展方式。而这些正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

[1]曹海玲.理想与现实: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曹海玲.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求实,2007,(7).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尹凤婷.走出认识误区: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J].前线,2000,(9).

[5]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宋容德.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功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5).

[7]李少军.理想论:对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李洪荣(1977-),女,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